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梅 夏茂香
摘 ? ?要: 新時代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怎樣充分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本文從新時代的時代特征和人才培養要求角度出發,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新特點,以及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面臨的主要問題,探討教學理念的創新,為切實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提出建議。
關鍵詞: 新時代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 ?教學理念創新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時代主題和使命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又擔負著什么樣的新使命呢?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是最先走進大學課堂的思政課,在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一、新時代高校“基礎”課面臨新形勢承擔新使命
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以“增強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為目標,不斷改革創新。“基礎”課作為高校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在如火如荼地持續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同時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教學實效性和時效性并不十分理想。總結教學實踐反思:站在時代高度、厘清時代使命、把脈教育對象,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是新時代提升“基礎”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舉措。
1.認識新時代背景,厘清時代使命。
新時代之于大學生來說,意味著新的時代潮流、新的歷史機遇,更意味著新的時代使命。
第一,準確把握“新時代”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用“五個時代”對新時代內涵進行了深刻的闡釋:“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五個時代”的概括從五個角度闡述這個時代承載的歷史使命;這“五個時代”的概括告訴我們:站在當下節點上的中華民族要往哪里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要從哪些角度著力;這“五個時代”的概括呼喚著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中華兒女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這“五個時代”的概括是使命,更是時代的呼喚。
第二,明確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要求,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是對時代新人的核心釋義。“有理想”是對時代新人成長發展和人生指向層面的要求;“有本領”是對時代新人基本素質和能力技術層面的要求;“有擔當”是對時代新人的奮斗情懷和精神狀態層面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者相輔相成,是堪當民族復興大任之時代新人的重要內在支撐。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精準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的教育根本問題,體現了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
2.面向新時代大學生把脈教育對象。
新時代大學生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發展成長起來的,經歷了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飛速發展,接受著跨域互聯網時代諸多社會思潮、價值觀念的影響,在思想上呈現出獨立性、差異性和不穩定性等新特點。
第一,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辨析能力較弱。立足于海量的信息環境和多維的通信空間,大學生知識積累的速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思維持續處于活躍狀態。但是由于閱歷淺,社會經驗缺乏,需要正確引導。
第二,具有求實精神,一些人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由于看重物質利益,這種求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功利化傾向,不良人生觀時有出現。
第三,具有競爭意識,追求自我實現,一些人缺乏責任感。當前大學生,依然以獨生子女居多,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在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更加關注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
第四,具有求新意識,厭倦簡單說教。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挑戰新生事物,渴望在時代變遷中求新創新、引領潮流。這種強烈的求新意識,體現在受教育層面,就是反感簡單說教的教育方式。
“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對象。青年一代大學生肩負時代使命、引領時代潮流,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儲備軍。在新時代背景下,他們思想特點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為高校“基礎”課提出了新的課題。
3.分析課程新問題,創新教學理念。
近年來,在思政課改革創新大潮中,高校“基礎”課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對課程定位和課程性質認識高度不夠,出現道德宣教傾向,重知識傳授,輕價值引領。這使“基礎”課失去思政課應有的政治屬性,不能準確地回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使命要求。
第二,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過程中,陷入為“改”而改的怪圈,單純地追求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的變化,忽略課程本身理論性和系統性的深化和提升。
第三,與時代發展、與學情變化不夠同步,與其他課程缺少互動聯動。在回應社會現實問題、解答學生心中疑惑方面,比較乏力,容易陷入“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怪圈。
總之,無論是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還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抑或是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新特點,都聚焦高校“基礎”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教學理念。
二、新時代高校“基礎”課教學理念創新思路探索
教學理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八個統一”從思政課的政治屬性、建設原則和教學方法三個層面進行了充分的闡述,為新時代包括“基礎”課在內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理念創新指明了方向。
1.以“為什么教”為核心,在課程價值層面創新教學理念。
“為什么教”是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及教學規律的回答和反思。以“為什么教”為核心,在課程價值層面創新“基礎”課教學理念,需要遵循三個統一,這是教學理念創新的核心和靈魂。
