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潔 吉林師范大學
2018年底,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刷屏,報道稱,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直播可以跟隨成都七中同步上課。在“互聯網+教育”如火如荼和人工智能裹挾前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專業發展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嘗試從新建構主義理論角度予以分析。
自20世紀70年代起,建構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席卷了社會學、心理學、文學等眾多學術領域。其核心思想認為:學習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是由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通過一定的交流、協作等方式意義建構新理解的過程,其中傳遞的知識內容具有主觀性、不確定性和情境性。
新建構主義是因應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對經典建構主義進行理論完善與創新的產物。面對信息超載、知識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等新挑戰,2011年中山大學王竹立教授率先提出新建構主義[1]理論命題,引起了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廣泛討論。
1.新建構主義的核心觀點
新建構主義主張“學習就是建構,建構蘊含創新”,提出“為創新而學習、對學習的創新、在學習中創新”,認為在網絡時代,學習、應用和創新可以三步并做一步,創新是學習的最高也是最終的目標[2]。新建構主義主要蘊含了三層含義:強調學習者在真實情境進行個人知識建構;強調知識創新;提倡知識融合?;ヂ摼W時代的發展帶來大眾思維方式、閱讀方式、信息獲取的改變,互聯網的存在如同蜘蛛網,以點結面,將以往條縷分明的信息按關聯邏輯形成錯綜復雜的大網,使得“規規矩矩”成長起來的信息處理者難以在平行的大腦內構建完整的網。
2.新建構主義的知識觀[3]與學習策略[2]
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承認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在建構主義知識觀基礎上,王竹立教授提出了知識的三級結構假說和知識嫁接理論,認為人類對事物的認識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再到聯想的過程。王教授強調知識的傳承與創新,認為教育教學是知識嫁接過程,經歷對接—融合—創新三個階段,他用果樹嫁接類比知識嫁接過程,指出嫁接成功與否在于知識結構之間親和力大小,只有正確的“對接”才能建構正確的理解,在自嫁接過程中要重視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減少學習者的盲目嘗試,最后借由學習者的聯想,對知識進行個性化重構。
為應對知識碎片化的挑戰、同時為滿足創新知識的需求,新建構主義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策略。零存整取學習策略:新建構主義將網絡比作虛擬的知識銀行,而將網絡上的知識比喻成貨幣,學習者通過積件式寫作、個性化改寫、創造性重構等階段,將碎片化的網絡知識整合為創新知識,一次性將知識全部提取出來。隱性知識挖掘策略:通過內讀法和深談法,對個人和組織的隱形知識進行深度剖析、思考,輔之以不斷的寫作和深刻的洞察,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包容性思考:這種思考方式區別于批判思維和平行思維,讓碎片化信息得以融會貫通,使零存整取策略更加容易操作。模式識別:模式識別是一種立體的、非線性的認知方式,是知識創新的主要范式。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作為專業人員的教師,在專業思想、情意、知識、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專業自我的過程,即是從一名新手教師經過知能、情意等不斷提高與完善轉化為專業人員的過程。教師的個體專業發展是基于教師個體,滿足教師自我需求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自覺是前提,而起到支持作用的則是教師對于信息的處理與轉化能力,而新建構主義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提供有效理論指導。
