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敏
【摘 要】戲劇表演片段教學在表演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在劇本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在由“我演我”向“我演他”的過程中,相對于經典的名著創作,生活在舞臺上是表演的基礎,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尤為重要。
【關鍵詞】生活;啟發;引導;游戲
中圖分類號:G64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144-03
戲劇表演片段教學是表演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稱它為創造角色教學的第一階段。這是一個過渡階段,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表演經過了解放天性、無實物練習、動物模擬、觀察生活和交流小品練習之后,開始慢慢地由“我演我”向“我演他(她)”的角色塑造階段過渡。而這其中,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片段練習。片段練習往往選取一出戲的精華部分: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強烈,學生戲份比較平均,有利于鍛煉學生塑造角色的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片段教學還可以“舉一反三”“以小窺大”,教會學生如何塑造作者筆下的人物、一個不熟悉的人物、一個有著獨特性格的人物,教給學生能夠獨自進行藝術創作的方法,從而為以后獨幕劇、多幕劇和畢業大戲打下基礎。多年的教學結果證明:排練的片段越多,學生在短時間內接觸的不同體裁、不同流派、不同國別、不同種族、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等各種角色越多,并且接觸到不同的老師(導演)、不同的對手(演員)越多,積累的經驗也會越多,掌握工作方法的速度就會越快,塑造人物的能力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一、現階段的教學目標
對于剛剛接觸角色創造的大二的學生來說,相對于成功地、有血有肉地塑造角色,不如說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生活在舞臺上。有經驗豐富的老演員經常說:“演戲不難,生活在舞臺上才是最難的。”這也是當下的許多演員的“軟肋”。通過教學,我們發現許多同學錯誤地認為一出戲就是要有激烈的矛盾,如果不痛快淋漓地宣泄一次就是沒演好。在臺上情緒高漲,隨時等待著劇情高潮的爆發,去“擠”情緒、“演”爆發,為吵架而“時刻準備”著。還有部分同學卻是相反的狀況:在舞臺上沒有想法,肢體僵硬,沒有行動線支撐,只為說臺詞而存在。近來,“小劇場”戲劇愈來愈火熱。與傳統舞臺相比較,小劇場戲劇將原本高高在上的舞臺拉下來,從需要觀眾仰視降到與觀眾一致,甚至低于觀眾的平面上。演員與觀眾近在咫尺,演員的一切都呈放大狀態,生活化表演的重要性也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
演戲演的是什么?是人物關系、人物性格和規定情境。這三者與生活息息相關。認認真真的生活,誰都能看得明白。如果去“演”,觀眾反而覺得可笑。我們要求學生向生活學習,再還原于生活。但是如何“生活”在舞臺上?如何做才能讓人感覺“生活”?這是本階段教學的主要目標。
二、現階段片段教學的選材
選材是片段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選材要注意“因材施教”,盡量選擇矛盾沖突較為集中、結構緊湊、人物性格鮮明、邏輯合理的劇本片段進行“集中教學”,讓學生學會臺詞的處理、動作的選擇、節奏的把握、道具的運用、合作的默契等能力。同時,我們面對的是一群表演稚嫩的孩子,不能像對待專業演員那樣只考慮他們的優勢,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特點。什么劇本可以發揮學生的長處,什么劇本可以鍛煉到學生的弱點,在選擇劇本的時候都要加以注意。
通過上課我們發現,學生從生活中的“本我”表演到劇本制約下的二度創作,這個質的飛躍不是一天能完成的。雙人交流和觀察生活階段培養出來的鮮活、富有生命力和真實感的藝術創作仿佛全部消失,從拿到劇本讀臺詞就開始“拿腔拿調”了。針對這種情況,從大一的基礎教學過渡到到大二的片段教學中,我們刻意避免了經典名著劇本和當下流行的偏后現代的作品,而選擇了一批八十年代的電影劇本作為教學片段。名著的經典魅力毋庸置疑,但是考慮到學生的現實狀況,他們首先缺乏生活的體驗。其次,薄弱的文學素養也制約了他們領略其中的內涵。片段表演開始就進入到激烈的矛盾沖突和復雜的內心活動會讓他們走入表演的誤區。而當下流行的快餐式戲劇雖然熟悉,但后現代式的劇本臺詞信息過于直白,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教學也是不合適的。八十年代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高峰期,大量的農村電影應運而生。這批電影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矛盾沖突大多是家長里短的瑣事,樸實親切,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并且,八十年代的電影比三四十年代的要生活,但是又沒有完全脫離戲劇的痕跡。如果去掉其中的蒙太奇切換,每一節都是一個小故事,都有內部較為集中的矛盾沖突和主題思想,就像是一出出的折子戲。并不復雜的劇情、非常生活的臺詞、較強的行動性和性格鮮明的人物,很適合拿來做教學片段。
