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貿易摩擦懸而未決、地緣政治風險激化、制造業持續低迷、通縮威脅仍在加劇的情形下,全球經濟正在經歷金融危機以來的至暗時刻;2020年又是新的起點,在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升維競爭正在開始。
10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經濟展望中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從4月預期的3.3%調降至3%,為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我們認為,過去10年來,前四大經濟體(G4)始終扮演著全球經濟主動輪的角色,2020年核心經濟體的增速下行將令新興市場難以獨善其身,全球經濟增速或將維持在與2019年相仿的周期低位。
但大動蕩也伴隨著大拐點,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漸次形成:第一,從制成品的供需爭奪,到分配結構、制度環境、產業形態的全面升級;第二,從技術進步對人力的簡單替代,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奠基,硬核科技崛起;第三,從“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到價值鏈深度重塑,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區域化和全球化。
IMF調低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符合我們此前對于2019年下半年展望的判斷。此外,IMF 還將2020年的經濟增速調降0.2 個百分點至3.4%,并將其高于2019年增速的主要動力歸因為以印度和大宗商品出口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重新復蘇,其中阿根廷、伊朗、利比亞、蘇丹、土耳其、委內瑞拉等在近兩年遭遇經濟高壓的六國將從2018、2019 兩年分別拖累全球經濟增速邊際變化0.24、0.12 個百分點轉為貢獻0.2 個百分點。
但我們認為,該預期顯得過于樂觀,2020年的全球經濟增速或仍將維持在十年來的低位附近。事實上,自2014年歐債危機以來,國內生產總值(GDP)占比約54%的四大經濟體——歐元區、美國、中國、日本(G4)歷年的整體經濟增速均高于其他經濟體,年均增速差達0.55 個百分點,是全球經濟名副其實的主動輪。
但2019年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核心經濟體全面降速,據IMF 預測,G4 在2020年將迎來歐債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3.3%)。這也意味著要想實現3.4%的全球經濟增長,其他經濟體的增速需要從2.5%躍升至3.6%。考慮到G4的消費、投資、政策走向在過去十年是全球經濟周期的主要驅動因素,而2019年第三季度,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約三成的中國經濟增速降至27年來的低位(6%),新興市場觸底反彈帶動全球經濟增速回升的邏輯似乎并不穩固。
事實上,IMF 對于全球衰退的預警也顯示,經濟增速降至2.5%以下的概率已由一年前的7.6%上升至8.9%。
2017年年末,全球電子產業的周期性下滑、中國“去杠桿”政策的實施等開始對全球制造業帶來壓力。而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風險的激化則是改變2017年全球經濟普遍復蘇既有路徑的核心變量。
在2019年貿易摩擦再度升級后,上半年的全球貿易增速(1%)創下了2012年以來的新低。雖然在全球貨幣政策整體轉向寬松的環境下,資本市場的情緒有所鈍化,但商業支出決策的真實改變對全球投資和耐用品消費帶來了劇烈的沖擊。2018年年初,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快速下滑,日本、歐元區、中國的工業產出也開始下滑。不過,得益于稅改等政策支撐,美國的工業產出在2018年四季度達到周期高點。
2019年,全球貿易明顯邁下臺階,制造業PMI 指數下滑,G4 同步降速的態勢進一步加劇,日本和歐元區的工業產出邁入負區間,全球通縮壓力加大。2019年8月,除美國外的另外三大經濟體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在3年后再度行至負區間。2019年9月,美國零售數據也開始出現7個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德國制造業PMI 創下逾十年新低。另據IMF 的估計,2020年是貿易摩擦對于全球經濟增速影響最大的一年。
從對沖手段看,如果沒有貨幣政策刺激,2019年和2020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較當前預期下行0.5 個百分點。在缺乏政策大幅寬松增量空間和一次性出清手段的背景下,普遍的PPI 通縮或將在2020年出現。
盡管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并不樂觀,但著眼未來,我們認為,在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升維競爭正在開始。
從工業品的供需爭奪,到分配結構、制度環境、產業形態的全面升級。當前,全球經濟存量博弈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制造業相對需求的不足,而經濟總量增長所掩蓋的分配失衡也導致了長期潛在產出下滑、社會結構畸形、地緣政治動蕩,近期英國脫歐變“拖歐”等事件即為例證。在升維競爭的將來,一方面,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及其與制造業的有機結合將通過吸納就業、創造需求成為新的競爭高地;另一方面,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高效、透明的治理體系將構建經濟體新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當下所稀缺的穩定性的重要來源。
從技術進步對人力的簡單替代,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奠基,硬核科技崛起。IMF 的研究表明,當前不斷提升的自動化與機械化對勞動力市場帶來了替代性沖擊,這在短期對勞動密集型經濟體影響明顯,而長期更將對勞動參與率不斷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國家帶來嚴峻挑戰。著眼未來,升維競爭背后不只是工作的爭奪,而關鍵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在機器革命、電氣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當前以人工智能為重要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萌芽已現,硬核科技的發展不但將帶來新的產業變革,也會顛覆人類生活、重塑區域經貿格局。正在崛起中的“新經濟”有望在硬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完善后形成爆發式增長,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與勞動力市場變化良性交互,成為穩定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從“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到價值鏈深度重塑,構建互利共贏的新區域化和全球化。當前,美國與其主要貿易伙伴間的貿易摩擦已持續一年半,貿易沖突逐步從非理性擴散轉向理性收斂。
但應該看到,過去幾十年來以“追趕”為主題,產業間分工的全球化造就了一國之內“制造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并存的沖突,而產業鏈內外包的興起也帶來了上下游東道國之間“互卡脖子”的風險。
展望未來,全球價值鏈重塑有望成為大國之間多維博弈的焦點,全球多邊貿易轉變為區域貿易的格局將逐步形成,消費中樞向內收斂也會為貿易分工打下物質基礎。我們認為,在新區域增長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將改變“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格局,不同經濟體都將在新的供應鏈體系中獲得產業發展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