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章恒 盧亦潔
摘要:手工藝文化空間是集中體現和展示手工藝文化的場所,也包含了手工藝存在的文化環境、自然生態與歷史背景。文章通過手工藝文化空間的本質與特性展開分析,以展示設計的角度,研究在空間環境與展示方式上手工藝文化空間所承載的手工藝文化內涵,探索在手工藝文化空間在展示活動中的展示方式與活化策略。對現階段手工藝產品、技藝和文化空間寄托于博物館空間,并照搬博物館空間形式等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手工藝 文化空間 展示 活化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3-0042-03
引言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與眾多學者研究的帶領下,我國傳統手工藝不斷復蘇,手工藝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但手工藝熱度的提高不等同于民眾接受度提高。對于手工藝普及與保護這一方面而言,推廣手工藝的同時,如何去宣傳教育大眾重視傳統和民俗文化內涵,如何去欣賞、理解民間手工藝作品和民俗表演,在社會發展與經濟體制的轉變下,如何吸引人們購買使用這些民間手工藝品,讓這一類文化產品能夠實際發揮出其產能?大眾對手工藝文化的了解僅通過手工藝人和手工制品,需要聯系到整個工藝生態之下的外部空間環境密,也就是工藝背后衍生出的文化空間。展示設計在當下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手段,在對手工藝文化進行宣傳保護的同時引導大眾參與、體驗手工藝文化空間,創造與手工藝文化內涵相適應的文化展示空間可以成為手工藝生存的土壤,手工藝文化空間同樣是傳播手工藝知識與藝術的有效途徑,這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一、手工藝之外的文化空間
目前學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的手工藝研究多將著眼點放在手工藝的藝術性和文化屬性上,研究其單一類型、單一器物,專注于技藝本身,而對于由手工藝者的參與下,手工藝制品生成所存在區域背景及衍生出的手工藝文化空間的研究還有待完善。
根據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第三條中對于文化空間做出的解釋,“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可以理解為手工藝文化空間便是集中現在手工藝文化的場所,手工藝文化空間依托于手工藝人、器具、技藝及思想內涵,在手工藝制品的制作過程中,由于器與人、人與環境發生了關聯而產生了文化空間,同時這一系列的活動需要在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時間下進行。在人的參與下,人的行為活動在手工藝文化空間中產生則有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條件,這也可以說明文化空間兼具“空間性”與“時間性”兩個特性。文化空間與各類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共同組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研究手工藝非物質文化不可將兩者分離。
手工藝與手工藝的文化空間二者是互為依存、相互適應的關系。民俗活動中可以產生文化空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劇為例,戲曲中角色的表演是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服裝、戲臺為手工藝產品,在戲曲表演的文化活動中演出環境形成了文化空間;個體的手工勞作中也會形成文化空間,以竹編這一種手工技藝為例,手工藝人在作坊制作、陳列并售賣其竹編制品,其手工藝品售賣的環境也是一種文化空間。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形成是由于在人的文化生產活動中使用了手工技藝和手工制品,同時產生出的手工藝品也需要有這樣的環境去承載、去展示。依據手工藝與文化空間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展示活動中,手工藝文化空間應與手工制品、手工藝人等物質文化同屬于重要的展示內容,應全面的將信息傳達給觀者。在展示過程中,手工藝的文化空間不僅是展現手工藝品、手工技藝的場所,也是作為展示內容的延伸,與其他“展品”一樣共同承擔展示任務。
