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和管理是目前許多高校都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性危機行為管理這一問題,提出搭建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大數據管理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性危機行為管理工作成效,彌補過去傳統管理模式和人為預判的不足。當然,教育工作并不能過分依賴數據,但是合理地運用大數據技術,在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大數據的作用,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維護校園穩定。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大數據 個體性危機行為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188-02
1.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政策不斷健全,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開始走入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由于民族學生的特性以及種種客觀因素,他們邁入校園后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從而引發個體性甚至群體性危機事件。鑒于少數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和敏感性,導致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工作遇到不少困難和挑戰,如何有效地預防和管理少數民族學生的個體性危機行為是當前學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隨著數據挖掘、存儲與分析和網絡技術愈加先進,數據越來越能精準、多維和及時地反映人的情感、行為和思維,從而為人類利用數據的匯集分析提供了現實可能。①國務院頒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發〔2015〕50號文件中提出,“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可見高校利用大數據進行科學精準的管理是創新、是趨勢、更是實現智慧校園的關鍵環節。
2.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性危機行為管理現狀
目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情況良好,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水平、綜合素質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的個體差異,受民族文化、環境、學習基礎、語言、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影響,容易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出現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心理問題以及違反校紀校規等現象,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校園突發危機事件的導火索。
當前高校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性危機事件的管理仍存在幾點問題。第一,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突發事件應對處理往往依靠傳統的方法,事前預警以輔導員和學生干部隊伍的跟蹤觀察、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結果為主,其他校園活動、相關團建課程為輔,事件發生時,基本采用人為干預判斷。第二,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基本以1比200到300的比例配備輔導員,一位管理者手里可能出現多民族學生的情況,管理者需要對這些不同民族的群體特征及存在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管理與服務他們,而學生人數眾多及繁重的業務模塊工作已經占據了大量時間精力,此外負責工作模塊的調整和工作調動等情況時有發生。第三,由于少數民族的問題存在敏感性和復雜性,部分高校出現日常“不敢管”、“不好管”的現象,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采取“滅火式”管理的方式。導致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危機事件的發生往往不易被察覺,在事件的處置上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和延緩性,管理工作低效。基于以上種種問題,目前學生管理工作亟需依托大數據先進技術,提升事前預警、事中處理、事后總結等能力。
3.大數據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所謂的大數據,就是以多元形式匯聚的巨量數據組。大數據儲存了海量數據,具備海量數據的集合價值。從宏觀上來看,大數據的信息量較大,信息價值非常高。從微觀上來看,大數據的信息比較龐雜,數據全面化分析難度加大。②IBM軟件集團提出大數具有5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性)、Veracity(真實性)。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可以應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等功能特點,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日常行為特征進行個體行為管理及精準畫像,依此做出研判。利用數據和人力關注跟蹤雙管齊下,借助大數據實現智慧治理、數據決策、風險預警、輿情監控等,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從“主觀主義”“經驗主義”的模糊治理方式,邁向“實事求是”“數據驅動”的精準治理方式。高校對于所擁有的學生數據和教學數據進行歸集、挖掘、分析,有效利用從而提高目前學生管理工作成效。③大數據技術具有強大的信息記憶和數據分析功能,高校將這一技術應用在學生管理中,實現了管理模式的優化和變革。
4.應用大數據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危機行為管理工作成效
