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 劉國棟
摘 ? ?要: 大學擴招給大學生管理帶來一些問題,本文對當代大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解決辦法,提出解決方案,指導我國高校本科生管理工作。
關鍵詞: 以人為本 ? ?本科生 ? ?原因分析 ? ?管理工作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戰略指引[1]。這個新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其中蘊含著以人為本的價值思維、引領社會創新的思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維。所謂以人為本的價值思維指的是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本思想。在這個思想的引領下,習近平總書記傳承為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使我國經濟文化建設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人民的精神文明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可以說這正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我國發展史上留下的光輝業績。
為了提高我國國民素質,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倡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要大范圍增加我國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促進我國經濟和精神文明建設。然而大范圍的高校擴招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的繁重學習壓力,引起學習問題;一些大學生不重視大學學習,大學學習生活頹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急需探索相關解決方案。
吳瓊[2]針對當今高校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過于死板、嚴肅、單調、缺乏趣味等問題,提出高校政治教育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實際,用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指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李慶梅[3]認為人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發現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高校教學活動的核心發生了轉移,思政教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與時效性,他對高校思政教育展開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決辦法。
夏筠[4]認為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制訂思政教育方案,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劉紅軍[5]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探索加強學生主體地位的措施,從學生角度對教育進行整體規劃,增強思想政治對學生的影響力。要在教育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岑洪[6]分析了學生管理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我國高校在學生管理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問題,提出了在日常學生管理工作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管理提供借鑒。
以以上研究成果為基礎,本文進一步分析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的意義,分析了當下高校在學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探索出一條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的大學生管理的實施方案,為我國本科生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鑒。
1.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意義
1.1提高學生學校生活的參與度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教育歷史,教育對中華民族來說起著傳承中華文明、培養社會勞動力和創新能力的作用。在幾千年教育歷史中,我們一貫采用的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特別是到了當代這種教育方式更是被繼承和發揚。然而近代教育學理論表明,采取這種填壓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好的促進作用?,F代教育理論表明,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一方面讓學習變得松愉快,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大的促進作用,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大學中,課堂講授者是授課老師,課堂組織者也是授課老師,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管理。在管理過程中授課老師應認識到以人為本,授課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而不只是為了教書給學生灌輸知識,這樣學生才對學習產生良性心理,才能讓學習氛圍有好的轉變。
1.2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良性發展
當代學生的學習壓力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化不斷增加,一些學校為了完成教育任務沒有考慮學生的壓力問題。一些輔導員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看學生有沒有在學校、有沒有上課、有沒有安全問題等,但內心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觀察到,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心理疏導。加上當代一些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弱,遇到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辦法,選擇逃避。所以輔導員在管理學生的時候要本著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選擇做學生的朋友,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知道學生需要什么,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
1.3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知識大爆炸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知識、社會信息每天都在不斷更新,沒有人能將每天發生的信息知識都裝進大腦。在社會中,工作崗位需要的是能夠加工信息、篩減信息、創新知識的人?,F代大學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培養學生的能力,指的是能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能力。然而,當代大學學習大多是個封閉的圈子,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知識大多是課本知識,一些院校開設了實踐性課程,但開設的課時遠遠不夠。由于實踐性教學的教師本身實踐能力并不強,這些實踐教學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以人為本的思想用在這里,就是要求教師真正了解學生在知識能力方面需要什么,因材施教。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首先需要的是能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多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在讀期間自主創業,多和社會接觸;學生畢業后需要具備更強的專業能力,這就要求學校安排學生真正走進生產單位,真正在工作崗位上發現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解決。以學生為本,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畢業后更好更快地立足于社會。
2.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2.1輔導員負責的學生過多
