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偉
摘 要: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推動山東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缺口較大,且存在培養模式低端傳統,培養重量不重質,高等院校專業建設理論性強、實踐性差等弱點。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體系,堅持“行校對接,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實崗實訓”人才培養理念是解決藍色經濟區技能型人才缺乏問題的有效對策,也是新時代藍色經濟區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藍色經濟區;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1-0141-02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以臨港,涉海、海洋產業發達為特征,以科學開發海洋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為導向,以區域優勢產業為特色,以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前提的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經濟功能區。”[1]
目前,半島地區技能型人才需求仍是極大缺口,培養情況依然處于低端模式和傳統情形,培養質量重量不重質,培養基地建設落后,高等院校專業建設依然存在理論性強、實踐性弱等特點。因此,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有助于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亦是實現山東半島新舊動能轉換的又一助推器。
一、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對建設海洋強國、經濟強省,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近年來,藍色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潛力和后勁發展勢頭很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國家級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已成為帶動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科技產業的新興和發展,深海基地及其他國家級實驗室的投入和使用,深海加工產業及其他涉海相關產業鏈的建設及大型海洋產業服務平臺的建設對能否建成海洋強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半島藍色經濟指數不斷上升,綜合產業和相關服務業不斷完善與發展,海洋科技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建成海洋強國、經濟強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供強大后盾支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科學規劃及健康發展事關藍色經濟區內9 000萬人口的幸福指數,必須高度重視,是事關國家海洋戰略能否實現的濃重一筆,必須加速規劃和發展;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步驟,必須全力以赴。
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技能型人才建設現狀及問題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直接影響人才結構的科學與合理。只有建立科學與合理的人才結構,才能為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經濟注入永不枯竭的動力。
伴隨著藍色經濟區的發展及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技能型人才結構呈現出新的特征:在年齡結構上,以中青年為主。據全國484家企業抽樣調查顯示,現有技師、高級技師中,年齡在41歲以上的占其總數32.16%和41.7%;年齡在36~45歲之間的分別占其總數的46.8%和38.83%;年齡在23~35歲之間的分別占其總數的21.04%和19.28%。技能型人才作為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其高齡化問題不利于知識技能的及時更新,從而間接影響藍色經濟產業的發展。
在技能等級結構上,以初級工人為主,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嚴重偏低。早在2007年3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綱要提出至“十一五”期末,我國技能勞動者高級工水平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在25%以上,力爭到2020年,使我國高、中、初級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十三五”規劃,高技能以上人才比例占技能勞動者比例實質上仍沒達到25%。
在技能型人才結構構成方面,半島地區的技工隊伍存在著“四多四少”的現象,即初級技工多,高級技工少;傳統知識型技工多,現代信息化操作的技工少;單一技能型技工多,復合高端技能型技工少;短期速成“早產班”技工多,系統培養“長征型”技工少。當下的技能型人才狀況勢必會影響半島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勢必會影響藍色經濟區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
三、半島藍色經濟區技能型人才培養對策
(一)提高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認識,建設高質量人才團隊
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科學合理的人才結構和高質量的人才儲備是藍色經濟區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目前,半島藍色經濟區在人才引進缺口上仍然較大,尤其是技能型、技術型人才需求更加緊迫,缺口更大,難以適應半島藍色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的升級和改造。有效培養適應新型工業化建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當下不容忽視、嚴峻而迫切的問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率,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轉方式、調結構、促創新”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源泉,也是山東半島實現藍色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需求。
(二)搞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半島地區新型工業化的升級和改造更離不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推動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共同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其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2]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堅持行校對接,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實崗實訓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解決技能型人才缺乏問題的有效對策。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行校對接、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實崗實訓,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總體培養思路。市場需求什么專業,學校就開設什么專業,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到學校所開設專業與市場產業需求高度融合與呼應,以產業發展帶動專業建設,把專業做強,把產業做大;以專業促產業,以產業帶專業。做到產業的發展和教與學的深度融合。“工學交替,實崗實訓”就是要求學與做相互結合,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施的具體手段。要大力鼓勵學生到企業對口的崗位上鍛煉,從事實踐操作,以提高實用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實戰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一人一崗,實崗操作。
(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努力建設雙師型人才隊伍
重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精準對焦培訓對象,努力建設技能型雙師型人才隊伍是新時代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們要明確職業技能培訓任務是適應擴大就業規模和提高就業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需要。緊盯崗前技能提升培訓和崗后回爐再培訓工作,精準對焦技能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和“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目標。其次,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技能培訓質量。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包括就業技能培訓,崗前技能培訓、崗中技能培訓提升、崗后回爐保障培訓、特殊技能培訓和創業技能培訓,使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囊括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高級技師到技能型復合型人才。
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為保證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需要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到2020年,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數的比例達到60%以上。”[3]當下,隨著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斷提高,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即具備傳授理論知識的能力,又具備教動手實踐操作的能力,即我們所說的具備“雙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通過校企合作,讓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考察調研,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專業實踐鍛煉、參與技術攻關和合作研發,使教師具備真才實學的實踐和技術技能。同時,聘請企業技術顧問或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教師或實訓教師,讓能工巧匠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實施‘能工巧匠進課堂工程,把兼職教師作為整個教師隊伍組成部分來管理。”[4]
(四)強化人才支撐,深入實施優先發展戰略
“百年大計在于教育,教育大計在于人才。”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優先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要重點強化人才支撐能力,完善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機制;堅持人才引用為本,培養與引進并重,重點培育應用技術人才,重點引進高素質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1]首先,把人才培養放在優先發展的重中之重,形成全社會仰慕人才,愛惜人才,重用人才,人人盡其才,人人盡其用的良好氛圍。其次,加大人才培養資金支持和扶持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獎勵政策,進一步提高人才優惠補貼,讓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技能,尊重創新、尊重人才的優良環境。再次,加大對創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力度,要下大力氣“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要樹立正確人才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5]
參考文獻:
[1]? 韓立民.于會娟.包烏蘭托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青島市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J].山東經濟,2010,(2):131-135.
[2]? 董剛,楊理連.高職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9):91-94.
[3]?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教發[2014]6號)[Z].2014.
[4]? 何潔,秦萬忠.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J].繼續教育研究,2013,(5):115-117.
[5]? 習近平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EB/OL].新華網,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