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摘 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江蘇省在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出現諸多阻礙市民化進程的因素。因此,從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視角出發,研究農業轉移人口融入的影響因素,挖掘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幫助江蘇省農業轉移人口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市融入
中圖分類號:F208?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2-0047-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我國城鎮化進程發展迅猛,新型城鎮化逐漸成為人民關注的重點,更加強調“以人為本”。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市民化的發展中面臨一系列的難題。例如,城鎮人口對農村人口的排斥,使得農村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等。農村人口與城鎮人口就業、醫療、教育等方便的差距,使得農村人口享受不平等的待遇,并且農村與城市存在經濟、文化等因素上的差異,導致農村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生活。2017年底,江蘇省城鎮化率為52.57%。如果僅計算非農戶籍人口,江蘇省城鎮化率僅有35.29%,這之間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城鄉戶口二元制度的影響,農村人口與城鎮居民享受的社會福利不同;此外,雖然有一部分農村人口取得城市戶籍,成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但從心理和生活習慣上依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城市居民對農業轉移人口在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上的排斥依然存在,這些成為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從融入的視角出發,從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四個方面深入研究農業人口城市融入問題,并給出可行性的建議對策,希望能夠為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產生積極作用。
二、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現狀及困境分析
在農業轉移人口城市融入問題上,江蘇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戶籍制度下的城鄉二元體制
戶籍難以融入城市。1958年我國出臺的相關戶籍法律明確規定城鄉戶籍之間的差別,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將農村和城鎮居民的戶口分成“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1957年憲法對自由遷徙做出了明確的取消規定,至今也未恢復自由遷徙。政府對戶籍管理比較嚴格,對農村戶口遷移進行嚴格的管控,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戶籍管理制度格外嚴格,農村人口轉移需要滿足規定的條件,采用積分制的戶籍管理辦法,達到規定積分的農村人口才能夠在大城市落戶。大城市戶籍管理非常嚴格,落戶的條件也比較苛刻,一般工作人員很難在大城市落戶,通常是社會精英才能夠滿足落戶的條件。因此,在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村人口戶籍很難轉向城市,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成為農村人口融入的主要障礙。
不同戶籍享受的社會福利不同。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中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社會福利。由于戶籍制度的不同,城市人口享受更好的社會福利。此外,在戶籍制度的影響下,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教育、就業和醫療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政府的政策向城市傾斜。例如,在教育方面,農業轉移人口的子女無法在城鎮就讀,不享受公費教育,孩子需要繳納“借讀費”才能夠在城鎮學校就讀,或者選擇就讀在師資條件較差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在就業方面,農業轉移人口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在城市中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從事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并且具有較高的風險,工作環境惡劣,與城市居民就業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醫療方面,城鎮居民享受城鎮醫療保險,農業轉移人口需要返回戶籍所在地就醫,由于農村和城市醫療環境之間的差別,農業轉移人口享受的醫療福利遠不如城市居民,限制了農業轉移人口發展進程。
(二)農業轉移人口的政治參與度低
政治參與意識不足。農業轉移人口整體文化素質較低,人口轉移城市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活所需,政治參與的意識薄弱,加上當地政治參與的限制,未取得當地戶籍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當地不能進行政治參與,不享受當地的投票權,從而在城鎮無法發表自身的意見,自己的合理訴求無表達渠道。
(三)農業轉移人口不被當地人接納
也有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已經取得城鎮的戶口,但他們大多數是后進入城市的,屬于“遷居人口”。隨著遷居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的公共資源有限,導致公共資源的緊缺,出現交通擁堵、就業困難等社會問題,當地人口對農業轉移人口排斥的現象就會愈發突出。當地城市居民對城市資源被分享非常不滿,對農業轉移人口存在偏見和排斥心理,導致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處于孤立狀態,在城市難以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社會融入更加困難。
(四)農業轉移人口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難以融入城市
隨著江蘇省農業人口轉移的不斷發展,已經進入文化融入困難的發展階段。文化融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即文化接納難、身份認同難、幸福感低。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沖撞越發嚴重。文化的差異導致城市居民和農業轉移人口之間的沖突。農村人口的主要特征是淳樸好客、側重感性;城鎮人口的主要特征是世俗容忍、側重理性。由于農業轉移人口常年生活在農村封閉的環境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勤儉節約、鄰里和睦的農村生活與城市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轉移人口想要融入城市需要很長的適應過程。由于生存環境的差別,導致文化習慣方面的不同,進而導致農業轉移人口文化融入困境。
三、建議與對策
(一)改革戶籍制度,提高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水平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政府也在調整戶籍制度,很多城市放寬戶籍門檻,農業轉移人口能夠在城市落戶,享受城市戶籍的社會保障,隨遷子女可以享受城市教育,但總體程度上與城鎮居民社會保障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徹底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帶來的農村和城市人口問題,就要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之間的差別待遇,統一城鎮和鄉村的教育、社會保障、醫療等社會福利制度,形成統一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針對農村落后的基礎設施,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加大財政的扶持力度,形成城鎮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局面。
(二)重視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教育培訓和市民教育
在市民化發展的過程中,職業教育能夠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為農業人口在城鎮就業做好準備。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夠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進而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素質,以便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在此情況下,政府需要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加大對職業教育培訓的財政支出,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讓農業專業人口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加大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監督,幫助農業轉移人口從文化、習慣、衛生等多個方面進行融入,更快地適應城市生活。
(三)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提高社區融入度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單位,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城鎮居民和農業轉移人口接觸最頻繁的場所。在社區生活中,由于生活習慣、處事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農業轉移人口會感受到來自社區居民的排斥,使得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社區生活之中。因此,政府應當發揮其作用,社區委員會應當承擔社區文化建設的職責。比如,在社區內部建立社區居民文化交流平臺,為城鄉居民創造相互交流的機會;舉辦城市文化和鄉村文明宣傳活動,宣傳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思想觀念。這樣就會在無形之中幫助城鎮居民和農業轉移人口之間實現文化的互通,進而讓農業轉移人口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減少城鄉之間的文化隔閡。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從生活的角度,讓城鎮居民了解農村文明,讓農業轉移人口感受城鎮生活,進而實現文化之間的優勢互補,減少兩者之間的偏見,在社區內部實現更好的融入。
參考文獻:
[1]? 丁靜.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及其優化[J].社會主義研究,2018,(5):122-129.
[2]? 王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難點及路徑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3):26-27.
[3]? 李星林.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障礙及其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8,(5):63-65.
[4]? 劉巧紅,范曉非.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徑選擇[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8,(3):22-29.
[5]? 馬曉河,胡擁軍.一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難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