馮 嶺
(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56)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大眾文化迅速壯大,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學藝術的創作走向和審美風尚,引起廣泛爭議,但其對文化單一性和封閉性的突破,讓人們接受了文化共享化、大眾性和互動性等理念,從而實現了更為平等、民主的文化交流。這些理念對高校課程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作為影視文學方向專業基礎課程的《中外電影史》教學也深受其潤澤。在《中外電影史》教學中貫徹這些理念,確立新的史學觀念,促進了電影史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在教學中,要增強學生問題意識,把“教師中心”轉化為“學生中心”,改變過去由老師主導、學生比較被動的狀況,逐步變為由學生從參與到主動投入,甚至主導,真正做到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分組協作與個體獨立探究相結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進一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做到這些,應發揮好老師的引導、提升、擴展、把關作用,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這是“學生中心”教學理念能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
傳統電影史學是一個封閉自足的體系,教學中大多數是電影發生、流變的史料呈現與組織,遵循的往往是“時間——闡釋”的表述策略,把凡是影響重大的電影發展史料都納入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的視野。如今,在當今新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不能再拘泥于此,而是應該給學生確立自覺的開放的新的史學觀念,電影史的發展不僅有考察藝術作品自身的規律性和時代性的藝術層面,還有社會文化層面、技術層面、經濟層面等,如探討電影創作與電影產業的關系及其相互影響等。應將這些層面打通,獲取一種整體綜合的立場,從而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電影史上電影作品的藝術地位或重新界定其歷史價值,或重新透視電影史上的一些電影文化現象,以尋求更加開放的歷史意義。
正是這些新的電影史學觀念和原則的重新確立,形成了許多專家學者在電影研究方面新的認知和新的觀點。例如,李道新教授對電影研究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觀點:“力圖把主體間性和主體性放到歷史的脈絡中進行具體闡述,以在歷史之中與跨文化交流的姿態,在歷史的書寫中定位主體性。”[1]“特別是對中國而言,電影呈現豐富的格局,已有自身的傳統,電影史更有獨特的脈絡,尤其不能忽略它自身的主體性。”[2]這些公開發表的前沿性理論表述往往會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索,使之形成自己的判斷,最終形成學生個人獨特的觀點。
新的史學觀念的形成,對學生具有深遠的影響,能讓他們在新的史學視野中進行電影史學習和研究,針對已有電影史研究中的諸多缺陷、電影史研究方法單一等現象,提出了各種質疑,探討新的電影史的多種可能性,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和探究方法。
在《中外電影史》課程教學中,基于大眾文化背景下共享和交流的要求,應鼓勵師生互動,以“學生中心”為主軸,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解惑,在解惑中升華,培養了大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3]過去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最終只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減弱和教學效能低下。對問題的不間斷追索、批評和反思是問題意識的核心內涵。問題意識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動力,會產生深刻且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不是被動地閱讀一些似成定論的陳述內容,而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和學習的動力,真正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增強來自通過解決問題所帶來的信心,從而培養自身創新思維的能力。那么,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前結合教學大綱要求,設計好相關問題,課堂上巧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用引導思索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分享討論。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精心設計的各種問題,自我體察與反思,深化教學內容,提高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曾提出過此選題“商業效益和文化價值始終是難解的矛盾。試結合希區柯克的創作,討論該如何平衡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的矛盾?”此選題是以現場演說加上同學間的互動來完成的。這個話題學生既有興趣,也有自己的見解。主講學生脫稿發言,并發動自己同學參與討論,參與者不是事先約定好的,而是隨機點將。盡力展開廣泛交流,考察問題是否具有可深入性,同時主持者再加以提升,將論題深度的挖掘。
總而言之,教學中教師常常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善于思考、善于提問的良好習慣。當然,無論問題是老師提出的還是學生提出的,都要給學生有一定的思考和沉淀時間,這樣才能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余地。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掌握電影史學精髓,也可以達成“如果說,對電影唯一準確的描述就是對其過去的總括(它的歷史的全部),那么預測電影的未來趨向,必須根據電影歷史的真知”[4]之史學訴求 。
在教學實踐上,圍繞一定的中外電影史專題, 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方式進行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今,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及聲音等各種形式綜合運用,立體呈現出來,是基本的教學要求,為的是做到圖文并茂、繪聲繪色,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滿足學生系統學習的需要。除此之外,還應探索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結合教學體驗,筆者曾作過以下相關嘗試。
