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摘 ? ?要: ?“互聯網+”時代,高職吳文化課程教學模式需要進一步調整。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提高高職院校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對高職吳文化課程目標和教學發展方向進行分析,探究吳文化網絡資源在高職教育中的整合應用策略,實現吳文化網絡課程開發的教學效果最優化,全面有效地提高高職學生的吳地本土文化素養。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吳文化教育 ? ?網絡資源 ? ?創新應用
第十五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論壇提出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探索互聯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從此“互聯網+教育”的概念迅速影響到整個教育領域。“網絡+教育”是讓師生參與使用互聯網資源,使整個教學過程,從教學的組織結構到課程的基本內容都發生很大的變化,推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進入新階段。“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為慕課、云課堂、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等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增強了優質教育的公平性,提高了教育質量。在“互聯網+”的新教育背景下,高職吳文化課程的教學模式應進行調整,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一、“吳文化”課程現狀及課程目標
以蘇州的高職院校為例,“吳文化”課程最先在蘇州市職業大學開設,隨后蘇州職業大學校園內又成立了最早的吳文化研究院。經過多年建設,“吳文化”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一批扎實能干的教師,在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過程中,積極探索本課程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吳文化”課程作為吳地的一門區域性課程,是以當地優秀文化為基礎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屬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職業技能模塊。吳文化資源獨特、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課程以吳文化的特點和吳文化的史料為基礎,學習吳文化中涵蓋的高度人格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教育資源,開展課程開發,確立吳文化教育風格。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和諧、寬容、開放、開拓、創新的文明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文化素質,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感悟能力和區域實踐能力。
二、高職吳文化課程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方向
(一)“互聯網+”背景下以開放的方式促進吳文化適應的需要。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方面,與本科生相比理論上沒有優勢。由于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相對發達,江蘇南部高職畢業生卻希望留在這里。必須賦予學生“地方特色”,培養適應地方需要的人才。開發吳文化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本土文化基本價值的認同。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受到吳文化的影響,可以縮短文化適應期和辦學期,增強競爭力,為江蘇南部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奠定畢業后的知識和社會基礎。
(二)“互聯網+”背景下以互聯網方式傳播傳統吳文化的需要。
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根據職業需求制定,培養模式通常以實踐性為前提,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主導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學生借助互聯網,通過在線學習與課堂學習有機結合,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掌握程度反復體驗和理解,從而更好地領會文化內容。學生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主學習后的個性化問題,隨時進行引導和互動,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實現對學習的個性化控制。在調研研究中發現,文化體驗獲得的方式與以高職階段職業素養為中心的課程剛好匹配,文化的融合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互聯網+背景的開放模式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十分便捷地獲取信息,將吳文化課程適宜的借以網絡手段呈現,是最便捷的文化體驗方式。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吳文化教學資源整合策略
(一)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吳文化資源庫開發研究。
吳文化教育資源的選擇直接關系到吳文化網絡課程適宜性的實現,以課程需求為導向,把優質的教育信息資源開發與有效應用緊密結合,不是孤立地搞教育資源開發,而是與教師的實際應用結合起來,選擇適宜的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挖掘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將網絡資源與傳統方式(如走訪實錄、文獻閱讀等)獲取的資源相結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服務于資源開發過程。
1.搜索吳文化資源。
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從不同專業的發展需求出發,堅持以適宜性、教育性、發展性為原則,利用互聯網平臺搜索吳文化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上相關的學習搜索引擎,促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與教學方法的專業化,尋求與吳文化相關的互聯網網站資源、手機APP下載資源等互聯網資源平臺,實現吳文化教育的互聯網接入,滿足開展吳文化特色教育活動的需要。
2.分類吳文化內容。
對可利用的吳文化資源進行分類,在搜索資源、保存搜索路徑的基礎上,把吳文化的教學內容分成六大研究課題:教育科考、文學藝術、名勝古跡、科技生活、方言戲曲、宗教民俗。每一課題都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子課題,例如:文學藝術下設文學、學術、吳門書畫、工藝美術等子課題;名勝古跡下設園林、景觀、城墻、遺址等子課題。以此類推,各級課題都有其對應的子課題,并視需求可再細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分類、完善和擴展,實現吳文化資源的有序收集和展示。保存每種類型資源的網絡搜索路徑或搜索結果,據此定制搜索路徑一覽表,立足在互聯網平臺中將吳文化內容的挖掘從宏觀到微觀、從總體到個體地進行分類操作。
(二)利用網絡微課等形式拓展吳文化教學內容。
網絡信息技術集圖形、聲音、動畫于一體,將其與吳文化課程整合,使課程制度化、動態化、可視化,通過網絡平臺隨時獲取相關學習內容,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同時,在將網絡信息技術應用于吳文化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提升是吳文化網絡課程支撐體系的關鍵。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相應的信息技術和課程開發理論,學校也可以定期實施針對性培訓,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