當代社會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社會各個部門工作均是以經濟效益為前提的,大學也不例外,造成的結果是大學迅速擴張,為了節省運行開支招收的老師和輔導員過少,高校輔導員壓力過大。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地處偏僻,學校發展受滯阻,為了趕上發展潮流壓縮輔導員數量;為了提高教師總體學歷,一味提高招收教師和輔導員的門檻,輔導員的數量更少,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輔導員為了按量完成工作,管理工作并沒有質的保證。
2.2輔導員管理方式不當
我國高等教育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從西方引進了不少新的先進技術,也增設了不少新興專業。但在管理模式上并沒有借鑒到更先進的經驗,特別是在瞬息萬變的社會,陳舊的管理方式顯得落后。首先輔導員不能走以學生為本的路線,只是為了高效完成管理任務。當代大學生在相對富裕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經歷的磨煉不多,表現出嬌氣、張揚、極端等特征。要管理好這一代大學生,需要新的理念的引導。這要求輔導員將學生作為服務對象而不是管理對象,要求輔導員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了解學生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真正解決學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困難,從強行管理走向引導和溝通。一些輔導員不能以身作則起到引領作用。很多地方高校近年來為了發展引進了很多青年輔導員,他們其實和學生年齡相仿,在管理上經驗不多。處于這個年齡的青年往往表現出一些不成熟的表現,對學生來說必然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的管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2.3不能與代課老師協同管理
“協同育人”這個名詞是近年來教育學新興起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組織里的各個單位互相協作,起到比各個單位獨立工作更好的效果。當代大學往往給每個班除輔導員外配一個班主任,輔導員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班主任負責學生的學習。但這個明確的分工對管理工作來說是不利的,因為班主任只有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知道學生心理上和能力上真正需要什么,但這項管理工作并不歸班主任管,這就讓學生錯過了最佳的成長機會。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才能真正知道學生在學習中有什么物質條件上的不足,才能了解真正在課堂上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但輔導員不便插手管理這件事,使學生喪失良好的學習時機。學校應當建立以學生為本,真正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協同育人機制,聯合輔導員、班主任、代課老師,從學生的各個方面全面培養學生的各個能力,起到對學生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的作用,從各個層次發現學生的問題,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促進學生健康安全成長。
3.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施
3.1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推行監督機制
學校應將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思想納入教育體制,通過學生處、教務處、校長辦公室等相關部門聯合推行這一管理思想。學校層面可召開全校教育教學研討會,將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思想作為討論的主題,要求全校師生針對這一主題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并發表相關論文。學校宣傳部門可通過學校各種媒體,包括學校網站、學校廣播電臺、校報及學校專有APP,對這一思想進行宣傳推廣。學校領導需要起到應有的推動作用,在學校層面進行動員,并采取表彰獎勵等手段對學校在這一推廣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的管理人員和教師代表進行獎勵,以調動大家積極響應的熱情。在院系層面,特別是學院黨政辦應采取積極的方式對學校這一號召進行響應,學院可定期召開以生為本的教學和管理交流會,學習和研討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必要時可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談心,了解學生真正的所需,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對一些特殊學生,可建立幫扶檔案,隨時跟蹤特殊學生情況,可采取一對一的幫扶,要求每位代課教師幫扶一位特殊學生,實現責任制,在幫扶期結束后對其進行考核。
3.2合理約束輔導員所帶學生
一些新興高校為了節省運行開支,提高眼前的暫時效益,一味地壓縮老師數量,并大范圍擴大學生招生數量。這一舉動從眼前來看節省了一定的開支,好像對學校的發展起了好的作用,但長此下去由于師生比失調,由于輔導員人數不足,必定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學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人格上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良性發展,對學校發展必然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學校應該清晰認識到這一問題,不能靠一味地壓縮老師特別是輔導員數量提高學校的效益,而應該嚴格按國家教育部門規定將師生比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了使這一國家教育政策得到落實,各省教育管理部門要嚴密對學校的師生比進行監控,對不執行這一政策的高校給出通報批評,對拒不接受的高校可強制縮小招生數量。
3.3建立以生為本管理績效的考核機制
學生管理工作的一個特點是很多工作是隱形的并是隨時的,一些高校輔導員發現在管理過程中做了很多事情,但在考核時并沒有多大業績,原因是學生管理考核機制不健全,很多輔導員對工作很認真、很敬業,做了很多學生真心想要的工作,但學校的考核指標中并沒有這一點,必然打擊了輔導員的積極性,不管從學校發展層面來講還是從學生的發展來講都是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高校應該進一步將對輔導員的業績考核機制細化、具體化,不應該粗淺地用學生就業率、考研率、獲獎率評判。比如學??梢詫⑤o導員與學生的交流次數、下宿舍的次數、對學生情況的了解情況、學生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資料的完整程度、學生對輔導員的評價等納入考核體系中。學校管理人員更應該隨時了解輔導員的工作情況,需要隨時了解輔導員所急所需,對特殊情況給予支持,不但有利于學生工作更好地開展,還可以使學校領導對輔導員工作業績有更客觀的評判。只有具備客觀合理的考核機制,才能使輔導員工作積極向上地開展,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才能良性有序地進行。
結語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發展思想為指導,分析了這一思想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分析研究認為,高校需要將以人為本這一重要思想納入教學和管理體系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建立以生為本推行監督機制,建立以生為本的管理績效考核機制,合理約束學校的師生比例,使學校和學生的發展走上良性道路。
參考文獻:
[1]包彥征.習近平新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思維邏輯[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40(3):8-15.
[2]吳瓊.以人為本全面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11):30-31.
[3]李慶梅.試論“以人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機電教育創新,2019(12).
[4]夏筠.“以人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讀寫雜志,2019,16(6):62.
[5]劉紅軍.基于以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才智,2019(22).
[6]岑洪.學生管理工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19(S1):249-251.
基金項目:商洛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19jyjx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