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軍 王慧杰
【摘要】新課標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利用歷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在學習中通過對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的培養,來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和邏輯分辨能力。史料實證是培養時空觀念的主要手段,也是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方式之一。史料教學要針對學生的能力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收到成效。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教學 文獻資料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
初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還具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意義。一直以來,初中歷史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強記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背景,忽視對歷史事件的探討,古人尚且提倡活用歷史,“以史為鏡”,但歷史教學卻成為強記死知識的教學,嚴重削弱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新課標在提倡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要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這種品質是由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對歷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歷史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對歷史的理解和歷史價值觀。其中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也是人文研究的價值取向。
歷史時空觀念主要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時,要將事件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地理環境中,不能用現代眼光去要求古人,用現代價值觀去評價古人。
史料實證是通過文字圖片等歷史資料,來印證歷史事件,對歷史真相進行還原。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教學是加深時空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主要方式。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主要有三大類: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其中文字資料又分為文獻資料和文藝資料兩類,文獻資料主要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字資料,有典籍類,如《史記》、《漢書》以及唐史、宋史之類,也包括各朝代的筆記類歷史資料;文藝資料包括根據史書創作的小說,如《三國演義》關于三國時期的歷史,《水滸》關于北宋歷史、魯迅小說關于的民國初年歷史等;還有不同朝代的詩歌、小說、戲劇,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具有史料價值。
圖片資料包括不同朝代的地圖,繪畫作品,近代的攝影作品,以及古代文物和遺跡的照片。
音像資料包括不同時期的紀錄片,也包括反映歷史的影視資料。
二、初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直觀史料運用過多,文字史料運用不足
當前歷史教學都配備有新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用圖片、音像資料,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歷史氛圍。但不重視文字史料的運用,缺少文字資料,學生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了解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更不能進行思考。
(二)史料選擇缺乏真實性
無論是文字史料還是音像史料,都要符合歷史,不能采用戲說歷史的小說或者影視劇來作為課堂教學資料。戲說歷史的文字史料常常具有洗白人物或者歪曲人物的現象,作者的初衷是塑造人物,不是還原歷史,這類作品只能作正史的對比來運用,不能當成實證材料。而有些教師在使用時沒有考慮到史料的真實性,將網上一些片面之言,或者不符合歷史真實的音像資料運用在課堂教學中。
(三)選用史料單一,缺少立體感
無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歷史事件,都具有多面性,在選擇材料時要兼顧多面性。像秦始皇其人,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暴的一面,在選擇史料教學時,不能突出他的雄才大略而忽視她的殘暴,更不能因為他的殘暴就否定他的歷史貢獻。
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史料運用策略
(一)把握教材與史料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始終都是作為教學輔助工具而存在的,應當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來選擇史料。在選擇時,要做到文字、圖片與音像資料相結合。文字資料可以是歷史小知識,民間傳說,或者典籍記載,教師也可以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將歷史小知識穿插在課堂教學中。然后緊扣教材,播放圖片或者音像資料,讓學生加深記憶。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教師還要讓學生課后去閱讀相關文獻資料。這些資料應該包括不同角度的分析,讓學生進行思考。
(二)把握好基礎知識與學習能力的關系
歷史基礎知識主要指課本知識,史料知識應該建立在掌握基礎知識之上,不可以喧賓奪主,忽視基礎知識來運用史料進行教學。
初中歷史教學還要兼顧學生的學習能力,畢竟他們所掌握的人文知識有限,對一些文獻資料,在閱讀上存在障礙。首先是文言文的障礙,初中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在使用文獻資料時,讓他們閱讀《史記》這樣的原著就顯得吃力,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文獻資料選擇方面,應當選擇白話文為主的正史資料,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進行閱讀。但要注意的是在選擇資料的同時,避免那些戲說歷史的文字和影視資料,因為學生具備的歷史知識難以分辨。
(三)多角度地選擇歷史資料
在史料選擇上,不能片面地選擇歌頌歷史人物或者某個朝代的資料,同樣也不能片面地選擇鞭撻方面的,而是要多角度地進行選擇。既要選擇文獻資料,也要選擇文藝資料。像建安七子的詩歌,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社會現狀。魯迅的小說反映的是農村愚昧落后,但沈從文反映的則是鄉下民眾的純樸善良,這些都可以作為史料補充,來多方面反映不同歷史狀況。
多角度選擇史料,還包括史料的不同形式,既要有文字史料,又要有圖片和音像史料,這樣相互印證。
(四)利用史料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史料教學的目的是用來進行實證,藉此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利用史料進行討論,或者利用學到的歷史知識來分辨史料的真偽,這樣才能達到利用歷史教學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也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