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雨
摘 要: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戰成為全球矚目的事件和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伴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打貿易戰的熱情不斷升高,中美貿易戰也進入了一種膠著狀態。事實上,從中美雙方建立貿易關系以來,摩擦便時有發生。因此,我們需要在了解中美貿易戰的歷史背景和演變的基礎上,來分析中國所受影響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中國;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F75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3-0222-02
1 中美貿易戰的歷史背景
在經歷了20世紀前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GDP在19世紀90年代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在美英的倡導下,兩大國際經濟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先后組建,之后又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美國在成為全球第一經濟體的同時,也成為了全球經濟的規則制定者。
縱觀歷史長河,作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始終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持防范和壓制態勢。19世紀80年代,日本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1985年美國迫使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兌美元急劇升值,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從此陷入長達二十年的經濟大衰退。
對中國而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010年中國名義GDP總量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而過去五年中國占全球經濟規模比重從11%上升到15%,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對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帶來一定的挑戰[1]。
回顧美國在大蕭條時期、70-80年代以及2002年的三輪貿易戰,幾乎每一輪貿易戰基本都發生在美國貧富差距分化或達到高點的時期,都是國內矛盾突出的時候。這一次也不例外。而且,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占美國總貨物貿易逆差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22%升至2017年的47%,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占美國貨物貿易逆差總額的將近一半,也引起了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高度警覺。
由此可見,美國以對華貨物貿易巨額逆差為由發動貿易戰,一方面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實質上是對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持有戒心。
2 中美貿易戰的演變及對中國的影響
2017年8月,美國對中國發起了“301調查”。此次調查依據的“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簡稱,這一條款規定,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確認某貿易伙伴的某項政策違反貿易協定,或被美國單方認定為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時,即可啟動單邊性、強制性的報復措施。報復手段包括中止貿易協定、關稅等進口限制、取消免稅待遇和強迫簽訂協議等。因此,這一條款也被視為貿易外交的工具。
公開顯示資料,美國“301調查”由來已久[2]。從歷史上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曾5次對中國發起“301調查”——1991年4月,美國政府以中國專利法缺陷,美國作品著作權、商標秘密和商標權保護的缺乏對中國發起了第一次“301調查”;1991年10月,美國再對中國發起了市場準入為期12個月的“301調查”;1994年6月,美國對中國發起了第三次“301調查”,要求中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對美國知識產權產品開放;1996年4月,美國以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為由,對中方發起第四次“301調查”;2010年10月,美國就知識產權爭端對中國進行第五次“301調查”。過往的五次“301調查”調查結果均以雙方均達成妥協、和解告終。而2017年的第六次“301調查”,卻最終持續演化為全面貿易戰。
今年3月22日,特朗普簽署總統備忘錄,宣稱依據“301調查”結果,對來自中國的600億美元(約合3800億元人民幣)產品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隨即,中國商務部表示,擬對自美國進口的3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中美由此拉開了博弈的序幕。
隨后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4月3日下午,美國公布了長達58頁的對華征稅建議清單,包含大約1300個獨立關稅項目,建議稅率為25%,總額涉及約500億美元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醫藥等行業。作為反擊,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3]。
4月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4月16日,美國商務部下令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出口電信零部件產品,期限為7年,隨后又進一步升級為,禁止移動運營商使用聯邦補貼購買中國企業生產的任何電信設備。
5月4日,中美貿易戰迎來了首輪談判,隨后中方代表團赴美就中美貿易戰進行了建設性的磋商,但并未阻止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的步伐。6月15日,美國發表聲明,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高科技及工業產品加征25%的關稅的清單,對第一批340億美元產品開始征稅的日期是7月6日。次日,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并就美國對華“301”調查項下正式實施的征稅措施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追加起訴。至此,中美貿易摩擦正式升級為貿易戰。
進入8月,中美貿易戰有愈演愈烈之勢。8月3日,針對7月11日美國政府發布的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8月2日又將加征稅率提高至25%的措施,中國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不等的關稅。 隨后一周,美國宣布從8月23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為了反制,中國決定對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包括石油、煤炭、鋼鐵產品和醫療設備,并與美方同步實施。
9月18日,美國政府宣布實施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的措施,自2018年9月24日起加征關稅稅率為10%,2019年1月1日起加征關稅稅率提高到25%。而中國為了捍衛自身利益,隨即也宣布對約6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額外加征5%~10%的關稅。
此輪貿易戰對中國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首先,從進出口貿易來看,尋找替代美國的出口市場并不容易。2017年中國對美商品出口占中國商品總出口的19%,對美商品出口不僅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例如玩具、家具、紡織等行業對美出口額均占該行業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資本密集型產業產品對美出口也大幅增加。
其次,中國對美國在關鍵技術進口上有一定依賴。例如,中國進口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如芯片一類,一旦美國停止此類核心技術的對華出口,有可能會對中國的產業供應鏈有所沖擊。又譬如,中國手機絕大多數所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基本被英特爾和AMD壟斷,中國短時間內尋找此類技術的替代也將非常困難。由此可見,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中國還沒有擁有自主研發和生產的能力。
再次,可能會對國內就業產生一定沖擊。根據《全球價值鏈與我國貿易增加值核算報告》顯示,2012年每100萬美元的對美商品出口可為中國創造近60個工作崗位。因此如果中美貿易戰持續惡化,不僅會波及企業的供應鏈和盈利狀況,也會波及就業崗位,對社會造成一定壓力[4]。
3 關于中國應對策略的分析
從根本上說,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美國在施壓中國,試圖進一步遏制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要冷靜對待、客觀分析,化競爭壓力為發展動力,同時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引導民眾理性、全面地看待中美貿易戰。
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企業營造良性發展環境。知識產權的保護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我國加入WTO后,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進步,但諸如侵犯版權、商標搶注、維權困境等問題仍然相對突出。因此,要加強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教育,逐步在廣大群眾中樹立尊重知識產權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并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能力提升[5]。
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從中美兩國企業發展的綜合實力來看,我們在多個領域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方面與美國存在的差距,因此要在不斷努力的同時冷靜評估現實情況,提高創新能力,才能使我國早日迎頭趕上[6]。
總而言之,從歷史角度看,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全球化意味著資源的更有效配置,世界也需要一個更好的、讓更多人獲益的全球化。從經濟意義上來看,貿易保護并沒有被證明是一件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已經高度融合的全球經濟中。對于仍在復蘇進程中的全球經濟來說,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之間長期穩定的發展關系才是對國家、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潘文卿,王豐國,李根強.全球價值鏈背景下增加值貿易核算理論綜述[J].統計研究,2015,32(3):69-75.
[2] 姚博.美國“301調查”和中美“貿易戰”[J].亞太經濟,2018(3):48-53.
[3] 姚枝仲.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J].世界經濟,2003(3):12-15.
[4] 陳剛.第二波金融危機將襲擊全球?三大主要經濟體再次遭受沖擊——美國:銀行業問題超乎想像[J].中國經濟信息,2009(3):58-58.
[5] 徐明棋.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3(2):1-15.
[6] 鄺艷湘.經濟相互依賴與中美貿易摩擦:基于多階段博弈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1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