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安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的依據其實是《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這些文件及時初中生自身成長特點的綜合考慮,因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就對學生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綜合培養提出了要求,再加上基于班主任管理角度的思考,以情與理的結合簡要談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理念,望各位同仁不吝建議或者意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生;情;理
作為一位道德與法治教師,也同樣是一名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除了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教材所編選的知識之外,還會考慮到怎樣的教學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進而影響班級氣氛,因此筆者對于教學的理念就是融情入理,以“中庸”的思維指引具體的教學環節。
一、始終牢記教育的服務對象是“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其實,“因材施教”的理念早在孔子時期就已經成型,這也確實是教育教學中極為重要的思想之一,但在此筆者想說的卻不是單純的“因材施教”,而是此理念背后所代表的對學生個性的重視。
從本質上來說,學生之于我們并不是能批量化生產的“產品”,或者可以說學生其實是我們服務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具有突出的“人”的個性色彩,教材中對“發現自己”“體味青春”“品味人生”等命題的重視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始終堅持重視學生思想自由的觀念,比如在《青春的心弦》這一部分的教學中,即使身為班主任,對“早戀”“愛情”這樣的內容也不會避之不談或一味強調學生要“聽話”,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其實在引導學生正視青春期的心理成長,所以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筆者更不會去阻止這種學習與成長,反而要采取諸如坦蕩地與學生討論、客觀分析成長階段、鼓勵學生說心里話、分析青春題材影視作品等措施打開學生的內心,重視學生的個性思想,讓教育真正成為是對“人”的教育,使教學過程充滿人情味而不是刻板無趣。
二、要有學生是也是一名“公民”的意識
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一副提于東林書院的對聯放到現在也同樣有其合理性,道德與法治課程,顧名思義,是對學生道德素質以及法律意識的培養,如果只把學生當作“學生”,那也許他們會得到很大的放任與寬容,真的為了學生的發展考慮,必須讓“學生”與“公民”之間畫上等號。
道德與法治雖然約束程度并不相同,但它們都屬于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學生雖然屬于未成年人,但他們一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只要“國家”這個概念存在,那屬于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就存在,因此學生在認識自我的同時也要認識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就承擔了這個責任,筆者也在教學中盡可能地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用提問和現實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了解社會環境、提升法律意識,在自我、社會、世界三個概念的相互區分與相互聯系中完成知識學習與公民意識提升的統一。
三、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應該具有“中庸”思想
《論語·庸也》中有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對于筆者而言,不管是將目光投放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之中,還是投放在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之中,對“道德”與“法治”這兩個概念的把握中,“中庸”之道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材中“在集體中成長”與“走近公共生活”這兩部分的內容其實有相似的特點,其中不但有一種從自我到集體的過渡意識,還在對自我與集體、社會的關系進行解讀之后連接著法律的知識,這樣的安排其實也說明思想道德層面的約束與法律規則層面的約束其實就像是人在生活中受到的約束的兩個層次,雖然這兩個層次之間并無絕對的并列或者包含關系,但要想讓學生的學習或者班級的管理都能達到和諧的狀態,那“我與集體”“我與社會”這些教學內容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操作中恰當安排。就筆者自身而言,一直堅持的教學與管理理念都是以“中庸”的態度達到和諧的狀態,不管是“道德與法治”還是“自我與規則”,讓學生明晰這兩者之間并非對立反而是相輔相成的道理尤為重要,這也同樣要求教師在教學之中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利用案例、提問、交談等方式引導學生對這提升與約束的兩個不同層面進行過渡,在思想與實踐領域都能有綜合發展的意識。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其實本身就是關注人與社會發展的教學內容,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對情與理進行綜合思考,這不但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滿,提升教學效率,同樣也能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參考文獻:
[1]柴瑞林.案例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74).
[2]陳芳平.利用道德與法治教學促進初中生健康成長[J].高考,2018(1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