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恒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新聞自出現至今,就一直遵循真實性原則,無論哪種新聞載體,都必須以真實反映客觀事實作為首要目標。網絡新聞是經由網絡作為傳播載體進行傳播的新聞,雖然在制播過程和傳播環節上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有所差異,但歸根究底還是屬于新聞范疇,同樣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凡事都有兩面性,網絡獨有的交互性和傳播特性使網絡新聞時效性與傳播性極強,但同時也存在審查難度大、新聞內容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網絡新聞也是虛假新聞最為泛濫的新聞載體之一,各種文不對題、虛假內容層出不窮。
新聞一般由標題、導語、主體等幾部分組成,而網絡新聞大部分又配以圖片,是一種可視可讀的新聞,因此,失實網絡新聞也和這幾方面有關,具體表現有下面幾類。
新聞標題作為組織、揭示新聞內容的簡要文字,一般會被受眾第一時間看到。作為好的新聞標題,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吸引讀者的重要作用。失實網絡新聞正是利用這一點,編寫一些夸張、敏感的話語吸引觀眾,但所述內容卻是打語言上的擦邊球或是和新聞主題偏差很大,這就是所謂的“標題黨”。
之前有一則圖片網絡新聞的標題,“震驚!李湘在街上被他人強行拖行”。乍一看此題目,絕大部分的讀者第一反應就是主持人李湘在公共場合與他人發生沖突,強行被拖行。而事實則是此篇新聞所述內容是兩名群眾上街買東西,所拖行的塑料袋上印有李湘的圖片,而并非是真正拖行李湘本人。還有些失實新聞的標題完全和內容無關,如這則標題:“國家元首,真空上陣挑戰性感底線為哪般”,新聞題目第一眼看上去十分震撼,可以解讀為某國領導人不注意儀態儀表,亂穿衣服,而新聞內容則是《皇帝的新衣》這則寓言故事將被搬上銀幕演出,新聞內容和新聞標題完全不搭邊。由此可見,標題與內容不符完全是利用了虛假夸大的標題去吸引受眾,而新聞內容則不一定和標題有直接關聯。
新聞的主要功能就是反映客觀事實,一篇真正的新聞報道能夠讓廣大受眾清楚了解到時下發生的大事要聞,也能夠把社會輿論引向正確的方向,有利于社會的團結穩定。而網絡新聞由于審核不嚴,往往會出現尚未被證實的虛假內容,從而帶偏輿論導向,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2018年10月28日,重慶一公交車在長江二橋橋面與對向小轎車發生碰撞后,墜入江中。事件一發生,最先做出響應的就是各大網站和網絡媒體,反應速度比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要迅速得多。但許多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在沒獲得真實情況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了報道。如重慶青年報微博號報道如下:“28日上午,重慶市長江二橋發生交通事故,一輛大巴被撞后沖破護欄墜江。據傳,事故系一女司機駕駛的紅色私家車逆行所致。”新聞媒體作為新聞的產出單位,首要做到的就是真實性、客觀性、嚴謹性,報道新聞一定要做出篩選和證實,不能僅憑傳言或是猜測去編寫新聞。重慶公交事件在未得到相關部門的調查之前,主流新聞媒體決不能輕易下結論,這是對受眾和社會的一種負責。事實上,前期的報道已經把社會輿論帶向了不良的方向,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開始對私家車司機進行人身攻擊和網絡暴力傷害。
新聞圖片在新聞中一般起到證實、解說、裝飾等作用,雖然不能取代正文的地位,但所配圖片也要和新聞主題有所關聯。然而,一些網絡新聞為了博人眼球,往往會配以看似標新立異,實則與新聞毫無關聯的圖片。
前段時間范冰冰稅務事件可謂鬧得滿城風雨,一些自媒體和公眾號為了提高點擊率,不惜通過配假圖的的方式來蹭取熱度。之前,作者曾在網上看到一篇新聞報道是關于代購走私的事情,其主要內容是報道了一位旅外人員曾多次從國外代購名貴商品進境,在逃避關稅的情況下不當獲利數十萬元。新聞內容只字未提范冰冰的稅務問題,但新聞圖片卻配以兩張范冰冰的圖片。在前段時間范冰冰稅務成為熱點話題的時候,讀者看到范冰冰的圖片,想必都會毫不猶豫地點進新聞去瀏覽,然而新聞的實際內容卻和范冰冰八竿子打不著,儼然是一篇“掛羊頭賣狗肉”的失實網絡新聞報道。