如何做到了解不同民族生的個體差異,做好分級分類預警是高校在預防危機事件發生的難點。發現個體性危機行為后,快速準確找到根本原因及做好事中應對方案,是防止突發事件造成嚴重后果的重點,尤其是防止個體性危機行為演變為群體事件,影響校園穩定和民族團結。突發事件結束后,如何有效地做好歸納總結,記錄學生事后的行為反映,為下一次危機預警提供有效參考,形成良好的循環有效機制是關鍵。利用大數據的聚類分析、特征分析、關聯分析、分類預測等方法,讓高校危機事件的處理變主觀為客觀,創新高校校園危機行為管理模式。
4.1建資源庫、設預警閥值,變被動為主動
目前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越來越多,靠傳統的方式很難發現個體性危機事件的隱患,往往是事件發生后,學校管理部門才“后知后覺”。而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再去了解事情緣由、查閱檔案、研究得出應對方案,這無疑會提高事件惡化風險,使得負面影響泛化。
利用大數據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精準畫像,除采集學生的個人基本資料、家庭情況、學習成績等基礎信息外,對心理測試結果、民族地域特點、宗教信仰以及個人日常行為特點等多維度信息進行深挖,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個體行為庫。同時,建立案例資源庫,將全國各高校的各類少數民族學生危機事件錄入數據平臺。通過學生工作管理者及學生干部的日常關注跟蹤,及時更新學生行為數據,建立學生危機行為模型,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綜合分析研判,設立危機預警閥值。當系統發出預警提醒,學生工作管理者及相關部門能及時從系統中查閱學生的詳細信息及超出閥值的具體原因,預測發展趨勢及可能發生的危機行為,提前做好應對部署工作,將危機事件扼殺在搖籃中,將影響和負面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2數據決策輔助,生成聯動響應機制
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系統根據該學生的個體行為庫及當下行為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同時與過往的類似案例進行關聯,運用聚類分析、關聯分析等大數據算法,平臺自動得出解決措施及指導方案進行參考,為學生工作者進行事件處置時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輔助決策。此外,充分發揮大數據對不穩定要素的智能識別、定位,對個體性危機行為進行跟蹤、監控和管理,進而得出事件危險等級、可能發生行為等相關結果,給出指導性策略和解決方案。
學生工作管理者及學校相關部門在此基礎上,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決策,生成在學校黨委及上級部門領導下對相關聯工作部門或組織統一管理協調下的聯動響應機制,將事件處理在初發狀態,避免事態擴大化。
4.3事后預防反滲透,處理成效可視化、結構化
出現個體性危機行為的少數民族學生往往是一些民族極端主義者或想利用宗教信仰控制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擾亂校園和社會穩定者的首選對象,因為這時學生的心智較為脆弱、感情立場不夠穩定,一旦被利用,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對少數民族學生個體危機事件的事后行為反應和情緒變化的跟蹤關注尤為關鍵。④高校要進一步對少數民族學生傾注特殊的民族感情,研究分析民族輿情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對象不同等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的特性,運用大數據科學研判民族輿情發展態勢、掌握少數民族學生情感變化,把存在導向問題的民族輿情處理在萌芽階段。
危機事件發生后,學生工作管理者錄入事件描述、事件總結等信息,豐富資源庫提供新數據新案例,平臺針對整個事件以事件軸的方式記錄全過程,方便匯報工作及持續關注后續問題,做到全過程可回溯可追溯,實現事件的可視化還原。歸納總結學生工作者在處置事件過程的成效,記錄每個環節的處置措施及結果,將成效結構化。為高校處理少數民族學生危機行為管理工作提供參考數據,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方式的改進和優化。
5.結語
校園穩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更是不可小覷,小到影響少數民族學生正常學習生活、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校園安全,大到影響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發展。因此,將大數據應用于少數民族學生個體性危機行為管理工作中,使管理工作科學化、精細化,對高校服務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此舉不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創新工作模式,同時也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舉措。
注釋:
①徐杰.《大數據時代的少數民族教育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 10 期
②劉坤,郭健.《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生態化教學研究》, 《神州》,2016年第8期
③何春華.基于大數據時代分析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探究》,《信息記錄材料》,2018年07期
④龍曄生,周玲.《大數據微時代高校民族輿情管理新思維》,《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1月第38卷第1期
參考文獻:
[1]吐爾遜江·馬義爾.《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現狀及應對策略》,《考試周刊》,2016年90期
[2]彭益全,黃蓉,宮佳《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索》,《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年第7期
[3]李有增,曾浩.《基于學生行為分析模型的高校智慧校園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7期
[4]黃曄華.《基于大數據的學生校園行為分析預警管理平臺建構研究》,《數字通信世界》,2017年11期
[5]莫雪華,龐晨.《廣西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淺析》,《大眾科技》,2017年04期
[6]董立人.《智慧治理:“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創新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12期
作者簡介:
彭靜(1988年10月-),女,漢族,湖南人,碩士學歷,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