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為教師個體專業化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使之不再囿于傳統發展方式,但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個體專業發展貫穿職業生涯,但現今發展往往忽視教師個性,教師個體的自我管理也比較隨意,對互聯網時代知識、理念、能力的不斷變化出現適應困難。從學習資源上,現今處于信息超載的網絡時代,不再有信息閉塞的煩惱,但緊隨其后的是濫竽充數,信息量劇增也伴隨著信息質量的良莠不齊,讓急于改變自我的教師無從選擇;從學習形式上,教師個體專業化主要體現在同行交流與自我反思中,并依托于在職培訓。而目前多數教師培訓活動、課程基本流于形式,教師培訓目標主觀預設,培訓方法單一,無法體現教師的個體專業化需求[4]。很多教師將培訓視作學校任務,甚至是離開繁重工作的短暫休息,在培訓過程中隨波逐流,使得培訓達不到預設的回報率;從學習時間上,互聯網繁榮以后,信息高速傳播,人們有了在閑散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的行為。這一行為的優勢在于它使大眾實現對時間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但是碎片化同樣會造成對知識理解和體系構建的片面化,不利于整體理解,容易限制學習者的視野。
從理論角度,新建構主義是網絡時代的適應性發展,更加強調對于現今情境的融合,它是建構主義在當前時代的新萌芽,對于網絡化學習模式和個人知識儲備與管理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更加方便實現隱性學習、碎片化學習、非正式學習等。從實踐角度,教師的自我學習和知識管理是個體專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所見、所聞、所知的東西轉化為個性化知識,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從而完善其自身的教育行為,隨著知識技能的質變而慢慢形成專業自我。
新建構主義理論在非正式學習和知識管理中起效較大,可以從資源整合和信息處理角度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
2018年8月2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5]。網絡高速發展帶來的信息碎片化趨勢不可逆轉,這就要求學習者培養出相應的閱讀習慣,以及篩選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新建構主義角度而言,信息儲備是知識創新的基礎,而知識聯想,挖掘隱性知識則是創新的必要條件。碎片化閱讀過程中信息紛繁復雜,作為信息享用者和學習者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選取出有用的信息,這個過程如同閱讀過程中的書摘、注解,整理到特定的地方,以周為單位或日為單位對近期的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和再次加工。以往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者喜歡將摘抄或注解記錄在本子上,這在后期搜索中有一定困難,而信息化工具能夠克服這一障礙,數據空間大,檢索便捷,以移動app為例,現今移動應用程序使用便捷,并且具有云端存儲和多端登陸的特征,這樣便于后期閱讀和整理,例如手機備忘錄,印象筆記、蘿卜書摘等工具,都可以進行“隨手記”。最重要的是進行定期信息整合,實現零存整取,讓知識的樹冠愈加繁茂。碎片化信息的閱讀多發生短時記憶,存儲時間有限,如果不加以整合,就如同無根浮萍,沒有關聯的支點,最終會成為永久性遺忘的一部分。
互聯網帶來知識結構、閱讀行為的變化,網頁以超鏈接形式存在,每個詞條都會轉入新的網頁,帶來信息的無限可能,線性思維不再滿足這種蜘蛛網式的信息結構,這要求教師具有智能化的眼光,從新建構主義角度而言,以“我”為核心主動建構知識網絡強調以個人的興趣愛好為核心,以個人的工作學習生活需要為核心,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進行思考。同時學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客體,為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造性發展,教師自身的素養必然要有所提高。對待知識要在繼承之上進行批判性思考,去偽存真,在信息處理過程中進行包容性思考,使碎片信息融合起來,實現知識的轉型。
教師身上有多種角色,這就意味著時間的投入,必須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并進行高效利用,才能有高產出。首先,可以做好時間規劃,將任務分塊,其次將零散時間集中起來利用,最后,做好集中與分散的配合,勞逸結合,避免由壓力導致的職業倦怠。依據工作和生活平衡理論,工作和家庭兩個領域之間是存在邊界的,個體通過在不同領域之間的轉換,完成不同的角色任務以獲取滿足感和平衡感,個體將工作和生活分割的越清晰,越容易減少相互之間的滲透性(比如情緒)。[6]
教師要養成數據處理意識,對實踐和科研中產生的數據加以收集整理并分析處理,形成自己的資源“數據庫”,日常生活中富于觀察和思考,將教學過程和學生作為自己的數據資源,對此進行分析和批判,選擇有用資源服務于自身科研和自身的專業成長。同時教師要學會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使之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不斷提高知識創新能力,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