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
【摘 要】 口腔黏膜白斑是在口腔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口腔黏膜白斑病理表現為鱗狀上皮增生,口腔黏膜白斑分為均質性白斑和非均質性白斑。均質性白斑表面平坦,在角化蛋白的表層有淺裂紋,表面光滑、皺褶或有波紋。本文主要對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臨床效果進行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進展
【中圖分類號】R78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02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還沒有針對口腔載膜白班病癥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現在所謂的治療僅僅是根據病情進行挽救而已,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預防治療、西醫治療、中醫治療以及激光治療等方法,其中二氧化碳激光治療的效果是所有治療方法中最好的,其不易反彈的特點也使他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1 口腔白斑手術治療難點
1.1 病變組織難以完全切除
研究指出,只有將所有發生變異的異常上皮組織完全切除,才能降低白斑復發的風險,達到手術治療的效果。他們還發現白斑的復發與上皮異常增生的程度之間并無相關性。這一觀點表明,在手術過程中,對所切除的白斑組織以及切緣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具有重要意義。對手術切除白斑后復發的病例進行統計后分析發現,術中未行切緣病理活檢的情況下,會有7%存在惡性白斑組織殘留。臨床表現為白斑的組織都有分子異質性。由此認為,僅從診斷角度出發,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是必需的。然而,通過手術切除的方法治療白斑時,需結合組織病理學手段,對所切除的組織進行全面檢查,以保證治療的有效性。
1.2 區域癌化導致口腔白斑復發和惡變
白斑的初步診斷和治療是針對于臨床中肉眼可見的病變組織,然而白斑本身卻是一種組織學表現較為復雜的病變。白斑附近的口腔黏膜中通常存在一個或幾個與白斑病變同源的克隆細胞或已經發生基因變異的腫瘤細胞。這些細胞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后,原位或附近區域的白斑復發或惡變。肉眼可見的病變組織周圍可能存在無法被常規切除的活檢發現的已發生基因突變的腫瘤上皮細胞。免疫熒光檢測作為一種無創檢查方法,可以在臨床初步診斷癌變方面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2 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臨床效果
2.1 CO2激光
影響白斑CO2激光治療后復發的因素較多,可能與激光應用的模式、病變切割的范圍及深度、病變性質及部位等有關。CO2激光在非聚焦連續模式下應用,白斑復發率最低;一次性擴大切除病變區域較氣化及分次切除治療復發率低;病變部位和病理類型不同,白斑復發率也不同;發生在牙齦的病變復發率及癌變率均較舌部的高;術后吸煙也會增加術后復發率。
應用CO2激光治療較常規手術刀治療具有一定優勢,如出血少、瘢痕形成小、疼痛腫脹程度輕、操作時間短等。但對于非均質性白斑和輕度不典型性增生,有研究表明,CO2激光較Nd∶YAG激光治療效果更好,復發率較低。CO2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對術后病理診斷的影響:脈沖模式下CO2激光較電刀產生的熱損傷小、對病理診斷的影響小;但CO2激光與水激光和半導體激光相比,則水激光影響最小,CO2激光的影響介于兩者之間。
2.2 KTP激光
KTP激光是倍頻的Nd∶YAG激光,波長532nm,接近血紅蛋白的吸收峰,臨床上常被用于血管瘤的治療。與Nd∶YAG激光治療相仿,KTP激光應用于口腔黏膜白斑時,可以行凝固和切除治療。臨床上利用KTP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報道較少。有研究報告在5W、連續模式下使用,其復發率為25%,復發的平均時間為30.7個月,較CO2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復發率低、復發的平均時間長。但KTP激光較CO2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熱損傷大,其原因可能是CO2激光治療時通過細胞內水的爆破破壞細胞膜,對周圍組織產生的損傷較小;而KTP激光波長短,對水的吸收率小,可透過水進入到更深的組織中,從而對周圍組織造成較大的熱損,同時會增加術后組織的反應性疼痛。
2.3 鉺激光和水激光
目前利用鉺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病例不多,其應用的功率模式有待研究。利用鉺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功率模式設置為:脈寬200μs、頻率5~7Hz、尖端能量密度225J/cm2、組織表面能量密度11.5J/cm2,對3例口腔黏膜白斑進行切除,術后1年均無復發。應用鉺激光超短脈沖模式下(VSP)以能量250mJ、功率25Hz(功率密度1250W/cm2、能量密度50J/cm2)通過切除或氣化方式治療口腔黏膜白斑,術后平均觀察21.6個月,復發率為35.5%。鉺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復發率較高,因此對其療效尚需進一步的臨床驗證。
2.4 半導體激光
半導體激光是一種軟組織激光,波長為800~980nm,對水、黑色素以及血紅蛋白都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其切割效率高,凝固作用好,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因此廣泛應用于口腔頜面外科手術中。半導體激光因其價格較低,在國內的普及率較高。近年來,利用半導體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病例逐漸增多,功率一般選擇在3~15W之間,治療后復發率為0~16.7%。半導體激光治療口腔黏膜白斑的復發率和癌變率較水激光以及CO2激光相對較低,可能是因其對周圍組織產生的熱滲透大所致。不同部位的白斑,其復發率也不同:發生在舌部和口腔前庭的白斑較口腔其他部位的病變復發率高且易發生癌變。
2.5 PDT
PDT是一項結合特殊光敏物質與生物光學技術的微創性治療方法。PDT用于治療口腔黏膜病變的原理是利用其對于病變組織的細胞毒性和血管毒性作用。細胞毒性作用即光敏劑被適宜波長的光激活,與分子氧發生反應,生成活性很強的單態氧和自由基,破壞蛋白質、脂質、核酸及其他細胞成分,產生細胞毒性作用導致病變細胞受損乃至死亡;血管毒性作用是通過封閉組織的微血管,使組織缺氧和營養枯竭而導致壞死。光敏劑能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組織,如靜脈注射、局部應用、口服等,應用于口腔黏膜白斑治療時主要為局部應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由于此類病變常來源于較臨床中肉眼可見的病變范圍更廣泛區域的一些常規臨床組織檢查中不易被發現的克隆細胞,因此,手術切除白斑后,仍有一定的復發幾率,所以激光治療具有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蔡伯惠,祝心威,王潤,蔣勇.Nav1.6在口腔黏膜白斑及口腔鱗癌中的表達[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6,32(05):670-673.
蘇秋香,姚波,王旭光,楊麗,張素君,丁曉慧.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達[J].沈陽醫學院學報,2016,18(05):325-327+331.
安艷瑜.中藥湯劑治療口腔黏膜白斑48例[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6,23(04):488-489.
李巧影,賈情.口腔粘膜白斑臨床特點與治療觀察[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6,34(S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