第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基礎”課的課程定位及根本任務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成長為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于一體的思政課。在教學創新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這一課程性質和任務,秉持“政治為先”“理論為王”,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形成正確的認知。在系統的理論講授中實現意識形態的導向,把政治性和學理性統一起來,達到“為什么教”的教學目的。
第二,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美國著名教育家托馬斯·理克納指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為教育樹立了兩個偉大的目標:使受教育者聰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基礎”課一個神圣的使命和職責是讓大學生高尚。如何“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幫助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萬象和各種思潮中辨清真善美和假惡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在這一教育過程中離不開知識的傳授,知識是載體,價值觀念是目的。“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是“基礎”課的基本目標和基本要求。
第三,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辨析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基礎”課要始終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把正面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導向同對社會上錯誤思潮、價值觀的剖析批判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建構與批判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
2.以“教什么”為支點,在課程建設層面創新教學理念。
“教什么”的問題屬于課程建設層面的教學理念。以“教什么”為支點,在教學內容建構方面遵循兩個統一,這是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基礎”課作為一門課程,教學內容是現實的、明確的,但怎樣體現蘊藏于課程之中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呢?這就需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原則的內在要求。堅持理論性就是以理論教學為邏輯主線,系統講授課程包含的基本觀點和原理。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更豐富有效的實踐教學形式和載體。“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寓理論思維于教學實踐之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親自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切實提高學生的認知認同度和有效接受度。
第二,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基礎”課是全國高等院校統一開設的思政課主干課程之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責任使命,因而在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要堅持統一性,確保育人方向的正確性。但教育本身具有多樣性、豐富性特點,“基礎”課也不例外,在統一之下還要實現多樣性發展,結合地域資源、文化背景、專業特點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等因地、因時、因生施教,可謂八仙過海、殊途同歸。
3.以“怎么教”為主線,在教學過程層面創新教學理念。
“怎么教”的問題是對教學方法論的拷問。屬于教學過程層面的教學理念。以“怎么教”為主線,在教學方法上堅持三個統一,是對課程建設基本原則的細化。
第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決定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主導作用無可替代。深厚的理論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高尚的人格魅力、與時俱進的思維向度,是發揮“基礎”課教師主導作用的必要條件。另外,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在博學過程中必須經歷“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思辨過程,才能最終指向“篤行之”。體現出學生主體能動作用意義之所在。由此可見,要切實增強“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必須統一、不可或缺。
第二,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在知識傳遞向價值認同轉化的過程中,灌輸教育必不可少。但基于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思想特點,在灌輸過程中要深度融入啟發式教學。在理論灌輸的基礎上采用課堂討論、實踐教學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進一步夯實理論認識基礎,實現價值認同。
第三,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是當前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就學校教育來說,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是相統一的最好形式。“基礎”課的課程內容和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聯系最密切,因此,在充分發揮“基礎”課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更要密切聯系校內各教學部門和各專業課程特點,深入挖掘各項活動和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基礎”課堂之外感受思政魅力,讓“基礎”課真正跳出孤島,走到學生身邊,形成聯動效應。
“為什么教”“教什么”及“怎么教”的問題貫穿“基礎”課教學的全過程,也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最貼切的解讀。以三個問題引領的“八個統一”,是新時代包括“基礎”課在內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理念創新的重要原則和根本遵循。
大學生永遠是走在時代前列的青年群體。“如何把他們鍛造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是時代命題。“基礎”課作為大學生入學后開設的第一門思政課,是高校思政課的排頭兵,擔負著培養時代新人的思政先鋒使命。怎樣打好第一槍?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密切關注教育對象,不斷創新教學理念,為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添磚加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美]托馬斯·里克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沈壯海,董祥賓.論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
[3]艾四林.新時代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N].光明日報,2019-04-19.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5]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
[6]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5-5.
[7]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7年長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著力點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