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 周玲 馬磊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貧困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進行探討,同時提出了相應的思考以及見解,希望可為相關院校的發展注入動力源泉。
【關鍵詞】貧困地區 新建本科院校 轉型發展 路徑
【課題】省級課題:“貧困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路徑研究——以昭通學院為例”。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023-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落實,貧困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的壓力越來越大,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困境以及阻礙,因此,必須實現轉型發展,制定發展方案,明確發展方向,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招生錄取工作、體現專業優勢,豐富人才培養模式等等,為貧困地區的新建本科院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招生錄取模式
貧困地區的新建本科院校必須實現轉型發展,運用多元評價人才的方式,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科專業進行科學劃分,確定適宜的人才培養規格,對學生素質結構、知識水平以及實際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進行調整,展現專業特色,對以往的人才評價標準進行優化,利于考生選擇、備考。
二、健全多元錄取模式
貧困地區內的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應當設置應用型、技術型本科專業,并針對此類學生通過提前招生的形式予以錄取,在人才選拔環節表明對于職業技能的重視程度,從而為應用型人才的培育打下良好鋪墊,逐步實現院校發展轉型這一目標。
除此之外,還可探索多元錄取機制,比如,在中學階段就可對表現優異、成績良好的學生提前錄取,或可對符合就業條件的學生實施定向錄取。此外,對于在實踐崗位上展現特殊才能的人才,可選擇破格錄取。不僅如此,對專業招生要求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宣傳,體現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優勢,并將就業前景、學習內容以及人才培養計劃等全面公示在校園網絡平臺上,或借助校園網絡以招生宣講會的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在線試聽,提前了解專業相關的知識,并報考符合自己的專業,增強學習動力,最終順利報考本科院校,實現長期發展[1]。
三、整合教學資源,體現專業優勢
對已有的學科專業進行評估,逐步形成完善的專業預警以及退出機制,針對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及高中階段學生的專業選擇傾向等等,進行系統化的調研分析,掌握在讀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信息反饋,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進行統計,再進一步決定專業的存廢,選擇性的淘汰部分專業,體現主打專業的特色,提高學生就業率,與此同時,吸引中學畢業生報考相關專業,保證生源數量。
四、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進行更新
貧困地域內的新建本科院校若想實現轉型發展這一目標,就應當與發達地區院校密切合作,盡可能與研究型大學錯位發展,培養本科層次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積極推行選考制度,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一,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對教學活動合理安排。針對不同的專業需求,確定選科范圍,靈活設置教學課程,比如,可通過完善學分制的形式,加強課外實踐與課內理論引導的融合,并制定健全的選課制度,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自選課或公共選修課。此外,每門課程及其內容都應作出相應調整,將專業教學與通識教學有機融合,盡可能達到對口按需培養這一目標,加強學生學科專業基礎能力。
其二,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貧困地區新建本科院校若想實現轉型發展,就應當改革教學模式,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借助互聯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有效應用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各類途徑,結合課程的特點以及屬性,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實現線下與線上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互動教學這一目標。這一過程中,要求院校領導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經費投入,對信息技術手段及時更新,從而發揮其作用[2]。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貧困地區的新建本科院校應當結合多年來的發展規律,逐步實現轉型發展,對招生錄取制度進行改革,同時根據院校未來的發展趨勢,從人才培養、教育模式、專業設置等各個方面進行有效調整,逐漸培育本科層次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區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動力,促使貧困地區新建本科院校實現長遠化、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樊秀麗,呂莘.城市中流動的貧困兒童與教育——學校能做什么?[J].廣西民族研究,2016(4):1-9.
[2]胡顯強,莫紹萍.貧困民族山區學校校本美術課程區域推進策略 ——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8):80-82.
作者簡介:
陳勁(1977.12-),男,漢族,云南省昭通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