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莉
摘 要:在多年的嘗試和摸索中,大多數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意識到,閱讀能力的建立和提高能夠有效促進語文各項能力的提升。甚至不僅僅是語文能力,一個人的學習效能也能通過提高閱讀能力獲得較大的提升。努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已是當前教育界的共識,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如何盡早養成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們注意在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不斷反思,我們也意識到真正有實效性的閱讀教學并不能只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筆者力求通過探索家庭與課堂相互關聯的閱讀能力培養手段,尋求閱讀能力養成并提升的有效策略逐步形成體系。本文就是圍繞發展和利用聽讀作為閱讀能力提升手段所進行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閱讀 聽讀 興趣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在多年的嘗試和摸索中,大多數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意識到,閱讀能力的建立和提高能夠有效促進語文各項能力的提升。甚至不僅僅是語文能力,一個人的學習效能也能通過提高閱讀能力獲得較大的提升。努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已是當前教育界的共識,研究者致力于探索如何盡早養成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們注意在課堂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不斷反思,我們也意識到真正有實效性的閱讀教學并不能只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筆者力求通過探索家庭與課堂相互關聯的閱讀能力培養手段,尋求閱讀能力養成并提升的有效策略逐步形成體系。本文就是圍繞發展和利用聽讀作為閱讀能力提升手段所進行的探索和研究。
聽讀是與視讀相對的一種閱讀方式,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聽覺來理解文意,大腦對文意的解讀和語感方面與視讀無區別,但對于不識字的幼兒,聽讀卻是較之于視讀更為有效的閱讀方式。據中國兒童發展中心的陳學鋒博士研究表明,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聽讀理解能力是明顯高于視讀理解能力的,但到三年級以后視讀理解能力就慢慢超過了聽讀理解能力。這跟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和持續不斷地發展文字閱讀理解能力是分不開的。我們推測如果孩子的聽讀能力也一直處于持續發展中,會不會這種能力也能有所提升并成為閱讀能力的有益補充呢?
一、聽讀有助于在低齡階段培養閱讀興趣
美國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發明的一種幼兒聽讀啟蒙教學法就是關于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父母應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為孩子朗讀的習慣,每天20分鐘,持之以恒,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會在父母抑揚頓挫折的朗讀聲中慢慢產生。父母選取的朗讀內容應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孩子,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內容可逐步加深。他認為孩子堅持聽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擴大孩子的詞匯量,并能拓寬視野,激發想象,培養語感。在聽讀中孩子會逐漸領悟語句結構和詞意內蘊,產生閱讀渴望,并能初步具備廣泛閱讀的基礎。他強調使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父母一定要有愛心和耐心,堅持不懈,家長們的付出終會有收獲。方法雖簡單,卻可以把孩子的目光漸漸吸引到閱讀上來。
二、聽讀是視讀的有益補充
我們的語文教學最終的衡量標準是還是考試,試卷對閱讀能力的評價只能通過文字閱讀來完成,所以必然導致整個教育過程中會把閱讀的訓練重點放在文字的閱讀的功力上。那聽讀能力是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呢?我想不是的,在課堂上有效利用聽讀技巧也能為學習效果加分。
在小學課堂上閱讀能力低下的孩子在閱讀中表現為怕字愛圖,閱讀專注度不高,目光容易渙散或停滯。研究者將三年級中少數這樣的孩子集中起來,選定一篇1200多字的科學童話,讓他們自主閱讀,發現他們的閱讀速度很慢,甚至還有少數孩子停留在開頭處無法正常閱讀下去。隨后讓陸續完成一遍閱讀的孩子做閱讀答題測試,又讓無法完成閱讀的孩子們聽教師朗讀這個故事,聽讀中,他們神情專注,表現出與視讀時截然不同的輕松愉悅的神色。結果無論是答題速度還是正確率都比視讀的孩子要快、要高。顯然,聽讀在閱讀能力低下的孩子身上更能突顯效果。看來根據學生閱讀水平分層次開展聽讀,并對閱讀能力稍差的孩子延長聽讀時間,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還發現,孩子們在聽讀中除了耳朵聆聽外,目光基本都盯著教師的臉。教師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恰當運用停頓、輕重、快慢、回讀、擬聲以及一些肢體動作、表情變化等朗讀技巧,借助朗讀韻律、節奏、音調及神情舉止的變化,能使文字呈現動態化情趣,而文本內容更加分明。這些豐富的音頻信號刺激,確實更能有效激發孩子的有意注意。尤其是當閱讀難度略超出聽讀者閱讀水平時,借助朗讀技巧,將那些在自主閱讀中容易被忽略的內容可視化、動態化則更易吸引聽者,加深其對內容的記憶、理解。經常聽讀的孩子還會從聽讀中習得一些閱讀方法,如在獨立閱讀中也像教師朗讀時那樣將文字圖像化、生活化,對重點內容進行回讀等。因此,我們可在課內課外閱讀中,充分發揮聽讀優勢,有針對性地去破解閱讀難點,訓練孩子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三、聽讀有助于對碎片時間的充分利用,并形成終身學習能力
一旦我們的學生養成通過聽覺獲取信息的習慣,這個習慣會伴隨他一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隨著移動互聯網和音頻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隨身帶著一個“讀書人”。公交車上塞著耳機的高中生聽名家課;奔波忙碌的都市白領吃飯、健身時不忘見縫插針聽付費課程……人們“聽書”的現實動因來自于跨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求。“聽書”能幫助“外行們”花最少的經濟、時間成本去了解一個全新的領域。同時,社會知識、信息的快速更新也督促著人們終身學習的進程,“聽書”在一定程度上補上了階段性教育之后知識跟進的空窗期。
四、聽讀有助于閱讀者形成廣博的閱讀背景知識
我們都明白閱讀能力還與文化知識積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前面提到過的碎片時間聽讀還有利于形成廣博的閱讀背景知識。以不識字的幼兒園孩子為例,他們對文字的聽讀理解能力跟拼音、識字的關系并不大,但卻跟他們本身所具備的各種生活知識的存貯量密切相關。因為一個人閱讀能力的高低,還來自于背景知識的積累。小學數學教學當前也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典型的問題就是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題,而是根本就讀不懂題。這些孩子雖然已經掌握了算術,也學會了拼音,認識很多字,但還是做不對題,就因為看不懂題,不知道題目的要求究竟是什么,這意味著閱讀能力不匹配。要提升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唯一的途徑是大量的閱讀,大量接觸生活經驗、自然經驗、科學經驗、人文經驗……接觸形成背景知識的各個方面。而這僅依靠視讀是難以完成的海量閱讀,但加上碎片時間的聽讀,則有可能幫助閱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這個巨大的知識量變。
聽讀帶動的“耳朵經濟”如日中天,但我們也要摘下耳機思考一下,技術的雙面性在為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往往也阻隔了人們獨立思考、深度探尋的渴望。如果說讀書是享受營養均衡的主餐,那么“聽書”就是間歇的茶點,主次不可偏廢,二者的搭配則更有助于健康。給自己保留相對完整的閱讀時間,在與作者的對話中品味經典,在獨立思考中訓練思辨,在知識的梳理中穿針引線建立知識體系。 “聽”與“讀”的結合,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高效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