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根 馮小雨 葛紅娟
【摘要】? ? 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應創新《營養學》教育模式,轉變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考核方式,以提升教育成效。本課題從多個角度對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營養學》教學改革課程建設進行研究,以期提高教學改革的效率及質量。
【關鍵詞】? ?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 營養學? ? 教學改革? ? 課程建設
《營養學》是一門研究機體代謝與食物營養間關聯的學科,學習營養學知識,了解不同群體對于營養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在就業后為患者提供營養宣教或營養指導,或者從事營養配餐等工作。2012年,國家教育部下明確提出指示:“有條件的高校要把創業教育教學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要著力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著力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業與職業生涯發展的關系,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1]”。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學校應該基于《營養學》課程特點,綜合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需求,展開教學改革,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營養學》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在《營養學》課程教學改革中,首要的措施就是展開創新教學方法,摒棄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創業精神。基于上述要求,在《營養學》教學中可采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方法。這是一種教師以啟發誘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營養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通過學習、探討,去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討論式教學方法。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有利于學生自主思維、探究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發現式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去發現、探索并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策略,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營養學》教學內容
1、創新理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對于教師而言,展開《營養學》課程改革,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同時突出重點,采用問題引導法,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使其由易到難掌握課程知識。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構建營養學專題講座,邀請營養學專家、食品企業營養學技術人員,講解營養學學科研究發現與前沿知識,講述我國食品行業發展模式。2、建設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強化創新創業技能。實踐是檢驗認知的唯一真理,為了強化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學校應該大力建設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在理論教學后,展開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營養學實踐教學平臺,分為基礎平臺、膳食調查平臺、營養咨詢平臺三部分,覆蓋面向普通人群、特殊人群以及慢性疾病患者的配餐設計,在校大學生、老年人、孕婦的膳食調查平臺,以及各類人群的營養宣教等范圍,借助于平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相關實踐性知識,并嘗試著借助互聯網平臺展開創業,比如說,在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平臺,為健身愛好者提供營養配餐。
三、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營養學》教學考核方式
為了保障教學成果,應該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考核方式,以考核結果,作為持續性教學改革的依據。與《營養學》課程教學特點,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考核機制,應該滿足以下幾個要求:①考核目標的多層化。除了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外,還應該增加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學習過程、學習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核;②考核內容和標準的多維化。考察學生對于營養學專業知識及創新創業知識的掌握度,及其相關的實踐應用能力,比如說能否針對人群展開配餐設計,能否自主展開膳食調查、營養宣教等,同時,還應該考核學生是否存在創新創業的欲望、意識、精神以及動機,以評估其創業的可能性;③考核主體的多元化。除教師之外,增加學生自己、同學等考核主體,確保考核結果的公平性、客觀性和全面性。
結語: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高校教學在人才培養定位上也發生了變化,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成為高校教育的新任務。2015 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文件提出了“到 2020 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要求,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指導意見[2]。在《營養學》教學過程中,基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展開教學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專業教育中,對于提升課程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積極意義。
參? 考? 文? 獻
[1]蔡夏夏,余煥玲,肖榮,苑林宏,李鵬高,麻微微,席元第,周催,呂晨艷,楊春.精準營養學時代營養學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0):91-92.
[2]趙文紅,衛敏.食品安全新形勢背景下“食品營養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策略[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