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流姬
【摘要】隨著新課標改的實施和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各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在探索中得到展開和實施,而“以人為本”為理念的生本教育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接受,開啟了教學的新篇章。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生本教學理念進行研究,對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些許幫助。
【關鍵詞】生本理念 小學 語文閱讀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73-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教學的需求,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教學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本理念應運而生,這種新型的教育理念能夠為學生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師本教育相輔相成,促進教學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入生本教育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一、生本理念的內涵和積極作用
生本理念又稱為生本教育理念,是“真正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理念包括: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生本理念下的教學是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先學、以學定教、多學少教、甚至不教而教,形成良好的自學氛圍,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生本理念下的教學課堂和傳統的師本教育不同,它不是短期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課堂,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在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倡導學生均衡發展,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生本教育實驗一經開展,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引起了教育界的強烈回響,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關注和推廣。
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比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基礎的是人的情感和感悟,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和感悟,因此,生本教育提倡減少學生成長期的頻繁統一考試,削弱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不干擾學生在成長期的成長,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悟和體驗。在教學中,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使得教學中的教育意義最大限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落后
在當前實施新課改的背景下,很多的老師教學理念還無法轉變過來,還在沿用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重視學生的理論教學,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也很少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愛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重視閱讀教學的結果,忽視了閱讀過程,老師往往將閱讀課文細化分解,讓學生分析修辭手法、中心思想等,甚至用參考書上的答案來嚴格要求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導致學生“死讀書、讀死書”。這樣的教學將本來情感豐富的課文肢解得七零八碎,學生無法感悟和體驗文章中的真善美,會覺得課堂教學枯燥無趣,沒有閱讀的興趣,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2.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很多學校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課堂是老師唱“獨角戲”的現象還很多,在教學中,老師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缺乏和學生的交流互動,無法引導學生去發現和體驗文章中豐富的情感,導致學生在寫作和表達時語言和文字都比較蒼白,沒有情感。而且,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培養創新思維都是不利的。
3.對閱讀教學不夠重視
最新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提出的總要求是:對閱讀有濃厚的興趣、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的一些方法,注意積累語言材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邊讀邊思考;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含課文);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具體到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要求程度逐漸提升,使得學生通過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提高素養、積累知識,最終能夠轉化為流利地表達、生動形象地描述和寫作的能力。
閱讀教學不僅局限在課堂教學,還包括課外閱讀,而且很多閱讀習慣的養成和知識積累是在課外閱讀中形成的。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對閱讀教學卻不夠重視,閱讀教學課堂上只是閱讀課文,按照教材要求教學,課下雖然提出了閱讀任務卻沒有更高的要求,學生也只是當作任務讀一下草草了事,達不到閱讀的目的。尤其是在農村小學,老師對閱讀教學更加不夠重視,基本上很少要求或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而且,在農村,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外讀物,因各種原因,家長也對學生的閱讀缺少要求和關注,滿足不了學生課外閱讀的需求,“閱讀并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句空話。
4.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由于學校、老師或家庭的原因,很多學生在閱讀時是為了完成閱讀任務,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老師或家長也沒有引導學生去挖掘和思考文章中的真實情感,更不要說做筆記和寫感受了。所以學生閱讀時僅僅是在閱讀,沒有體會、沒有情感教育、沒有知識和寫作上的積累,這樣的閱讀很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在閱讀教學中很多知識難以理解,在此時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逐步深入分析,使得學生逐漸了解課文并體會課文中的內涵和情感。在小學課文中有一些課文與現實緊密相關,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比如《只有一個地球》,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展開思考和討論從中能感悟到什么。學生經過閱讀、思考和討論后紛紛發言“人們隨意毀壞破壞了環境”、“環境被破壞造成了生態災難”、“地球很容易被破壞,那時候就會威脅人類的生存”,老師在這時候再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從身邊小事做起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也會引起注意。
2.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對一些郎朗上口的古詩和有趣的故事、寓言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教學,并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了保證閱讀質量,老師應對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做出一定的要求,比如寫感悟、抄寫精美的段落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和感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聯系現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閱讀教材中有很多來源于現實生活,很容易引起師生共鳴,老師可以將這些內容的課堂教學和現實聯系起來,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講述了慈愛的媽媽對兒子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愛,用愛心教育了兒子。老師可以讓學生發言自己的媽媽是如何表達對自己的愛,而自己又是如何對待媽媽的,從而讓學生受到情感的教育,能夠真正理解課文中的情感,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4.組織豐富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在課外,老師還可以組織一些閱讀活動,比如故事會、朗讀比賽、角色扮演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老師對學生提出表揚和鼓勵,會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自主開展閱讀。
閱讀教學不是簡單的讀一下就完了,尤其是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挖掘文章中的真善美,讓學生受到情感教育和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還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提高閱讀量,拓展思維和視野,才能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正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學周刊, 2016(9):80.
[2]林高亮.淺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7(5):79-80.
[3]康小朵.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