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摘要:中職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職學校中要進行中職教育思想的研討,使全體教育教學人員樹立中職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系列探索和創新。
關鍵詞: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其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組成、培養途徑與特色、實踐教學等構成要素。同一類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養模式,但具體到某一種模式,必然有其獨特的構架。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有鮮明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中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
中職學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有較強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職教育的個性品質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市場導向
中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市場導向性特征是中職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這是由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決定的。社會對某一類人才的需求會因時、因地而變化,與一定的市場、職業、技術等條件有緊密的聯系。中職學校培養的人才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學預測,未雨綢繆,適時、超前地開辦有發展潛力的專業。
(二)能力本位
目前,職教界存在3種能力觀,一是任務能力觀,即將任務的疊加當作能力;二是整體能力觀,認為個體的一般素質決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觀,這種觀念謀求克服前兩種能力的缺陷,融合其優點,認為應將一般素質與個體所屬的職業崗位或工作情境相結合。從現實情況看,第三種觀念較為適宜。中職學校培養的人才應具有生存能力、應變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
(三)學練并重
改變過去職業教育沿襲普通教育那種注重專業理論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輕視實踐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觀,通過對職業、崗位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此來設計、開發課程,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因此,學練并重是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特征。
(四)學產研結合
充分利用學校、企業、社會培訓部門、科學研究機構的教育資源,使社會有關部門廣泛參與。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使學生在與社會的泛交流中獲取知識。這樣,才有可能樹立起真正的職業教育觀,形成辦學類型多樣和辦學形式靈活的大職教格局,培養人才的社會認可度才有可能提高。
二、中職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教育與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存在著相互脫節的現象
由于多方辦學,多頭管理,造成條塊分割,各自為陣的狀態,使得中職院校布局不合理,專業設置重復,中職院校的規模效益無法提高。所培養的職業技術人才,與熟練勞動力的斷層太大,加之經濟發展的速度增快,職業教育的供給總量和質量與社會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更是發展緩慢,中等職業教育人才與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存在脫節現象。各部門、各企業都按自己所需辦學,而部門辦學往往社會化程度不高,在宏觀上出現結構上的不合理,有的專業畢業生過剩,如從前幾年“爆滿”、“超大”的財會班,到這兩年“漸小”規模組成的財會班,便是社會需求在學校辦學方向上的“晴雨表”;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應的專業來培養。如:電腦美術設計專業、社區管理專業和新材料新工藝專業等等。
2、教學內容知識老化、方法陳舊落后、理論和實踐相脫節
中職教育教師在教學上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同時對中職學校所界定的“技術應用”以及理論上的“必需、夠用”的原則停留在簡單、片面的理解上,教學和研究的學術性不強,任課教師對生產、社會實際了解不多,缺乏實踐經驗,理論和實際脫節。另外,課程設置的結構不合理,基礎理論和專業課程比重過小,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后勁不足。
3、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
如果依照傳統的數學方法,所培養的學生技能單一、知識面狹窄、缺乏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后勁,將難以培養出“入世”及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具有多種知識技能,全面的素質和廣泛活動能力的創造性人才,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4、忽視學生人文素養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由于中職學校更多地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的培養,從而忽視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學生的德育目標要求過低,人文素養不高;過于彰顯個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三、中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聯系到我國中職學校的現狀和我國的國情,我國的中職學校不僅要轉變人才觀念,更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
1、辦學理念
“不管是中職教育還是高職教育,都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中職院校應樹立“能力為本,就業為先”的辦學理念,并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必須以能力為本,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中職院校的整個教學和管理,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市場的就業需求和學生的技能形成。市場是競爭的,競爭是無情的,能否適應市場,關系到中職院校的生死存亡。
2、專業建設
中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必須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依據,做到“按需培養,按需開課,按需施教”。一方面,大力壓縮市場無需求的專業,適度減少純理論課的教學,逐步增加先進適用的實驗實習設備,提高實踐操作課的比重,達到學生理論基本夠用,操作技能比較熟練,就業市場熱門搶手。另一方面,培養的人才必須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新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需要。
3、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必須以能力為本,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中職院校的整個教學和管理,必須服務和服從于市場的就業需求和學生的技能形成。中職院校要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起“以服務地區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開設專業,制定教學計劃,設置課程,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的教學模式。所有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要由用人單位、招生就業、學術委員會及專業課教師、教務管理等部門按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進行確定,重點突出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其更適合中職院校辦學的實際,以利于更貼近市場的需求,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建立教學評價體系,依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辦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書育人、教學態度、教師素質等方面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與教師課時津貼掛鉤,不斷促進中職院校教學管理的規范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產結合——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J]. 柴文杰. 現代職業教育. 2016(03)
[2]現代學徒制框架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構探討[J]. 王鵬,吳書安,李松良. 職業技術教育. 2015(20)
[3]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實踐與探索——基于“雙導師”的視角[J]. 張陽,王虹.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4(33)
[4]淺談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現狀與發展[J]. 劉長一. 現代職業教育. 2016(20)
[5]劉文芳.臨沂衛生學校中職檢驗專業現代學徒制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03):23-25.
(作者單位:臨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