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紅
一、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理解算理更簡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是順應學習內容的需要,還要具備有趣、真實、富有挑戰性的特點。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呈現的情景大部分來源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學校生活,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只要教師用好用活,把孩子帶入情境中,激發孩子的興趣、激活思維,這樣的計算教學就有趣多了,對運算算理的理解也會更有效更直接。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我創設了大量“分一分”的游戲情景,所分的“物”有教科書里的,也有同學們現成有的,或是老師自己準備,通過“物”的變化,再結合游戲規則的變化,增加教學的趣味性。首先是教科書呈現的猴子分“桃子”、小兔分“蘿卜”、小狗分“骨頭”,這樣的問題情境本身就很有趣,我只是把它們以講故事的形式繪聲繪色的講出來,孩子們就已經很興奮了。從一個一個的分,再到幾個幾個的分,最后歸總到“分得一樣多”“平均分”;接著“分蘋果”“分糖果”環節,結合實際情況,可以到商場挑選包裝紙漂亮的硬糖,以實際分糖果的形式教學,先是用12顆糖果,再到24顆,最后是50顆。以糖果的五彩斑斕和糖果顆數的變化為趣味的載體,吸引孩子們在一個個的游戲中體會除法的意義,感受平均分的實際應用;有了這些游戲的基礎,到最后“分香蕉”環節,直接用孩子們的鉛筆以及教師的粉筆,這些隨手可得的簡單物體作載體,小結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的計算結果。這個單元的每一課時都是環環相扣形成一個體系的,整個單元的教學中注意鋪墊和銜接,可以運用語言的語氣語調制造氣氛,把握節奏的緊湊,使教學過程一氣呵成。把孩子們覺得比較抽象的除法的意義、除法計算的算理于有趣的問題情境中滲透,能更簡單直接的理解。
二、呈現運算方法多樣化,讓運算方式更趣味
對于一個簡單算式的教學,如果平鋪直敘的呈現,肯定讓學生容易覺得枯燥乏味。如果深入挖掘這個算式的內涵,以不同的面貌多樣呈現,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北師大版教科書在這方面很系統的梳理了對于一個算式的多種算法,包括學具的多樣化。例如,在一年級“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教學中,教材以小棒為主要的學具,鼓勵學生借助小棒探索計算方法,同時還以計數器、數線為輔助學具。這樣通過多種方式的呈現,給簡單的算式賦予了豐富的內涵,讓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選擇和探索的趣味。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或三位數加減兩位數”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這個特點,增大運算方式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學“十年的變化”中,主要是通過算式“87+139=”讓學生理解多位數加法計算的算理,并掌握計算方法。本人先是增加了一個估算搶答的環節,用富于挑戰的搶答成功調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鼓勵他們用畫圖、畫線、列式的多種方法找出準確得數,比一比看誰用的方法最多、最合理,在學習小組內交流,最后匯報探索的過程,從中得出列豎式計算的算理和計算方法。(兩位數加三位數計算的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不僅讓孩子們積累計算經驗,也讓孩子們在探索算法多樣化的過程中增加了趣味性,尤其是數線的探索,十分有挑戰性,讓一些學有余力的孩子在嘗試中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三、計算練習中透出靈動,讓運算過程更好玩
為了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算的方法,形成計算能力,一定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練習不是簡單重復性的大量練習。許多學生覺得計算是枯燥的,主要原因就是重復機械計算的后果。首先,對每一個練習,教師都要明確練習的目的,要達到的效果,然后以此為設計練習內容的依據,使練習的內容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練習內容的選取和設計是有技巧的,需要教師反復揣摩。比如,在練習一位數乘兩位數時,我會把“25×4=”和“24×5=”故意放在一起,再比如在練習多位數的加減計算時,即要考慮末尾有零的數,還要有中間有零的數;即要考慮得數有湊整的情況,還要有進位退位和連續進位連續退位的情況,最后還要對學生經常出錯的題目反復練習。另外,在一年級的計算練習中,偶爾出現一兩道二年級的題目,或是在二年級的教學中出現三年級的內容,讓一部分“跳一跳才有果子吃”的學生挑戰自己,激發思維,使平淡的練習閃耀思維的靈動。在計算練習中,練習過程的多樣化,也是極其好玩的,包括練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練習實施的比賽性,練習結果的評價等。比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計算比賽的方式,先明確比賽規則,約束孩子們的好動,然后從每組中指定在規定時間內計算完成的代表在黑板板演,接著允許各小組討論或允許有訂正機會等,最后教師從計算結果的正確性、計算格式的規范性、書寫的工整情況等給予評分。具體的操作教師可以視計算教學的內容靈活調整,把練習的目標滲透有比賽規則和評講中,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里自發的掌握有關計算,提高計算速度。
四、結合生活中實際問題,讓運算效果更有意義
在計算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有關的計算內容轉換成具有實際意義的、具體的現實情境。對低學段的學生而言,運用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場景作教學情景,都是容易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比如,在學習“20以內數的加減法”練習課上,小豪同學和子圣同學講話,但子圣同學沒理他。這時,我會即時出一題:在10分鐘內,小豪做了9道計算題,子圣做了18道計算題,子圣同學比小豪多做了幾道題?孩子們聽到熟悉的名字,分散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計算。同時,這樣的即時性對孩子們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了教學效率,給予了算式“18-11=”豐富的內涵。
數學來源于生活,只要教師用心工作,擁有一顆童心,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趣味性的氛圍中學會數學計算,對數學的學習有正確和積極的態度,自會喜歡數學計算,提高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