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昭平 安曉東
摘 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決策。新時代,高校科技戰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承擔新使命、謀劃新作為,努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培養一流卓越人才,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
關鍵詞:新時代;科技強國;“雙一流”;科技創新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強調,要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全面深入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我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回顧總結過去五年取得的偉大成就時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作為高校科技工作者,筆者深深體會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夢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并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科技創新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在此基礎上,經過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們國家取得了一大批有國際影響的重大成果,如量子通信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重要科技成果已達到世界前列水平;深海、深空、深地探測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高鐵等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產業關鍵技術迅速發展成熟。這些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有力提升了我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新時代對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安全的核心支撐,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真正實現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
與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短板。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科技產出比例偏低,產業核心技術、源頭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科技體制改革中的“硬骨頭”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創新政策和體制還不夠健全。科技人才隊伍的水平和結構亟待優化,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戰略科學家還非常缺乏。
當前,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世界各國間的科技競爭也將愈加激烈,國家科技創新的步伐不進則退,緩進也退。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必須要有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創新思想,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創新意識,堅持戰略導向,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使我國在未來國際科技競爭中搶得先機、占據主動。
新時代高校在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中應有新作為
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既是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地,又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更好地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力軍作用,成為高校管理者必須思考的時代命題,同時也是高校管理者必須答好的時代考卷。
北京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學校)作為中國冶金材料工業領域的知名高校,有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光榮傳統。多年來,學校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扎根國民經濟主戰場,見證并參與了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大批技術發明從這里誕生,數以萬計的冶金材料領域優秀人才從這里走出。新時代,學校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努力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產出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一是推進“雙一流”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舉措。一流大學不僅體現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而且象征一個國家科學與文化實力,“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彰顯了黨中央對這一工作的高度重視。學校作為“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將努力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以“一流學科”建設為龍頭,大力推動學科振興發展,深化學科建設頂層設計,堅持有所選擇,做到有特有強、有交叉融合、有高點高峰,形成優勢帶動、多元發展、交融并存的良好態勢。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貢獻度。學校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北京市“四個中心”建設為牽引,搶抓軍民融合戰略機遇,創新科技評價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建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平臺和基地,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為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三是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培養一流卓越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培養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統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勢在必行。進入新時代,學校將更加積極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建立招生就業動態調節機制,形成專業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快速響應機制;不斷拓展新的學科專業領域和方向;建立并不斷完善本研貫通人才培養體系,貫通學科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是大力實施國際化戰略。中國高校的發展既要立足中國大地,同時也要具有世界眼光。國際化是建設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校一貫堅持的辦學理念。面向未來,學校將緊密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和自身發展目標推進國際化工作,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和模式,深化交流合作內涵,積極構建以學校交流為平臺、以教師合作為主體、以學生交流為“促進”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有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推動學校國際化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助推一流學科和高水平大學建設。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緊密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堅持改革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呂昭平系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