從展示環境的角度,可以將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展示類型分為兩類。一種是原生文化空間的展示,此類多見于對傳統手工藝的原生態環境保護及宣傳而建立起的手工作坊或民俗館,能夠現場性地展示傳統工藝流程。從手工制品的就地取材,到各類工序環節都對外展示,在對手工藝宣傳普及的同時與經濟、文化發展聯動。曾瀕臨消失的納西族東巴造紙工藝,在當地政府和研究機構扶持下在麗江縣設立了東巴造紙作坊,經過備料、蒸煮、漂洗、搗漿、抄紙、曬紙等傳統工藝完成東巴紙的生產,而今東巴造紙已然成為麗江的文化名片,將東巴紙與文化創意結合的制品并對制作工藝過程進行表演、售賣的場景趨于多見(如圖7)。另一種對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展示類型是次生文化空間展示,包含博物館、展覽館以及有民間或機構自發組織形成的工作坊,視通過展品陳列等的方式讓觀眾去感受、體驗手工制品的原生環境,或通過場景復原再現手工藝制品的使用環境進而形成新的文化空間。因此,原生文化空間可以是對手工藝制品形成的進行全過程的展示,在次生文化空間中所展示出的手工藝技藝則是更加片段化、場景化的。
二、手工藝文化空間中的展示要素及展陳方式
(一)手工藝文化空間中的展示要素
諸葛愷教授的《關于手工藝非物質文化空間的思考》將手工藝文化空間定義為一種滯后的文化,手工藝的文化空間是基于物質實體即手工藝制品,并由人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文化空間,手工藝文化空間是一種意識形態。由于手工藝文化空間的“非物質性”其展示要素會與一般展覽不同,傳遞展示內容的信息要素、作為展覽場所的空間要素與引導觀眾的行為要素也會彼此有交融。手工藝的文化空間既屬于展示中的信息要素,傳達出手工藝的生存環境及手工制品的使用環境,也屬于展示中的空間要素,手工藝文化空間的產生對于手工制品是滯后的,但是在展示活動中觀眾對于空間氛圍的感受會先于陳列的器物。手工藝文化空間承載著整個展示活動的發生,也是對手工藝制品和技藝展示時重要的背景環境。由于傳統手工藝是依存匠人的經驗和身體的記憶,因此涉及到非物質化的技藝類型展示時需要以人的行為為取向,也就是說在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展示中不僅僅是需要注重觀眾的感官體驗,還須有觀眾與展示內容的互動、觀眾與手工藝人的交流,因此其行為要素不僅包含了觀眾的行為體驗,還包含了手工藝人的引導或表演等行為。
(二)手工藝文化空間展陳方式
手工藝文化空間中的展陳方式有實物陳列、場景營建、情境表演、數字化展示及互動體驗等,由于展示環境的變化、展示目的的不同所采用的展示方式也會有所區別。在原生文化空間中,手工藝的展示是其真實狀態的反映,因此減輕了在展示過程中需要再考慮再建場景還原氣氛的問題,而強調現場參與工藝流程的過程。在手工藝文化遺產地,可通過公開手工藝人制作過程來吸引觀眾。湖北黃陂素有泥塑之鄉之稱,黃破泥塑民間藝術館便是建立在黃破泥塑的發源地,館內除了對泥塑制品的陳列外,設有由當地手工藝人進行的泥塑工藝演示和泥塑培訓體驗,在工業市場中保留了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生存空間,也成為傳統手工藝的科普基地。該館主要依靠沐與人之間的互動形式以彌補空間設計體驗的欠缺。
手工藝的次生文化空間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擴大了大眾了解手工藝文化的范圍與途徑。處于城市之中的博物館其基本職能就是征集、收藏與陳列,傳統博物館對手工藝文化的展示通過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意義及審美價值手工藝制品進行展覽、研究等活動。由民藝學者潘魯生在1998年創建的中國民藝博物館,展覽的主題性十分明確,內容涉及各類民間生產、生活器具和手工藝品,根據其用途進行分類展示。其主要陳列方式與博物館對待文物的常規陳列方式相似,將工藝制品放入通柜和獨立展柜中。以及通過對生活場景的還原,保留民間生產生活的記憶。也有觀點認為手工藝這類民俗文化進入博物館,手工藝遠離了其使用環境被靜態陳列展示,意味著其已經宣告死亡,但也正因如此,對于博物館在展示手工藝時需要創造出新的方式,讓進入現代生活的手工藝文化得以延續和再生。
現在已有一些博物館、展覽館和美術館等機構對手工藝的文化空間的展示做出了新的嘗試,對場景的營建不再只專注于還原器物原生狀態的環境,而是盡傳統手工藝文化中提取其原有的創作意圖和藝術形態創造出新的文化空間,也有直接利用手工藝制品作為營造展覽氛圍的裝飾素材(如圖2)。聘請手工藝人以現場制作的方式向觀眾展示民俗文化,手工藝人與觀眾的互動將被動參觀變為主動參與。同時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例如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在使用真人演繹的同時配合影像播放(如圖3),可以使觀眾對流程的展示理解更加清晰。還有展覽將實景與互動投影結合用虛實交錯的場景可表達手工藝時空意境的轉換,或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讓手工藝的表達更為生動,觀眾參與的層次更為多元。