三、現階段片段教學的方法
如何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分析劇本、分析角色是第一步,分析之后就要開始構思。導演的想法,自己的創造,在構思的過程中都要具體化。之后最重要的是體現。
(一)劇本的案頭分析:引導式教學
第一學期的交流小品和觀察生活小品,要求同學們走到大街上進行觀察,再把觀察到的結果經過自己的藝術加工呈現出來。這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進入第二學期角色創作階段,扮演的是作者筆下的人物,雖然我們提倡和要求學生加入自己的創作,但是一切的創作都要以作者筆下的原型為基礎,不能偏離太遠。學生需要學會在作家的要求中按著人物的行為邏輯有機地行動。進入角色創作階段,我們用了很多時間引導學生進行劇本和人物分析。分析是表演的地基,如果想不到,肯定做不到。對劇本一知半解,內心空空,眼睛里沒有對手,心里沒活動,最后只能臺上一味的“傻眼”和“傻演”。
其實演員的表演空間很大,演員的位置在哪?在字里行間!劇本是平面的,但演員是可以縱深的。分析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從心靈里找到與角色的共鳴,在對角色透徹的理解上產生創作的激情。“演員應該盡可能地深入理解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感受劇本所描寫的戲劇情境和人物周圍的氛圍,調動自己全部的生活積累,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接近角色的心靈,設身處地地想象角色的深層精神生活,捕捉與自己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的生活現象吻合的亮點,在自己的心靈中生長出角色的形象萌芽,這是表演創造最基本的起點、出發點。”①
新學期開始的一堂課,我們首先針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專題講座,旨在讓學生把注意力回歸到劇本,通過分析劇本對角色的創作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我們采用讀報紙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語言敘述中盡可能地挖掘報紙中新聞人物的點滴。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分析劇本。第一次分析,同學們的分析結果都比較淺顯,習慣用“活潑可愛、堅強勇敢”這一類籠統的詞匯去量化角色的性格。但是這些特點究竟體現在哪里?大多同學沒有去想。我們以《喜盈門》中強英爸這個角色為例:
他多大年紀?
他有什么外部特征?
他在家中什么地位?
他為什么怕強英媽?
他既然很怕老婆可為什么不去離婚?
通常夫妻吵架他會選擇什么方式處理?
他的拿手活是什么?
平時在家習慣干些什么?
他對女兒感情如何?
又是如何表現這些的?
這些問題是教給學生們如何去分析甚至是想象、設置一個角色。《喜盈門》中總共出現了6個人物,各有各的不同。斤斤計較的強英,搬弄是非、左右逢源的呱呱鳥,深明大義、通曉事理的爺爺,處事體貼的水蓮,坦白直率的仁芳,隱忍和藹的母親……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一個演員在舞臺上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哪一件事情,哪一個動作最能體現這個人物的性格?哪個動作,哪個道具,哪種說話方式最能體現人物的特點?分析要從根兒開始,前因后果弄清楚,最終落實到行動上。
(二)人物小品:啟發式教學
分析是為了幫助演員找到內心的依據,找到與自己心靈相通的情感,累積創造角色的重要素材。但只有分析也是有弊端的,會限制演員的想象。排戲之前,我們要采用分析劇本和做生活小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老師要善于啟發他:“劇本事件開始之前,兩個人在干什么?這兩個人物是什么關系?主人公是個什么性格?平時愛好做什么……”或是老師出題目,學生即興發揮。通過啟發,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大家開始活躍起來。有一個同學,飾演《暴風驟雨》中的韓長脖,這是一個平日里很愛干凈的男同學,演起戲來也很利落,跟“韓長脖”有些距離。老師提示他這個人物有沒有什么特殊的動作、習性?例如:懶漢走路時的腳步會不會很拖拉?他多久沒有洗澡,身上有沒有虱子?會不會撓癢癢?他賣油條的時候會不會時不時地偷吃幾根……通過提示,學生感覺這個人物形象清晰起來,最后的演出很生動精彩。
