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岷晶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學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互動的好壞與否,將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急需引起教師的關注、重視。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的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巧妙地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使教學更具活躍性、生動性、趣味性,促使教學目標的一一落實。基于此,本文將以此為話題,對教學互動的開展策略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起到一個參考、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互動 有效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40-02
前言
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互動理念早已廣泛實踐、深入人心,受到了教師們的關注、重視等,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也是教師調控課堂的有效手段。至此,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認知到這一點,應懂得教學互動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實施互動策略、手段等,以此深化教學效果,將學科價值全方位的展現出來。由此可見,在現階段,以此為話題加以分析,是較為必要的。
一、教學互動的內涵
所謂的教學互動就是指,在教學目標的控制下,借助生生間、師生間、教師與文本間、學生與文本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來落實教學目標的一種實踐性活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互動方法,來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如合作競爭法、感悟法、問題法、探討法等,以此增強教學實效,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
至此,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促使教學目標的一一落實,就一定要對教學互動這一環節引起注重,并深刻的領悟教學互動的內容、實踐方法等,使教學活動更加活躍、生動,全方位的調控課堂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收獲。
二、教學互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原則
(一)有序性
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的有序性原則就是指,通過語文教學中的互動,應使學生在能力、思想、知識上都得到相應的提升、發展,并增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感、成就感等,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樂趣,以在促進其個性發展的同時,也使其的語文能力、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二)個性化
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進行教學互動時,個性化原則是非常關鍵、重要的,只有對學生的個性予以尊重,才能真正的縮短師生間的距離,保障互動目標的達成。學生才是語文課堂中的主體,學生與學生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的個性、優勢都是不同的,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互動中應該考慮的因素,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互動環境,讓學生獲取到更多的發展動力、成功體驗,為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保駕護航。
(三)探究性
在教學互動中,探究性原則就是指,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應對一些問題進行有效的研究、探索,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有所提升,將教學互動的引導、激勵作用展現出來。至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的突顯出自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等,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使其收獲更多。
(四)主體性
在教學效果中,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而在教學互動中,這一原則也是非常重要的[1]。至此,在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中,教師一定要進一步地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將學生始終放置在核心的位置上,只有這樣才能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將其的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使其在語文學習中敢于質疑、善于發問,為其后續的深入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三、教學互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依據學科特點,營造互動氛圍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著較強的主觀性,對待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見解,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也沒有任何的標準限制[2]。至此,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進行教學互動時,一定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自由、愉悅、和諧的互動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其的個性發展,使其敢于互動、樂于互動,使教學互動得以落實,促使教學活動得以持續、有效的開展下去。
例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人格予以充分的尊重,鼓勵學生“流水發言”、“七嘴八舌”等,構建一種民主性的教風,應充分的信任、尊重學生,多多為學生預留發表觀點、闡述看法的機會,使學生在互動中增強體會、感受,使其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大大深入,為學生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根據不同文體,創設互動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增強教學互動的有效性,互動情境的創設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精心的進行情景創設,以此來推動教學內容的呈現,使最終教學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其中,教師也應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效用,應通過啟發、引導、點撥,來促使教學目標的完成,并要根據課文文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創設方法,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獲取知識、深化理解,將教學互動的內涵、價值等展現出來。
例如,在講解《背影》一課的過程中,在師生問好之后,教師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課前導入這一環節,借助于多媒體的引入,來為學生播放筷子兄弟的《父親》,讓真摯的歌聲在學生的耳邊響起,大大的增強課堂的感染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融入到課堂情境中去,為后續的互動打下基礎;而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與學生展開互動:“這首歌歌頌的是誰呢?”“你與父親間發生過怎樣感動的小故事呢?”“你覺得父親的愛是什么樣的呢?”引發學生的思考、分析、闡述,以此增強師生互動,使課堂更加活躍;而在最后,教師就可以繼續引導:“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在作者朱自清的筆下,他與父親間發生了怎樣的感人故事呢?”以此導入課題,使教學得以開展下去。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集中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度、注意力,使其在學習中始終思維活躍,也能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獲取到更多的體驗感、感染力,使教育教學達到一個一舉數得的最終效果。
(三)結合信息技術,培養讀寫能力
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單憑肢體、口頭上的引導,來促使課堂上的互動,不僅有些吃力,也存在著較強的局限性,很難達到預期中的互動效果[3]。至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也應將信息技術引入進來,充分的借助其優勢,來促進課堂上的教學互動,以在提升互動效果的同時,也能促使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推動教學活動持續、有效地開展下去。
例如,在講解《論語十二章》一課的過程中,在論語朗讀中,教師就可以將多種現代化手段融入其中,促使師生、生生、學生與文本間的互動,使互動的有效性大大增強。比如,教師可以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一幅孔子的畫像,并滿懷敬意的為學生介紹孔子的人生經歷、生平事跡等,使學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現在就讓我們認真的聆聽孔老先生的教誨吧!”然后播放出錄音范讀,在低緩、深沉的古箏曲中,男中音生動的朗讀與大屏幕上的孔子圖像相得益彰,使學生完全的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其的學習體驗大大深化;而在最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間互相交流、探討,闡述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并采用模仿、對比的形式進行誦讀,使課堂上的教學互動大大增強,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也深化了其互動體會,可謂是一舉多得。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一些孔子的小故事,比如,孔子尊師、孔子與其弟子的故事等,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孔子身上的優秀品質,以在加強課堂互動的同時,使教學效果得以升華,促使互動的有效性大大提升。
(四)主張多向互動,推進自主學習
在課堂中,所謂的多向互動就是指師生間的互動合作,也就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其的有效開展,可以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在互動中獲取更多。至此,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也應大力的提倡多向互動,以此來增強互動的有效性、實效性,將教學互動的內涵、價值等逐一展現出來[4]。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學生提問作為自己的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實現多元互動,使課堂中的互動效果大大提升。比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其將閱讀中出現的困惑、問題標注出來,便于后續的合作、探討;而在這之后,教師就應引導學生投入到合作交流中,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聽取他們的觀點、想法,對自己的思路加以完善;最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反饋,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困惑之處,如,有的學生會說:“為什么作者不寫濟南的春天、夏天、秋天,偏偏要寫冬天呢?”還有的學生會說:“冬天不都一個樣子嗎?為什么作者單單要寫濟南的冬天呢?”教師進行逐步引導,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答疑解惑,以此深化其的學習體驗,以在突顯其主體地位的同時,使教學互動的有效性得以進一步的增強。
(五)開展多彩活動,拓展學習空間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有一個很明顯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渴望在學習中獲取到教師的稱贊、表揚。至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結合其這一特點,打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為學生預留出更多展現自我、自我發展的空間、平臺,以此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互動效果達到預期。
例如,教師可以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引入進來,比如演講、辯論賽、舞臺劇、朗誦比賽等,教師作為評委,秉持著鼓勵性、激勵性的原則進行評價,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也加強了教學互動,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另外,在此模式下,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喜歡語文、愛上語文,促使高效課堂得以真正的構建。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增強教學互動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模式下,不僅有助于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使師生距離得以拉近,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也能深化學生在學習中的新穎感、體驗感,借助于互動來深化其對知識的理解,使最終教學達到一個一舉數得的效果。但是,在這其中,教師也應運用正確的互動手段、策略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我國語文教育的總體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張靖.利用“課本劇”搞好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8):86.
[2]任方超.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趣味性的方法研究[J].中華少年,2018(27):47.
[3]張羽.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弱師”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8(27):279.
[4]張偉.關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