1.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化課程的實踐。
吳文化課程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網絡媒體是優化教學的關鍵。以吳文化六大課題內容為主線,改變單一的、固定的教學形式,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化的教學形式,利用微課、MOOC等形式實踐吳文化課程,利用互聯網技術搜索到多種教學媒體,通過互聯網媒體創設問題情境,采取實時搜索為學生呈現吳文化內容的直觀形象,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又便于學生課下學習,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充分掌握知識。
2.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影響課程實踐。
教師要及時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技能,不斷探索前沿領域,開闊視野,感受技術新發展帶來的變化和便利。吳文化課教學應遵循高職學生的特點,通過教學和體驗活動進行互動。教師可以以多媒體作品創作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包括PPT、音頻、視頻、三維動畫、網絡信息檢索等,完成課程的實施。
四、“互聯網+”背景下的吳文化教學創新應用
(一)開辟吳文化課程多元化平臺,建立開放互動的吳文化教育網絡。
1.建設吳文化網絡在線課程,實現實時互動教學。
在網絡上建立吳文化教育學生自主學習的“云課堂”,制作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蘇州的園林、畫派、昆曲、工藝、方言、歷史名人等吳文化精品,多單方面展示吳文化豐富多彩的內容。做媒體鏈接、精選吳文化國家級視頻公開課,將優秀的教育資源共享利用。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吳文化課程內容,隨時隨地擴大知識儲備,培養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提供在線微課程和五分鐘的“微特色”吳文化微課程。在網絡課堂中有支持性的評價系統、展示個性創造的互動空間、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自我展示、精品藝術欣賞等滿足學生不同專業需要的欄目設置,不斷優化平臺的使用和管理,完善課程學習、評價、服務、管理等多樣化功能的整合。
2.開通吳文化微信公眾號,實現校園教育全覆蓋。
高職院校可設置吳文化專題微信公眾號,可以定期通過微信實現吳文化的廣泛傳播,及時傳遞最前沿的吳文化活動內容。成立吳文化微信公眾號建設團隊,邀請吳文化研究專家組成學術顧問組,保證微信信息的學術權威性;組織吳文化研究學習小組,從事微信公眾號的收集、加工、審核、出版、版面設計和管理。以微信為紐帶,搭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暢通師生溝通渠道,實現師生之間的無縫對接。
3.開發吳文化課程APP,實現課程網絡進階式互動。
吳文化課程應用程序采用在線教學、課堂教學和線下實踐相結合的進階型學習模式。與傳統課程不同,在線教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階段。學生只有依次完成一個階段的視頻學習、材料閱讀、家庭作業和階段性測驗,才能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線上平臺的功能設置了論壇、課程作業、自測、答疑、考試、分組討論等。線下配合課堂講授,開展實地調研等。網絡進階型學習模式使學生充分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彌補了傳統課堂形式單一和信息量小的不足。如此優化的教學互動,讓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吳文化教育的熱點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
(二)運用增強現實技術(AR),促進吳文化三維動畫課程的體驗式教學。
在三維動畫課程的體驗式教學設計中,吳文化元素被深深融入其中。通過AR技術向學生展示虛擬動畫設計。在視覺欣賞中,基于AR的吳文化網絡資源將使用虛擬現實和增加現實設備,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任意地拾取展品并多方位鑒賞,甚至采用虛擬仿真和三維建模技術,將展品進行人工分解和組合,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吳文化的精妙之處。在聽覺方面,虛擬博物館讓學生沉浸于三維聲音解讀,獲得仿真的效果體驗。利用AR技術,將從“隔屏觀看”轉變為“身臨其境”,在享受視覺愉悅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感受到同步聽覺和觸覺的多維多角度體驗。將AR技術與吳文化網絡教學相結合,促進三維動畫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改革的同時,有效避免吳文化的傳統工藝、神話故事、戲曲動畫等文化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淡出人們的視線,進一步促進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三)構建互聯網線上組織、線下活動的教育教學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迅速傳播和海量文化信息,吳文化教師可以通過在網上建立適合學生成長的健康“朋友圈”,甄別篩選真實可靠的信息并及時發布,實現師生遠程互動。通過“朋友圈”的信息發布,學生可以拓展線下活動,實現線上線下活動的有機結合。如蘇州職業大學在校園內設置了江南園林式的“吳文化園”。作為教育部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它通過園林、戲曲、教育、科技、城建等板塊反映蘇州的歷史文化特色,各高職學生均可來此參觀學習吳文化。在線下,蘇州職業大學同期開展一系列參觀蘇州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昆曲博物館、環秀山莊、鎮湖繡品一條街、沙家浜紅色教育基地等活動,讓已經有一定認同感的學生真正領悟吳地文化精神,實現文化融合,真正弘揚吳文化。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吳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工程,其課程體系精心保留了吳文化的精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融合激活吳文化教學,吳文化教育將不再是通過單單的文字、圖片敘述,而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整合性,讓學生沉浸入文化意境之中,同時設計出全新的網絡課程資源庫和交互式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生自己體會吳文化所體現出的內涵。這種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把吳文化以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以走出課堂為主、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由線上教學促進線下教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在學習掌握吳文化的同時,享受網絡信息技術帶來多方位、多角度的體驗感受,最終提高文化素養。高職院校只有不斷探索網絡與吳文化教育的內在規律,才能真正找到新時期“網絡+”時代吳文化教育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劉玉娟.蘇南高職院校基于就業導向的吳文化課程開發探索[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2(4):35-38.
[2]何繼紅.吳文化的現代傳播及其意義——以吳文化數據庫網站為例[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2):49-53.
[3]單麗.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課程開發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5(2):129-133.
[4]楊久俊,顧邦軍,周紅,季增品.基于吳文化的蘇州動漫原創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2(20):165-166.
基金項目來源:“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編號:2018ZDJD-B018)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