根據網絡傳播的特性以及失實新聞產生的根源,造成網絡上出現失實新聞的原因總結下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網絡媒體主要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多媒體性等特點,其準入門檻較低,只要擁有一臺能夠連接互聯網的電腦,就可以任意發布各類消息。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有著先天優勢,無需大量的硬件設備做支持,也不需要很復雜的產出流程,更不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一個稍微成熟的團隊就足以在網絡上生產并發布新聞。網絡失實新聞大部分以用戶自制為主,微信、微博、貼吧等社交自媒體平臺產生的虛假新聞占比較大,這是因為自媒體平臺傳播快、傳播廣。相對的,具有把關人審核的正規網絡媒體產生的虛假新聞就相對要少很多。
不僅是對設備要求不高,同時對人員技術也要求不高。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需要播音員、攝像、編輯、校對等技術人員,其生產流程需要各個不同工種通力合作,一起完成。而網絡新聞的產出相對容易很多,往往一兩名工作人員就能夠完成整個新聞產出的所有工作。由此可見,網絡媒體準入門檻低,間接導致了網絡媒體的良莠不齊。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行業如果缺少了監管,就無法做到健康良性的發展,相關部門的監管制度缺失,造成了失實網絡新聞層出不窮。首先,網絡的一大特性就是開放性,只要符合條件,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在網絡上發聲,不需要從業資格或是相關從業經驗,也不會有相關單位對其進行資格審查。其次,網絡不采用實名制登錄,也不需要身份驗證,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監管的難度,當有虛假新聞產生時,相關部門往往很難找到始作俑者,更不用說處罰涉事者。最后,監管部門合作較少,監管力度薄弱。不能僅靠網監部門或是廣電部門這類職能部門來監管,但凡和網絡有關的相關單位,都要擔負起監督的職責。
利益的驅使無疑是導致失實網絡新聞產生的一大誘因,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名氣上,制造失實網絡新聞,博取受眾眼球,都是最快的獲利辦法之一。在利益的驅使下,網絡媒體和自媒體平臺制造了大量的失實新聞,而一些網絡上的名人甚至是媒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同樣為了博取利益,會對未加審查的失實新聞進行轉發,直接助推了傳播。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大議論,事發第一時間,網絡上就開始有自媒體或是個人發布消息,宣稱長江大橋上發生交通事故,事件系一輛私家車逆行行駛,與對向公交車發生碰撞,進而導致公交車失控沖下大橋,墜入江中。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陸陸續續開始有正規網絡媒體和門戶網站在網絡上報道此事件,其報道內容清一色是私家車逆行導致公交車避讓不及失控沖下大橋,而一些粉絲較多的微博名人大V也紛紛轉載此新聞。在事件未經官方部門證實的情況下貿然發布新聞,快速搶占熱搜頭條,無疑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并蹭取熱度,從而賺取其他的利益。
失實網絡新聞對社會輿論導向起到消極影響,往往讓廣大受眾處于各類恐慌或是不安定因素當中。同時,失實報道也會對當事人造成名譽上的傷害,造成社會輿論對受害人的口誅筆伐,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如何應對層出不窮的失實網絡新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當下頻繁出現的失實網絡新聞,究其原因就是相關監管力度較弱,無法從源頭上遏制失實新聞的產生。現有的監管制度大部分只針對廣播、電視、報紙這類傳統媒體,從廣電局這類相關監管部門到電視臺、報社內部的總編室,一級一級審核下來,從根源上杜絕了失實新聞的產生。但是,網絡媒體沒有具體的職能單位監管,往往僅靠網監部門進行監督。網監部門從整體上對網絡環境進行監督管理,對于網絡媒體和網絡新聞的監管卻少之又少。網絡新聞的監管更多時候是靠網站新聞部門編輯來完成,若編輯沒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很容易出現監管缺失或是“監守自盜”的情況發生。
要加強對網絡媒體及網絡新聞的監管,要做到多部門的通力合作,網監部門可以同民間組織配合,如輿情監督單位或是新聞行業協會等組織。日常的監督依靠輿情監督部門或是新聞行業協會,執法則依賴網監部門。國外一些國家對于網絡媒體的管理則依靠通信部門,如法國將網絡的監管權交由法國電信管理,通信部門能夠實時對網絡環境進行技術上的監察,有效地避免了失實網絡新聞的產生。