《喜盈門》是一個很生活的戲,我們要求演員能夠按照生活的流程,真實地再現在舞臺上。這個戲開始,強英要做一系列的家務活,以展現她的賢惠能干。學生們不熟悉80年代的農村生活,對農村家務活更是知之甚少。排練前,我們特意讓演員去學做包餃子的人物小品,啟發學生像一個農村家庭婦女一樣非常自然地、順利地完成包餃子、煮餃子、盛餃子這一系列的動作。演員后來在總結中寫到:“當我把沾滿了面粉的雙手在圍裙上擦了一把,然后小心地接過下班回來的丈夫的外衣時,我感覺強英這個角色真的附身了。”的確,在舞臺上有視向,有活干,內心飽滿,肢體不緊張,情緒也放松了,所有的交流變得自然起來。
生活小品不在于是否完整、是否有沖突,重要的是合理,要符合人物性格、事件的邏輯順序。學生通過大量的生活小品、性格小品、人物關系小品、前景后景小品等對劇本的前因后果、規定情境、人物關系以及人物性格有進一步的理解,為以后的創作打下基礎。并且,大量的即興練習,同學之間相互刺激,迅速地適應對手及環境,在舞臺上也更加自如。
排練階段:游戲式教學
有一次和學生的談話中,學生告訴我說上課是他最緊張的事情,因為他仔細思考了一晚上的表演,第二天回課時被老師批得一無是處……反思自己,因為課時量少卻又教學心切,經常抱著“糾正學生表演上的誤區”“扳學生表演上的毛病”的心態,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讓學生有一個最接近原著的規范化表演。可什么才算是“最正確的表演”呢?這一階段的教學片斷不涉及名著片斷,沒有特別明確嚴格的要求,我們正好利用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創作,大膽想象。只要是合乎邏輯的創作,都加以保留。我們就是用這種“游戲式”的教學方法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甩掉了他們思想上的包袱,輕裝上陣。
針對學生在舞臺上緊張和“空”“干”“等”的現象,我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學會合理地利用各式各樣的小道具在舞臺上真實的生活。《喜盈門》中強英爸這個角色,戲份少臺詞少,但一直在臺上。開始的時候,演員在臺上沒有行動線,經過我們的引導,得出結論:他是一個閑不住的種地農民。學生問我:強英家能不能有個電視?這個在影片中并沒有體現,但我們推測,上世紀80年代初有些富裕戶很可能有一臺小的黑白電視機。得到肯定的學生大膽準備了一管煙袋,幾根竹竿,想象他家外墻上的天線桿壞了,很快地爬上墻頭修了起來,一邊說話一邊動作。手里有了活兒,演員覺得不空,觀眾也覺得舒服。
還有強英媽這個人物,對她的評價是潑辣不吃虧、斤斤計較小心眼。扮演強英媽這個角色的,是一個膽小、不自信、上臺容易緊張的學生,我們特意選了這個角色讓她突破自己。有一場戲是強英犯錯回家,做媽媽的沒有正確地指出女兒的不對,反而火上澆油,對著圍觀的鄉親們大罵女婿。剛開始演的時候,演員很緊張,難為情,我要求她抱著游戲的心理放下包袱,大膽地演,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接受。這是個輕喜劇,當時排練教室的氣氛非常熱烈,我發動所有的同學當看熱鬧的鄉親去起哄、鬧場……演員一下子就進入了狀態,還很積極地想象:對仁文、對強英、對強英爸、對眾鄉親,對每個人或打或罵或說或笑都是不一樣的態度,動作也是游刃有余、豐富活潑,非常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角色,完成了對自己的突破。
對稚嫩的學生,更多的正確的引導、啟發,幫助他找到人物感覺,教會他生活在舞臺上。老師應該啟發再啟發,啟發到最后是當學生接觸到一個新角色的時候可以按老師當初啟發的那樣去成功地塑造。戲劇片段教學是表演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每一個學習表演的人最為幸福的一環。在這個階段中,每個本子都是精華,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演出都精彩,我們非常希望同學們能和老師一起努力探討,成功地完成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為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葉濤,張馬力.話劇表演藝術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287.
參考文獻:
[1]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演員學習手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108.
[2]徐衛宏.表演片段教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3]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