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懷釗
摘 要:閱讀教學并不完全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與彰顯個性的過程。基于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力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圍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進行闡述,旨在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以生為本;閱讀;個性;文本;教學
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實踐證明,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他們才樂意接受。因此,以生為本的閱讀教學才能提高教學效果。閱讀過程中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來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從而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方式。以生為本,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了閱讀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一、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現代閱讀教學理論認為,自主閱讀能實現自我感受與自主發現。在注重學生自主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如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和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進行交流討論的平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實現自主閱讀。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去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通過對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對比,體會到是百草園不是樂園,三味書屋也不是苦屋。接著,通過引導學生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同生活的對比來發現問題。原來百草園的生活無拘無束,三味書屋生活是有限制的。這樣,學生就能從中領會到我們為什么要到學校來學習。在學校學習假如沒有限制是不好的,人由小到大是要學習守規矩的,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學校生活的認同,也就拋棄了厭學行為的發生。這樣的教學既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原則,又充分地關注了少數留守學生。
二、創造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本文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把要學的知識融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有利于提高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創造探究閱讀情境,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進步,教師可以借助虛擬情境的手段和方式,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和圖片,不斷地去陶冶學生的情操,反復地讓他們去認知,能夠通過閱讀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情境。從網上下載一段視頻資料,既有相關的畫面又有示范朗讀。閱讀中先提出朗讀要求,讓學生自己試著朗讀,再交流、點評。接著,讓學生看視頻資料,感受視頻中朗讀的語氣語調。最后,再次觀看這段視頻讓學生在感受的基礎上,試著配合肢體語言進行更加盡興的朗讀。同時,找出能夠表現詞人表達主旨的詞句。這些傳神的字詞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對詞的內容和思想也有了初步把握,為接下來的探究文本打下了基礎。
三、激活體驗,引發學生內心感悟
人是感性動物,在生活中真正獲得認知能力的是內心體驗。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感悟課本文章,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感悟文章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詞匯與寫作的技巧,還帶來情感上的升華,給予學生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能夠更加準確地看待生活中的事情。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教學《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時,通過文中引用的事例來說服學生。作者說作為肉身的人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唯有作為靈魂的人因為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所以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文本中列舉的事例或許學生在生活中也曾經耳聞目睹過。如面對即將劈向自己的劍,阿基米德依然專心想著他正在研究的“圓”;當海關人員詢問出境的王爾德有什么東西要報關時說:“除了我的才華,什么也沒有。”置身鬧哄哄的車廂,一個少女旁若無人,全神貫注讀自己的書;有一群青年畫家節衣縮食到北京看畫展,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這樣的事例激活了學生生活經歷,更激活了他們的內心體驗,因而引起了閱讀的共鳴。
四、閱讀思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需要通過對問題的思辨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閱讀活動帶有很多理性思維的色彩,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與邏輯分析能力。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的思辨性,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通過對課文主題的多角度解讀,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來把握課文的主旨。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性,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中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就對愚公移山這一壯舉有爭論的問題進行思辨。其中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為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為愚蠢的事情。閱讀文本中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愚公愚嗎?求學的我們不需要愚公精神嗎?通過對問題的討論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在交流討論中,既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
綜合上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獨立意識,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語文閱讀教學要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也唯有這樣,才能構建生本化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樹新.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其教學方法[J].赤子,2016(14).
[2]劉麗芳.淺析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J].中學課程輔導,2017(12).
[3]吳彩紅.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J].語文天地,2017(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