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達
摘 要:農產品供應鏈是促進農副產品流通和銷售,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剖析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認為以“互聯網+”思維管理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對其進行管理優化。以分工經濟學理論對其解釋,認為在“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條中,由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好處與由交易帶來的成本費用沖突將形成所有供應鏈參與方均勉強同意而無一參與方收益受損的一般均衡交易狀態。此供應鏈條在向一般均衡狀態的動態變遷過程中,將最終使得“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管理得到優化。
關鍵詞:分工原理;“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321.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011-01
一、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問題。2017年,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國農業發展持續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副產品對接市場的渠道受阻,農副產品供應鏈不完善。
傳統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第一,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背景下,在有限的土地面積生產條件下,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要兼顧農副產品的銷售任務,無法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導致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第二,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未能實現規模化和縱深企業化經營,無法實現規模收益。第三,中間商環節過多,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中間商層層剝價,極大地降低了農戶收益,損害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第四,信息的搜尋成本比較高,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農戶、廠商及物流平臺,無法有效拓展產品銷售市場。第五,物流倉儲環節的建設、管理及運營效率滯后,導致帶有鮮明時效性的生鮮農產品無法有效儲存和運銷到產品消費市場。對此,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漸發達的今天,需要以“互聯網+”的發展新思維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
二、“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內涵
“互聯網+”的本質是依靠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其生產過程和生產數據在線共享、實施查詢,是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顧名思義,就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進行重塑,進一步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效率與節約流通成本。它應該是以互聯網作為輔助性工具,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內生性力量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調整和優化。
對于“互聯網+”思維與農產品供應鏈的融合,孫煒等(2004)從供應鏈視角對農產品電商銷售的作用進行研究,認為電商能更好地創造和轉移農產品的價值,推動此供應鏈高效運營。劉輝和劉瑾(2012)經過實證研究后,認為“互聯網+”思維與農產品供應鏈的融合能夠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和提升服務質量等特點。但是,農產品供應鏈的理論研究,甚少有從分工角度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但是分工是促進產業鏈條縱向深化(龐春,2010),是促進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的根本因素(陸立軍、鄭小碧,2010)。因此從分工角度出發,研究農場品供應鏈問題,更有助于指導優化“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
三、“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分工原理
根據分工經濟學理論(楊小凱,2003),:“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關于生產、組織、交易、倉儲、運輸與銷售為一體的分工和專業化特征,在此供應鏈條中,互聯網電商企業和農戶合作組織形成了明確的職能分工,前者專業化通過供應鏈體系收購農產品并在消費終端市場進行販賣,后者專業化生產農產品,這樣有利于促進“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從而促進供應鏈平臺所有參與方實現收益遞增。在這一農產品供應鏈條中,由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好處與由交易帶來的成本費用沖突將導致任意參與方不可能凈得經濟好處而不付出相應交易成本,因此專業化經濟的好處和交易成本的兩難沖突將形成所有供應鏈參與方均勉強同意而無一人收益受損的一般均衡交易狀態。(下轉126頁)(上接11頁)在這一般均衡狀態形成的過程中,對于信息不對稱和收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會在上述兩難沖突過程中,自發得以解決。最后,由“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所有參與方分工和專業化的動態演進,在無限逼近于一般均衡狀態的動態變遷中,將最終導致“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管理得到優化。具體的分工經濟學原理解釋圖(如下圖所示)。
四、優化“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在剖析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基礎上,認為以“互聯網+”思維管理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對其進行管理優化。以分工經濟學理論對其解釋,認為在“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條中,由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好處與由交易帶來的成本費用沖突將形成所有供應鏈參與方均勉強同意而無一參與方收益受損的一般均衡交易狀態。此供應鏈條在向一般均衡狀態的動態變遷過程中,將最終使得“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管理得到優化。對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是政府要對“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參與方進行外部性激勵,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以此促進此供應鏈繁榮發展;二是對農戶進行培訓,鼓勵農戶成立農戶合作組織,以組織的形成參與此供應鏈條體系中,從而促進農副產品成規模化流通和銷售;三是在信息技術指導和創新方面,對具有“互聯網+”背景的龍頭電商企業參與“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供相應技術、人才和政策支持。
