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彥 羅明月
【摘要】本文基于相關教學考察和教學實踐,首先介紹了stem教學的概念和中職學校機電類專業教學的現狀,然后從具體實踐的角度出發,對stem教學在中職機電專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stem教學模式 中職 機電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242-02
一、序言
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市場仍在繼續擴大,同時我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口號,意味著國家意圖將從戰略層面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制造業領域人才無疑是填充制造業市場、提高制造業水平的主力軍。所以如何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進而培養出更多相關專業的人才,就成為了教育從業者所需要關注的問題。stem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對如何將stem技術應用到中職機電類專業教學做出探究,為國內相關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stem教學起源與中職機電類專業教學現狀
1.stem教學起源
stem教學起源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是一種融合了各領域交叉學科的綜合教學模式。它以主要學科作為相關框架,以課程內容作為教學主體,以相關項目作為導入主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對教學目標的學習,并且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相應的領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我國對于stem教學模式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08年開始才有針對stem教育的研究,所以把stem教學應用到中職機電類專業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中職機電類教學改革的進行,還能夠推動stem教學的相關研究。
2.中職機電類專業教學現狀
中職機電類專業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與機械運作技術相關的知識以及鍛煉學生的機械操作技術能力,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但是仍有部分中職院校的中職機電類專業課程受制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無法適應企業對于崗位的需求。也有部分學校受制于實踐場地和相關儀器的限制,往往不能安排足夠的實踐課時,導致兩者的比例失調,進而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脫離現象,使得學生無法完成職業技能的學習目標。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水平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果,但因為部分中職教師教學內容一成不變,無法為教師提供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機會,進而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stem教學在中職機電專業的應用探究
1.問題分析階段
所謂stem,是由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單詞組合而成,stem專業指的是數學、工程、計算機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相關的專業。stem教育則是一種偏向理工科學的多學科融合教育模式,但并不是將各個學科簡單的疊加,而是通過將其整合為一個同一項目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吸收和鞏固。可以說stem教學的主體就是教學項目的設立,所以進行stem教學的首要步驟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分析,并以此構建相應的教學內容。要求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能夠把之前的知識融會貫通,并且掌握課程知識點在機電制造中的具體應用,在學生學習到理論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學準備階段
小組學習是實踐類課程的主要應用模式,學生能夠在合作中探究、競爭與成長。可以將學生分為五個人一個小組,并且給每個小組配備一個組長和一個記錄人員,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由教師為每個項目進行明確的要求,為學生點明項目學習的方向,同為也負責調動起學生項目學習的興趣。
3.實施驗證階段
stem教學具體實施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是對于項目概念的引入。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通過多媒體輔助、創設情境等方法來引入項目概念。比如在進行《機械制圖》相關課程內容教學是,筆者會制作《機械制圖》課程內容相關的導入視頻,對其中涉及的理論知識點進行串聯和梳理,羅列好與知識點相關的知識體系,這對于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是項目活動方案的實現。實現的過程需要由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這既有利于學生團隊精神的發揮,也是stem課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考量要求。比如在《電工基礎》課程后的相關實驗設計中,其實驗的構思因側重于電工技術的實踐性和操作安全兩方面,設計、分析和動手實踐等階段都應當遵守相應結論。
最后是教學成果的展示與教學評價。教學成果的設計應當是動態且實時的,同時也應該由學生自己去進行設計評價規則,由教師在一旁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設計中來。
四、總結
總而言之,針對中職學生理論基礎差,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加強實踐教學,使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掌握更多的技術,從而實現培養適應崗位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為了把學生培養成真正懂技能、會操作的應用型人才,學校和教師應該共同努力,將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引入相關教學實踐中,共同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祖亮,李洪圳.中職STEAM教育探索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8(01):197-198.
[2]劉若霞,張加民.美國STEM教育戰略及其對中國人才培養的啟示[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0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