現如今,國家層面關于網絡和網絡媒體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和管理規定。這些法律法規雖然從大方向上對網絡環境和網絡媒體做出了約束,但具體到細節上,仍有不少的真空地帶無法涉及,往往這些真空地帶就是虛假新聞滋生的地方。如《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規定了網絡的許可、運行、監管等方面的事項,但對于具體的違規操作卻沒有很細致的解釋說明。
國家的法律法規從整體上對網絡環境進行了制約,除此之外,也需要行業內制定出一套權威的、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對具體的地方加以約束。例如,汽車行業、電力行業、醫療器械生產行業等眾多行業均制定有本行業的執行標準,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同時,每個行業可以制定針對本行業的執行標準,進一步規范行業標準,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媒體行業也應制定一套適用于網絡環境的行業標準,配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共同管理網絡媒體。
新聞從業人員作為各類新聞的產出者和篩選者,直接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和質量,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新聞觀培養,提升職業素養,無疑是遏制失實網絡新聞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國的意識形態同西方國家不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行業從業人員必須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遵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將實事求是和真實性作為新聞的本質要求,不能根據主觀思維描寫事實,時刻要記得我國的新聞媒體是社會的耳目和捍衛者,也是國家的發聲器,所屬新聞不能為搏眼球而歪曲事實,擾亂社會輿論導向。
高校在培養新聞專業人才時要著重加強職業素養和新聞觀的指導,從根本上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和知識結構,使新聞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在注重教育的同時,定期考核也是良策。如現在的新聞采編從業資格證考試,完全可以擴展到網絡媒體,但凡從事網絡新聞采編的工作人員,一律要參加并通過新聞采編從業資格證考試。
廣大受眾作為新聞行業的參與者之一,對于失實網絡新聞的遏制也有重要作用。受眾作為網絡新聞的最終接受者,其媒介素養和閱讀喜好直接影響新聞的產生。廣大受眾要有思辨能力,對各種網絡新聞具有選擇、甄別、理解、評估、質疑,不可盲目輕信來自網絡上的各類信息,始終保持客觀、理性的的態度。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已將媒介素養列入學校教育領域,英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逐漸把媒介素養教育列入各年齡段各年級學校的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教授給學生們,提高他們的媒介素養。而法國和美國則在20世紀成立了眾多的民間機構加強媒介素養培養,如法國教育聯盟發起的“電影和青年”運動,美國則涌現出了一大批媒介素養培養機構,如西北媒介素養研究所、國家電視媒體委員會等組織。
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發展較晚,1997年才開始引進此概念,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研究,至今的研究成果頗豐,雖然和西方國家還存有一定差距,但國家層面已開始重視此方面的教育,相信在未來可以全方位提高國民的媒介素養。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社會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許多問題。失實網絡新聞作為網絡環境下的產物,要有效杜絕,必須依靠社會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唯有良好的網絡環境才會有更安定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