一、傳統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問題。2017年,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指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國農業發展持續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副產品對接市場的渠道受阻,農副產品供應鏈不完善。
傳統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第一,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背景下,在有限的土地面積生產條件下,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要兼顧農副產品的銷售任務,無法實現生產的專業化,導致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第二,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未能實現規模化和縱深企業化經營,無法實現規模收益。第三,中間商環節過多,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中間商層層剝價,極大地降低了農戶收益,損害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第四,信息的搜尋成本比較高,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農戶、廠商及物流平臺,無法有效拓展產品銷售市場。第五,物流倉儲環節的建設、管理及運營效率滯后,導致帶有鮮明時效性的生鮮農產品無法有效儲存和運銷到產品消費市場。對此,在網絡信息技術日漸發達的今天,需要以“互聯網+”的發展新思維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
二、“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內涵
“互聯網+”的本質是依靠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將其生產過程和生產數據在線共享、實施查詢,是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顧名思義,就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我國現有的農產品供應鏈進行重塑,進一步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流通效率與節約流通成本。它應該是以互聯網作為輔助性工具,通過利用“互聯網+”的內生性力量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調整和優化。
對于“互聯網+”思維與農產品供應鏈的融合,孫煒等(2004)從供應鏈視角對農產品電商銷售的作用進行研究,認為電商能更好地創造和轉移農產品的價值,推動此供應鏈高效運營。劉輝和劉瑾(2012)經過實證研究后,認為“互聯網+”思維與農產品供應鏈的融合能夠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的交易成本和提升服務質量等特點。但是,農產品供應鏈的理論研究,甚少有從分工角度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但是分工是促進產業鏈條縱向深化(龐春,2010),是促進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的根本因素(陸立軍、鄭小碧,2010)。因此從分工角度出發,研究農場品供應鏈問題,更有助于指導優化“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管理。
三、“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分工原理
根據分工經濟學理論(楊小凱,2003),:“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中存在著關于生產、組織、交易、倉儲、運輸與銷售為一體的分工和專業化特征,在此供應鏈條中,互聯網電商企業和農戶合作組織形成了明確的職能分工,前者專業化通過供應鏈體系收購農產品并在消費終端市場進行販賣,后者專業化生產農產品,這樣有利于促進“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從而促進供應鏈平臺所有參與方實現收益遞增。在這一農產品供應鏈條中,由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好處與由交易帶來的成本費用沖突將導致任意參與方不可能凈得經濟好處而不付出相應交易成本,因此專業化經濟的好處和交易成本的兩難沖突將形成所有供應鏈參與方均勉強同意而無一人收益受損的一般均衡交易狀態。在這一般均衡狀態形成的過程中,對于信息不對稱和收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會在上述兩難沖突過程中,自發得以解決。最后,由“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中所有參與方分工和專業化的動態演進,在無限逼近于一般均衡狀態的動態變遷中,將最終導致“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管理得到優化。具體的分工經濟學原理解釋圖(如下圖所示)。
四、優化“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在剖析傳統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基礎上,認為以“互聯網+”思維管理農產品供應鏈,能夠對其進行管理優化。以分工經濟學理論對其解釋,認為在“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條中,由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好處與由交易帶來的成本費用沖突將形成所有供應鏈參與方均勉強同意而無一參與方收益受損的一般均衡交易狀態。此供應鏈條在向一般均衡狀態的動態變遷過程中,將最終使得“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管理得到優化。對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一是政府要對“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的參與方進行外部性激勵,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以此促進此供應鏈繁榮發展;二是對農戶進行培訓,鼓勵農戶成立農戶合作組織,以組織的形成參與此供應鏈條體系中,從而促進農副產品成規模化流通和銷售;三是在信息技術指導和創新方面,對具有“互聯網+”背景的龍頭電商企業參與“互聯網+”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提供相應技術、人才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