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林 李立娟

一、“館校結合”物理教學的背景與理念
2014年,北京市教委《關于印發(fā)北京市基礎教育部分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通知》(京教基二[2014]22號),明確提出中小學校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課時用于開展校內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2015年,北京市中考物理試卷中有兩道試題直接源自中國科技館“探索與發(fā)現A廳”展品,中考指揮棒越來越重視考察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這給“館校結合”物理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契機。
基于此,筆者嘗試對“館校結合”物理教學進行研究,依托中國科技館特色展教資源,為學校科學教育和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方向的課程改革做有益補充。
二、“管校結合”的物理教學課例
本節(jié)課被定名為“聽你講光的故事”。光學是物理學中一個分支,之前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初步了解了光的傳播、反射和折射,其實還有很多經常被學生提起,但對他們而言又不甚了解的光學知識,這節(jié)課就將引領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認識光。
“聽你講光的故事”一課的開發(fā)與實踐共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學習單導向下的科技館參觀活動
“學習單”來源于平時教學中所使用的導學案,是為了引導學生明確自己的參觀重點,從而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在學習單的編制中,筆者首先對中國科技館的相關展品和學校物理課程進行分析和探討,對照課標,梳理了電磁學、光學、運動、聲音相關展項資源與課程資源的契合點,從而精選展品,開發(fā)了系列學習單供課程使用。以光學展品顏色屋為例:
(二)物理課堂教學案例——“聽你講光的故事”
在這一次參觀教學活動中,我們提前為學生精心編制了十份學習單,在系列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完成了科技館的參觀,獲得了相關體驗,為后續(xù)的與之緊密銜接的課堂教學做了充足的準備。科技館里展品眾多,涉及多方面的科學知識,我們的學習單也涉及了力、電、光學等方面,據此我們在參觀后將分階段開展多節(jié)不同教學模塊的交流展示課。以第一節(jié)為例,“聽你講光的故事”,學生圍繞光學模塊的內容,結合科技館的參觀所得,有針對性地進行課下探究、查閱資料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學習單上有關光學內容的展品,自選形式向同學展示講解。下面選取幾組學生的展示內容的作簡單介紹。
1.學生表演科普劇:顏色的秘密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形式是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科普劇,對應參觀展項為“顏色的秘密”。科普劇即科學互動表演劇,是當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獨特的科普形式。科普劇將科普知識、科學實驗等以表演劇的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在觀看表演、跟隨人物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中接受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參與科學實驗,以此激發(fā)觀眾對科學的興趣。
本環(huán)節(jié)中,幾位學生分別角色扮演七種色光,表演光照射在物體上的反射、吸收和透過的過程,共同詮釋顏色的秘密。開始時,由兩位學生的對話引發(fā)劇情矛盾,然后通過幾位學生的演繹釋疑,最后進行總結。由此,將光的物理符號擬人化,讓學生在親身參與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
2.學生自主講解:電磁波大家族
本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主講解,對應展項為“電磁波大家族”。講解分為以下內容:①展示自己做的色散實驗照片,介紹自然界中的色散現象,重點介紹彩虹的形成,講解色散產生的原因和七種色光的波長關系。②介紹光的本質和電磁波大家族: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③“你來比劃我來猜”,學生親身表演不同電磁波的實際應用,大家來猜是哪種電磁波的應用。④具體講解每種電磁波的特點和生活中的常見應用。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站上講臺,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同時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和書籍等媒介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學生自主制作與競賽:清潔能源
本環(huán)節(jié)對應展項為“清潔能源”中的太陽能,學生先講解光能(太陽光)的利用途徑,太陽能電池原理及其應用。而后展示自制太陽能動力小車,根據制作過程中所思所想,提出以下問題和同學交流討論。1:為什么太陽能電池板在白熾燈照射下可以工作,在節(jié)能燈下不行?問題2:太陽能小車分別在早上、中午和傍晚,拿出室外,運動情況不一樣,可能是什么因素導致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加深了對能源的認識,了解了太陽能及其應用原理。同時通過學生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激發(fā)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
三、“管校結合”課例開發(fā)的總結
學習單導向下的參觀活動使學生的參觀不再盲目,極大的提高了參觀的興趣和收益,課堂交流展示極大的激發(fā)和促進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積極性,二者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們的館校學習課程。設計這一課程的基本思路是既要顧及到前期參觀科技館活動的銜接,又要與現有課程內容有效配合,同時兼顧到與當前教育理念、教育導向的匹配,實現了開發(fā)課程與物理課程標準之間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