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志成 王冠偉
[摘要]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倍養學生職業技能,塑造專業化人才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高等職業院校中,學生管理工作是學校的主要工作之一,關系著校園穩定和諧。職業院校學生來源途徑多,成分復雜,大多個性鮮明,在管理上有很多棘手的問題。為了能夠做到合去合理,既保證有效管理,不壓抑學生發展,又能提高學生修養、素質,本文希望通過行政倫理來指導學生管理工作,以“責、權、利”相統一為基礎,來提高職業院校的學生管理水平。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倫理研究
引言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用人觀念的變化,使得近些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得到子決速發展。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數量的增加,生源的復雜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職業院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困難程度,無法在學校內部形成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基于這種情況,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倫理在職業院校學生管理領域中的指導作用。亞里士多德說:“一切技術、規則以及一切實踐和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因此,以管理與倫理相融合,加強對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倫理研究非常有必要。 “良心”“道德”是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問題,is世紀英國著名的倫理學家巴特勒認為“良心”是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良心,才能進行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因此要想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加強行政倫理的指導作用。
一、良心型輔導員
高職學生成分復雜,基礎素質相對普通高校學生較低,因此在多數高職學校中輔導員靠班制是公認的工作制度。輔導員對于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他們很容易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一些多年從事教育的工作者通過對畢業生的分析,發現學生大都與自已的班主任、輔導員最相像。高校對于輔導員的選拔培訓工作,要以個人品德為主要考量、思想態度和思想品德為主要依據。我們通常說,老師是良心活,輔導員更是,輔導員人品正,學生亦然。作為輔導員來講,權衡好權、責、利,尤為重要。在學生眼里,與他們朝夕相處的輔導員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評優評獎、通報處分、學生會班支委干部安排等,處理好自己手里的權力,不以個人偏好施加權力。在獎優評選和班支委干部的選拔上難以避免地摻人自己的個人意愿,通常情況下班級的班長、班委性格多數跟輔導員相似。這不見得是個壞事情,只有自己喜歡的人才用的順手,才會愿意花心思培養。但是獎優的評選必須嚴格按照綜合量化管理成績來評選,在這個事情上做到公平公正是很難的,輔導員一定要有道德自律。在一份關于學生對輔導員的道德評價問卷調查中,輔導員收禮辦事占有最大比重,學生對此敢怒不敢言,如此工作,有失公允。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交到輔導員手中,責任重于泰山,不以自身利益而損壞公共福祉或效益,良心作為輔導員工作的內在標準,建設良心型輔導員隊伍,才是真正管理與倫理相結合。
二、傳統型學生干部
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是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學生成立特定的自我管理組織,加強對自己的管理工作。高校學生管理歷來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我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出現了“學生會”這種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形式。事實證明,高校學生的自我管理不但為學校學生管理工作減輕了壓力,同時能夠照顧到青年學生自身的成長規律。因此對于學生干部的培養和使用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關鍵。加強學生干部誠信、美德培訓,降低學生對行政倫理認知的模糊性,學生發展、公共利益等核心價值理念應當成為共同的規范。學生個體美德建設應側重于培養其公共權力的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培養并提高其監督意識,在倫理和管理結合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中,應當繼續強化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這種機制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促進作用,內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學生管理的各種工作和措施只有獲得了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認可,方能起到實效,學生才會心悅誠服的接受。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加強學生個體對學生管理模式的認同感。
三、服務型管理組織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規章、制度是手段,教育、服務是本質。在工作過程中,管理者需要重現行政倫理指導,轉變工作理念,由管理學生變為服務學生,尊重學生,堅持公平和正義,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有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不出事便是工作最好的成績,習慣性地把學生當作無意識的被管理者,冠以自己認為的對錯觀,硬性地干涉學生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工作理念,從消極有所不為而無害于人到積極的有所為而有益于人,主動服務學生,尊重學生個性,規章、制度、設施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發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受教育環境。教育中學生是主體,其他都是客體,客體是為主體服務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在學校建設、學科建設中體現出來。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與學生管理模式之間建立一種難得的默契。
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家們認為,人們學習的目的在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通過自己的內化成為圣人。這對于管理者、輔導員和學生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行政倫理主體和客體都需要做出努力,共同營造一個合法、合理、和諧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劉珍.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倫理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4):236-237.
[2]顧明高.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