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寧寧
閱讀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現實的窘境是:初中生面臨的學業壓力較大,他們課外閱讀書籍的時間越來越少。大部分學生抱著“讀完了就好了”的心態去讀書,對閱讀完的書沒有系統整理,更沒有深入思考的意識。因此,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將閱讀結果轉化成系統的閱讀感知顯得特別重要。
下面,以《傅雷家書》為例,引導學生將名著的“碎片化”閱讀結果進行系統的組合,從而構建整本書的閱讀意識,提升閱讀思考。
一、按照時間順序,描繪人生曲線
《傅雷家書》是一部苦心孤詣的教子書,是我國著名教育家、藝術家、翻譯家傅雷先生寫給孩子的家信,并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編纂而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繪畫人生曲線來理清傅雷一生的起起落落,尤其關注1958年、1959年、1964年、1966年書信少的原因,就能夠畫出傅雷的人生起伏圖。如圖:橫軸表示年份,縱軸代表傅雷的人生起伏的幅度。
通過時間軸的梳理,既可以理清傅雷一生的曲折,又可熟知傅聰在海外留學的經歷。由圖及人,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這部作品的內容,又可以加深印象。
二、分析情感變化,感受父子深情
傅雷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苛,他的好友施蟄存說:“他的家教如此之嚴,望子成龍的心情如此之熱烈。他要把他的兒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通過好友之口,我們就能夠想到,傅雷對孩子有很高的教育目標。從如此高的教育要求中,可見傅聰從小面對的父親一定是非常嚴厲的,嚴父才能教出如此優秀的孩子,這點在文靜賢淑的朱梅馥書信中也曾提到,那么,父子間的親疏關系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從1954年傅聰出國留學后,傅雷給兒子寫了很多關心孩子的信。他對兒子的溫情,包含在生活禮儀、處世方式、文學指點、專業指導等諸多方面,但每一封信的文字里面流淌著傅雷對兒子深深的愛。
1957年5月后,父親的信逐漸減少,主要由母親代筆。但傅雷擔心傅聰會有沖動的言行,于是他在次年3月給傅聰寫了封信,幫助傅聰走出心靈的困境。在傅雷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傅聰不愿意站在父親的對立面,在面對大事的時候,父子默契的統一戰線,這就是“血濃于水”力量的印證。
三、領略高尚人格,共話家國情懷
傅雷教育兒子,要有一顆“赤子之心”,即赤誠的愛子之心、深厚的文學修養、熱烈的藝術修養、純粹的慈悲之心和高尚的愛國之情。
傅雷至始至終都是熱愛國家、心存愛國之情的人。傅聰在1964年改了國籍為英國,傅雷知道后大怒,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給兒子寫信。后來因為傅凌霄的出世打破了這一“僵局”,傅雷看在孫兒面上才愿意提筆給他寫信。同年10月31日他在書信中說:“我們從八月到今的心境簡直無法形容……民族自尊心受了傷害,非短時期內所能平復。”
足見,傅雷對于傅聰改國籍這一行為感到非常憤怒,他認為這是傷及民族自尊心的問題。信中對兒子的失望、憤怒、理解等心情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感慨。而今隨手更改國籍的人比比皆是,相較之下,傅雷的赤子之心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
傅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與夫人想到的不是仇恨,不是這個世道的不公,而是在自縊前,在椅子下面墊一條棉被,免得影響到別人的那種謙謙君子情懷。他的好友樓適夷說:“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后還是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指導,層層深入,剖析傅雷杰出的藝術成就、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家國情懷。
相對來說,前兩個部分較為簡單,學生閱讀整本書后很容易領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時間軸、繪畫、思維導圖、表格等多種形式整合已經讀過的內容。第三部分需要老師抓住特殊事件進行文本分析,從而感受到傅雷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偉大之處,讓整本書的閱讀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思想能夠在引導過程中得以提升。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本書閱讀后的系統整理和思維提升應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施蟄存.施蟄存文集·北山散文集[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傅雷.傅雷家書[M].譯林出版社,201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