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紅 張軍
摘 要:財稅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在經濟發展新時代的大背景下,財稅工作也面臨著新常態,呈現出新的變化和特點,如何正確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成為當前財稅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關鍵詞:新時代 財稅改革 發展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01
一、把握財稅工作新常態
何謂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反映的是客觀特征和現實狀態,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當前,財稅工作也面臨新常態。
1.財政收入中低速增長
當前,我國已進入以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動力轉換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財政收入也相應地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加上“營改增”全面擴圍、普遍性清費減負等政策實施,政策性減收和經濟性減收因素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相互影響,增長區間將進一步收窄,個別地方甚至可能出現增長停滯或負增長。
2.財政支出剛性增長
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同時,財政支出繼續保持剛性增長態勢,尤其在穩增長、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的剛性支出大幅增加,而且支出結構僵化、重“支”輕“管”、財力分散、資金績效不高等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貧困地區,地方財政收入總量還不大,可用財力相對有限,收支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城市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剛性需求,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3.財稅工作公開透明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是黨委政府實現既定目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物質保障,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始終是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民主法治建設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的民主、法治和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公眾對財政工作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新常態下,如何更好地呼應社會關注,提高依法理財水平,推進財政公開透明,是擺在各級財政部門面前一道重要的課題。
二、財稅改革面臨新問題
財稅新常態,與經濟發展大環境緊密相連,是經濟發展新常態、財稅改革新常態、法治建設新常態相互交織后在我省財稅領域的集中反映,既有全國共性問題,也有各地自身特點,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壓力和挑戰。
1.財稅運行的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
從內在要求看,過去困擾財稅工作的一大難題是法治意識不強,預算和稅收的法律剛性不足,人為調整預算、逾越法律法規出臺財稅優惠“土政策”等情況時有發生,既干擾了正常的財稅運行秩序,又加大了財政收支平衡難度。隨著依法治國戰略的全面推進,特別是新預算法的實施和稅收征管法的修訂,法治在財稅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財稅工作的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從外部環境看,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國務院實施了“約法三章”,并將財經紀律上升到與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狠抓執行和落實。這就要求財稅改革必須契合規范履職行政行為、規范財政資金使用、嚴肅財經紀律、重振財稅綱紀中來。
2.財稅管理的科學化要求更為凸顯
過去政府與市場邊界模糊,政府之手伸得過長、管得過寬,導致公共財政“萬能化”,支出責任“無限化”,經常出現公共財政“越界”為市場和社會買單的情況。新時代下,政府和市場、社會的事權劃分將趨于科學合理,公共財政職能將回歸到彌補市場失靈、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上來,財稅作用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各領域的方式也將從行政手段、計劃手段向經濟手段、市場手段轉變。同時,隨著公共財政內涵不斷豐富、范圍不斷延伸、對象不斷拓展,財稅管理的復雜性、專業性、綜合性不斷增強,將朝著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三、推進財稅改革新舉措
財稅體制改革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基礎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是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向改革要紅利,向管理要效益,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1.創新財政管理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全面實施規范透明的預算制度,進一步擴大預算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加快實行全口徑預算,加大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統籌力度,政府收支要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創新財政管理方式,加快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提高財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探索設立由政府性資金發起設立的產業投資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政府支持領域和產業。
2.推進稅制改革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施行不動產進項稅抵扣,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積極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推進資源稅、環境稅費改革,發揮稅收對節約資源和生態保護的促進作用。
3.策應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要切實發揮財政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緊緊圍繞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全力支持金融體制、土地制度、職業教育、住房保障、科技體制、戶籍制度、商事制度、國有企業、生態文明、“三農”等各項改革,著力解決制度碎片化等問題。要主動降低增長預期,建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與地區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和企業利潤增幅相匹配的、穩健的增長路徑。
4.創新理財方式
科學界定財政作用邊界,正確處理好財政“越位”和“缺位”的問題,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績效。在經濟發展上,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財政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該管的堅決放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多采用市場化和間接支持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源,放大財政資金效益。在社會事業發展上,要樹立正確的民生理念,按照“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的要求,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干錦上添花的活,既注重面上的民生普惠,更注重點上的精準發力,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