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清
【摘 要】 初中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初中生的引導與教育,以此來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尤其是班主任,更是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負有重要責任。因此,本文將談一談班主任應怎樣做好初中班級管理工作。
【關鍵詞】 初中? 班主任管理? 管理策略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最直接的教育者、領導者和組織者,負責班級中全體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責任。不難發現,班主任與學生成長中的各個方面都具有重要聯系,所以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質量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發展水平。因此,班主任應采用更加恰當的方式來優化班主任管理工作。為此,本文將就此問題來提出一些具體的意見。
1. 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毋庸置疑,班主任自身的特點將會給一個班級打上鮮明的烙印,因為班主任的言行以及性格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對自身的言行進行嚴格的要求,以此來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當中,我十分重視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對于一些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我自己首先就會做到。如: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勞動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學校和班級會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性的勞動。在這些勞動中,我作為班主任不但會負責組織工作,而且自己也會十分積極地參與到勞動當中。最終,通過我的帶頭示范,很多學生的勞動熱情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由此可見,在初中階段的班級管理當中,班主任的榜樣示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2. 引導學生自主管理
初中階段,學生一個十分顯著的心理特點就是出現了較為強烈的獨立意識,對于外界的過多干預是存在一定的抵觸的。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該充分了解并尊重學生的這一特點。為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管理活動。這樣一來,既可以使班級管理策略更加適應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充分的信任與尊重。通常情況下,這種方式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本班的班級管理工作中,為了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性,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主管理,而具體方式就是讓學生選舉自己信賴的班干部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此外,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管理的效果,我還組織學生自主制定了班級管理制度,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并沒有進行過多干預,只要求學生要在學校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具體措施,這樣一來,增加了各項條例的彈性,使其更加符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最后,我要求學生選舉的班干部負責班級管理制度的實行與監督。最終,通過這種方式,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3. 分層實施學生管理
在班級管理工作當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班主任要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當然,所謂的一視同仁并不是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實施分毫不差的管理策略,而是要求教師對每個學生給予同樣的重視與尊重。為此,教師應該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分層進行學生管理工作,這樣一來,可以使班級管理策略更加符合每個學生的具體特點,從而增強班級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
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紀律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紀律的觀念是有較大差異的。因此,在紀律管理工作中,我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對于那些紀律性較強的學生,我對其提出的要求是比較寬松的,而對于那些紀律觀念較差的學生,我提出的要求是較為嚴格的。當然,對于那些紀律觀念較差的學生,我采取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引導性的,很少實施處罰手段。最終,通過這種差異化的學生管理方式,逐漸使班級氛圍得到了優化。
4. 強化家校合作共育
在當前的初中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家校合作逐漸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因為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中已經意識到學生教育并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教育同樣會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班主任應采用多種方式來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以此來擴大班級管理的氛圍,從而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為了便于學校和家庭的聯系,學校設置了多種溝通途徑,如:設立了學校開放日,構建了家長委員會,不定期組織家訪等。通過這些途徑,我和其他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在和家長的溝通中,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我們會對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表現進行溝通,以此來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第二,我會給家長提出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議,以此來使家長對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有更加科學的理解。最終,通過家校之間的合作共育,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總結來說,在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采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并不斷對每一個管理環節進行優化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 曹庭浩.新時期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1):199.
[2] 張俊芝.淺談初中班主任的管理班級模式[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1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