三、手工藝文化空間的活化理念
手工藝文化是一種活態文化,在展示過程中把握其活態性的特征,手工藝文化空間適應手工藝制品的使用目的、使用途徑、使用環境的轉變,通過對手工藝設計再創造,深化各類社會資源的參與,使手工藝文化空間加強觀眾自主參與體驗的意愿,提升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展示效益,讓傳統手工藝文化能在現在生活中得以持續發展。從展示設計的角度,手工藝文化空間的活化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其一,以文化創意為手工藝文化空間增值。此是從手工藝文化空間所依賴的手工藝制品即物質性出發,以文化創意或品牌介么泊勺方式活化。近幾年致力于從科學與藝術角度對傳統文化、手工藝進行保護與再創的稀捍行動項目。項目通過與全球范圍內的設計師及品牌合作創作出了一系列基于傳統手工藝而生的藝術作品,其中較為著名的羌繡與傣紙項目以進行了多次展出并為手工藝原生地帶來了經濟收入。以其傣紙項目中的作品云屋為例,該作品在展覽中作為互動藝術裝置出現,作品利用傣紙的物理特性和激光雕刻技術創作出了一個由光影斑駁、如夢似幻的“云朵”構成的空間,觀眾的互動行為是改變“云朵”光影變幻的條件,其目的是讓觀眾從中體會自然與技藝的樂趣(如圖4、5)。該展覽中形成的文化空間已顯然不同于其原生環境,但傣紙工藝在新的文化空間得到再生,也更新了觀眾對傣紙的認識,該種嘗試對于其他手工技藝亦有借鑒價值。
其二,構建手工藝文化與社會活動的聯系。此是從人的社會參與的角度活化手工藝文化空間,讓手工藝文化的展示從固化的場所向其他社會空間延伸。在全國范圍內的博物館以及美術館內已有開設關于手工藝的工作坊或針對學生的暑期體驗課程,可參考此授課模式利用博物館與相關研究機構的號召力,在研究與推廣的基礎上讓手工藝文化與社會活動建立聯系。手工技藝本屬于民俗文化,與其束之高閣,更應該讓它走進大眾。例如,武漢紡織大學的公益性質的民間挑花藝術培訓項目,依托高校的學科優勢以區校合作的形式使社區居民感受民間挑花工藝,培養居民的藝術素養,對外也是一種傳播展示。在手工藝人與社區居民口傳心授的過程里,無形之中也是為手工藝在城市生活中的振興孕育環境。
其三,創建手工藝人展演活動場所。對于手工藝文化空間的活化最終還是需要依靠手工藝人所發揮的作用。手工技藝最直觀表現即是手工藝人運用其記憶與經驗去實施工藝的這一過程,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展示可以借助相應主題的博物館或展覽館的基礎條件,但不局限在外觀設計的層面,而是在空間的功能分配上為手工藝人創造出展演環境,既是一種更為吸引人的活態展示,同時對于手工藝人自身進行了藝術作品的生產也可轉化為經濟收入。武漢硚口非物質物化遺產博物館即硚口非遺展示中心,除了對于武漢地區的非遺手工藝品進行陳列外,還另設有互動體驗區等功能場所,進駐了武漢手工藝“大師工作室”。例如蘇恒泰油紙傘的傳承人便在工作室中進行長期固定的油紙傘制作,秉承傳統技藝的同時融合其他地區油紙傘的優點,觀眾可在現場觀看工藝過程展示與購買手工藝作品,雖然蘇恒泰的老門店已不復存在,但在新誕生文化空間中又向大眾展示出手工藝人對于傳統油紙傘工藝傳承與再創新的一面。當手工藝人擁有了合宜的宣傳活動、生產場所與平臺,手工藝文化才能活下去,手工藝文化空間才能得以活化。
結語
手工藝的文化空間與手工技藝共同組成了手工藝非物質文化,在對其展示的過程中需要給予二者同樣的關注,將對文化空間的理解融入展示的內容與空間中,突破以往以器物為主并照搬博物館空間形式的手工藝文化展示。隨著時代更新、生活方式的改變,手工藝文化空間需要根據手工藝的歷史背景以及當下的文化環境去找到適合的展示方式,不論是對于手工藝文化原生環境的傳承與保護還是次生文化空間中的設計更新,其最終目的都是在展示過程中準確、完整地表達出手工藝文化空間的價值,為大眾所了解。
參考文獻
[1]胡懿勛.傳統手工藝的活化策略藝術價值與之化的效益[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9(05):46-49.
[2]諸葛愷.關于手工藝非物質文化空間的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6):119-123.
[3]張福昌.中國傳統工藝趨倫的現狀與設計振興戰略思考[J].設計,2013(10):136-143.
[4]張倩.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生存模式分析——以麗江東巴紙坊為例[J].設計,2018(07):22-23.
[5]孟琳.試論傳統手工藝的非物質史化空間[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05):76-78.
[6]曾輝.現代手工藝的創意設計觀[J].設計,2015(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