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漸增加。在提升經濟實力的同時,大力發展鄉鎮群眾文化建設,滿足鄉鎮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對實現中國夢具有積極意義,它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精神文化的不斷發展對鄉鎮經濟建設形成反喃作用,二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本文主要分析了鄉鎮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發展
引言
隨著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鄉鎮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不斷發展完善,與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大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廣大群眾對于自身文化水平的要求以及對于集體文化及個性化文化的需求逐步提升。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良思想文化,不斷影響著鄉鎮人民的健康文化生活。在經濟相對落后的一些地區,封建迷信也顯示出復蘇的跡象。如果不對這些不良風氣進行合理的干預和引導,聽之任之,長此以往,會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更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穩定發展。因此,在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中,要從鄉鎮出發,全面認真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文化建設,從根本上滿足和保障鄉鎮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
一、積極發展鄉鎮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鄉鎮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是黨的路線政策的落實和實施
黨中央一直關心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基本戰略,進一步確立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明確定位。積極發展鄉鎮文化建設,進一步滿足鄉鎮人民日益追求的美好生活,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文化力量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鄉鎮基層文化活動的發展是城鄉群眾的迫切要求
與鄉鎮人民快速發展的物質生活相比,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對落后。鄉鎮人民渴望享受社會主義發展的紅利,不斷提高個人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素養。大力發展鄉鎮文化建設,繼續推進鄉鎮文化活動,有利于提高基層群眾的整體文化體驗。在當今信息爆炸發展的社會中,逐步培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同時積極融入世界,更好地參與社會主義建設工作。
(三)實施大眾文化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具體體現
中國夢是一個強國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夢想。要積極開展基層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深入推廣優良傳統文化,使廣大人民群眾精神上團結一致,充分發揮全體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
二、新形勢下鄉鎮人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一)不斷豐富鄉鎮群眾文化內容
時代在不斷發展,國情、民情在不斷變化,陳舊的文化內容已經無法滿足鄉鎮基層群眾的要求。在新形勢下,在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要以基層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積極發展和豐富鄉鎮群眾文化內容,積極引導基層群眾養成健康良好的文化習慣,摒棄封建迷信和消極思想,確保集體文化與個人文化相結合,促進基層文化多元化發展,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愿望。
(二)認真創新鄉鎮群眾文化形式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徑,為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途徑和肥沃土壤。在繼承優良傳統文化形式的同時,各級領導制定大的文化發展方向,需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文化優勢,不斷改良創新,添加新的文化形式,將地方特有的歷史名勝、自然風光、革命事跡與現代旅游、攝影、音樂、自媒體相結合,推陳出新。各級政府積極提供優質平臺,開拓新渠道,采取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寓教于樂,使鄉鎮群眾在娛樂中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在傳播優良文化的同時,帶動地方經濟有序發展。在滿足基層群眾自身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向更多的人展現當地特有的群眾文化,走出一條科學、綠色、和諧、發展的文化之路。
(三)注重鄉鎮居民文化需求的差異性
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鄉鎮常住居民的多樣性,不同基層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各有不同,各地文化發展也不盡相同。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不能主觀、盲目地實行“一刀切”的單一發展模式,應該認真研究當地的文化受眾,結合當地群眾的年齡和文化差異,積極探索符合當地需求的文化發展建設,從實踐出發,認真總結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通過全面和多樣化的文化形式來滿足不同人的不同文化需求。
結語
文化建設是實現中國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鄉鎮群眾作為特殊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對于自身文化建設的需求更加迫切。鄉鎮文化發展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涉及鄉鎮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要適應當地條件,適應時代,適應他人需要,不斷探索和穩定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繼武.淺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群文天地,2013(2):40-41.
[2]袁方.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才智,2014(1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