其一,任課老師應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進行引導,提供延伸閱讀的參考資料,根據認知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對重要的歷史人物、流派作適度的多向度延展講述與闡釋,并要求參加討論的同學準備提出需要答疑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譬如,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為了真正掌握新現實主義導演及其代表作,還有他們作品的藝術成就。一學生上臺做主持人,與另外扮演當今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的同學暢談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以“電影有約”談話性節目形式當著全班展開深度訪談,從而更好地“恢復”歷史的“現場感”,兼用PPT展示知識要點和他們的觀點,增強同學們學習電影史的興趣。
其二,增強同學們的活動主導與策劃能力,更有利于發揮同學們的創造力,讓他們在這種活動中表現自我,讓學生們得到更全面的鍛煉,不僅讓學習更加有趣和有意義,還豐富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例如,要求學生結合實例,論述學生所喜愛的一位美國導演的電影風格。他們自己策劃,讓自己一名同學擔當主持人,介紹導演,并播放相關視頻,接著采訪扮演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同學,飾演諾蘭的同學自如地利用此導演的身份,暢談他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其三,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借鑒學生已有的經驗,形成新舊知識的聯系,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鼓勵學生深入研究,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提出自己的認識,發出自己的聲音。例如,為了強化學生對蒙太奇相關知識的認識,針對選題運用了知識競答加影視論壇混合方式。一名同學主持,并播放PPT,PPT上有她們設計的若干個有關蒙太奇的選擇題,下面有幾個同學競相回答,其中一名同學分數最高取勝。通過獨特的、有的放矢的問題設置和相關教學技巧,將相關的問題串聯起來。此次活動不僅僅是普及對蒙太奇的基本知識,同時將知識引入深度思考。所以與通常知識競答方式不同的是主持人還專題論述蒙太奇相關問題,改變僅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狀態,超出了過去電影史模式或這樣那樣概念的限定,使模糊的認識明朗化。
其四,運用演講方式,讓學生自如地談想法,談觀點。譬如,將20世紀20年代的商業狂潮和90年代市場逼迫導致的娛樂片創作現象相互比較,談談中國電影應如何把握藝術、市場和票房的關系。學生脫稿演講論述,甚至有即興發揮,闡述自己的思想,鍛煉了自己的膽量和表達能力。聯系講授的問題, 除了滲透教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外, 還盡力找出其中的矛盾,對同樣影響電影史發展的商業導演和電影史上的商業傳統,以及中國電影如今欣欣向榮的產業化大勢進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
應該說,教師首先要能準確把握好本課程的知識體系,應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有專業性的學術探索,及時吸收前沿信息,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通過科研促進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不可否認,教師本身的科研素質和思維方法會不知不覺地影響學生。
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是成功教學的學術基礎,教師如果把自己進行研究工作的經驗以及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觀念、意識與方法滲透到教學中, 既可以提供多樣的思想來源,滿足學生豐富的學習需求,又可以讓學生的創新、發現和合作精神得到培養,增強對學科的洞察力。
反之,在教學中發現課題,以課題帶動科研,在科研中深化教學,改變電影史研究的思維定勢和傳統視域,使自身學術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斷提升。
還需要強調的是,依據相關知識和研究方法經常開展相關科研活動,真正熟練地做到理論運用于實踐,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對實際影視作品的認知中去,為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創作開拓新的領域。
同時,利用網絡和期刊雜志,查閱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將最新的創作動態、影視信息及時地介紹給學生,如各大電影節的作品推介、獲獎及相關評論,互聯網與最新影片的評介、紀錄片熱潮中所包含的濃厚的時代氣息與文化趣味,以及數字技術與當前電影創作的關系……,都可以成為課堂上探討的話題。增加課程的信息量和學術含量,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合理地提出問題,準確地詮釋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動態性轉變。
電影藝術是社會文化的反映,作為面向理論言說的電影史教學也同樣擺脫不了文化的影響和反作用。作為民眾自己的大眾文化,在21世紀將會更加凸顯其人文精神和人的主體作用。這種精神必然會促進其電影史教學理念和方式方法的變革。從過去以老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體,促進了學生的素質發展,提高學生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雖然會產生不少新的困惑和矛盾,但必然會強化學生的史學思路,對電影史的規律進行更加深入的摸索,最終增強學生的文化功力和藝術領悟力,從根本上實現學生對電影史學習和研究的知識增長與思維轉換。同時,對《中外電影史》教學的方式方法展開的調研和探索,可從中發掘出值得研究和借鑒的內容,不過教學實踐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加以完善,尚需進一步深入探討,以豐富和充實電影史課程的內涵和形式,以期對中國高等文學藝術教育的規律和技巧有更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