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偉 王杰 王中華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患者以銀杏內酯注射液、阿替普酶(rt-PA)靜脈溶栓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87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以rt-PA靜脈溶栓治療,觀察組44例,以銀杏內酯注射液聯合rt-PA靜脈溶栓治療。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及治療14 d后神經功能(NIHSS評分)、運動功能(MAS評分)、安全性。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NIHSS、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神經及運動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均未出現顱內出血等并發癥。結論以銀杏內酯注射液、rt-PA靜脈溶栓聯合治療AIS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神經及運動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發生風險。
【關鍵詞】AIS;rt-PA;靜脈溶栓;銀杏內酯注射液;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9.01.010
卒中已發展為當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約80%屬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近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飲食結構變化,AIS發病率出現顯著升高趨勢[1]。目前,臨床早期血管再通方法是采用阿替普酶(rt-PA)靜脈溶栓,但其有嚴格時間窗要求,致使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獲益,因此臨床亟須革新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實驗證實,銀杏內酯注射液具有降低血小板活化因子受體活性的作用,能阻止血細胞聚集[2]。本研究觀察銀杏內酯注射液、rt-PA靜脈溶栓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8年1月息縣人民醫院AIS患者87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觀察組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52~76歲,平均(63.08±7.18)歲,病程0.5~5 h,平均(276±1.06)h;對照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51~76歲,平均(62.97±7.25)歲,病程0.6~5.3 h,平均(2.95±1.11)h。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腦CT、臨床特征檢查確診;發病時間<6 h;符合溶栓指征;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出血性卒中者;存在凝血系統異常、上消化道出血者;存在藥物禁忌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完善尿常規、血常規、腦CT等常規檢查。對照組以rt-PA(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20020034)靜脈溶栓治療,靜脈推注10% rt-PA注射液(0.9 mg/kg),剩余+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 h內完成,再靜脈滴注250 mL生理鹽水;24 h后給予清除氧自由基、降脂、營養神經、血小板聚集等藥物。觀察組以銀杏內酯注射液(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110035)聯合rt-PA靜脈溶栓治療,rt-PA靜脈溶栓同對照組,6 mL銀杏內酯注射液+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1次/d。兩組均連續用藥14 d后觀察效果。
1.4療效判斷標準
進步顯著:感覺障礙、眩暈等臨床體征基本消失,改良RANKIN量表(mRS)減少>3級;進步:感覺障礙、眩暈等臨床體征顯著改善,mRS減少2~3級;無效:感覺障礙、眩暈等臨床體征未顯著改善,mRS減少<2級。總有效率=(進步顯著+進步)/總例數×100%。
1.5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兩組治療7 d及治療14 d后均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神經功能,共42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越差;均以運動功能量表(MAS)評估運動功能,共48分,評分越高提示運動功能越強。③并發癥。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W檢驗進行正態性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NIHSS、MA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兩組神經及運動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A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3并發癥
兩組均未出現顱內出血等并發癥。
3討論
AIS患者超早期以rt-PA靜脈溶栓治療已達成全球性共識,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恢復神經功能,提高生存質量。但臨床為降低溶栓后出血風險,多數共識、指南明確指出,溶栓24 h內應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3~4]。這就導致溶栓后24 h內存在用藥盲區。
血小板激活后會出現聚集,隨后形成血栓,可見其激活是形成血栓的始動、關鍵因素。血小板激活的途徑及誘導劑主要有5-羥色胺(5-HT)、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等。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途徑主要有氯吡格雷代表的ADP途徑、阿司匹林代表的AA途徑、銀杏內酯代表的PAF途徑等。阿司匹林能降低環氧化酶(COX)活性,非可逆性阻止血栓素A2生成,繼而發揮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可改變膜結構,阻止膜上糖蛋白、纖維蛋白原相互作用,抗ADP途徑的血小板聚集;銀杏內酯注射液是借助PAF途徑起到抗血小板作用,而PAF為近年發現的一種內源性物質,血小板聚集誘導作用極強。臨床報道指出,靜脈溶栓24 h內需避免使用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但針對銀杏內酯尚未達成一致共識[5~6]。本研究聯合銀杏內酯注射液、rt-PA靜脈溶栓治療44例AIS患者,結果發現,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兩組NIHSS、M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14 d后兩組神經及運動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AS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均未出現顱內出血等并發癥。證實該治療方案效果滿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血小板活化會釋放多種炎性介質,不但對血小板聚集有促進作用,而且會誘導平滑肌細胞增生及遷移,加重血管損傷[7]。銀杏內酯是當前發現最具應用前景的PAF受體阻滯劑,與rt-PA配伍應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強化溶栓效果。此外,銀杏內酯能維持內皮細胞完整性,具有促進血管內皮增生的作用,利于降低溶栓后出血事件發生風險。這可能也是本研究加用銀杏內酯注射液后未發生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的主要原因。
綜上可知,以銀杏內酯注射液、rt-PA靜脈溶栓聯合治療AIS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神經及運動功能,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國棟,肖飛,呂昕.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率及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8):910-912.
[2]徐露,黃彥.百裕銀杏內酯注射液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4):638-639.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8,30(3):193-197.
[5]常紅,許亞紅,陳琳.急性腦梗死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出血時間特征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6,30(12):1520-1522.
[6]馮小鵬,葉自力,陳翔.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靜脈溶栓后主要影響神經功能改善的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7):2521-2522.
[7]何菊芳,李婷婷,孫曉運,等.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J].武警醫學,2016,27(12):1234-1236.
(收稿日期:2018-10-24修回日期:2018-12-05)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