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華
摘要:審美教育是職業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職業學校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學生在校時個人綜合素質發展及畢業后的社會實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開展途徑也是多樣的。
關鍵詞:職業學校;審美教育;途徑
審美教育,它是人類完善自身、造就完善人格、實現“優美靈魂”的重大工程,也是學校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道德,增強愛國主義情操,促進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職業學校培養專業人才的整個過程中,審美教育既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審美教育對職業學校學生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由于青年學生成長期的特殊心理,他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有必要加強對他們的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對青年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一是可以培養和激發他們高尚、健康的情感,拋棄低級、庸俗的情感,使他們的心靈更加純潔,然后消除焦慮、恐懼和抑郁等負面因素,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
1.2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畢業學生能夠盡快融入社會
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一個具備較強綜合素質的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會很快找到自己發展的切入點,然后腳踏實地的創造真正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更快地實現自身發展,打破制約個人職業發展的瓶頸。
二、如何在職業教育中開展審美教育
2.1利用校園文化營造優美的氛圍
校園文化與學校教育和教學活動息息相關,也與社會大眾文化有很大關系。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校園文化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復雜。大眾文化的傳播,商業文化的長期發展,愛情文化的廣泛普及,手機和網絡文化堂皇入室等,在使校園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庸俗化的負面影響。
學校應利用校園資源,通過創意設計營造美好的校園環境,讓學生獲得美好的體驗;利用學校校標、名言警句、宣傳展板,激發學生不斷拼搏、努力學習;用充滿智慧和力量之美的塑像等,啟發學生于高雅的精神世界中發現美、創造美,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同時要創建和諧校園,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的氛圍,弱化功利性,淡化娛樂性,抵制低俗文化,構筑意味雋永的精神家園。
2.2 加強教材中審美內容的挖掘
在職業教學時,教師必須注重課程材料的選擇和挖掘。首先,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和發展需要,并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例如我們學校就針對中職新生的特點和需要自編了校本教材《中職新生入學教育》,著重對新生進行行為習慣、禮貌禮儀、職業素養、審美情趣的培養)。第二,當老師在講解教材時,務必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挖掘。事實上,美無處不在,只是缺乏人們的發現。特別是音樂作為一種高度整合的藝術,可以運用不同的藝術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興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情感和性格,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2.3實施審美教育,實現美的創造
發現美和審視美是一種精神體驗。向美的創造過渡需要一定的實踐和經驗,學??梢越M織尋找美、描述美、體驗美、創造美的活動。例如,利用周末購物的機會,讓學生觀察商店的商品、裝飾、服務和設計,然后舉行諸如“美在某某產品之視覺美”“美在墻體廣告之營銷美”之類的主題征文或者討論活動,讓學生增強創造美的欲望;還可以讓學生布置教室、寢室,舉行繪畫、手工制作比賽等制造美的活動,增強學生創造美的意識。針對汽車營銷、UI設計專業的學生,還可以多講一些創意產業的典型案例,例如《牡丹汽車為中國女足喝彩》,廠商審時度勢制造轟動效應而為牡丹汽車打開了市場之門;《復旦管理學院的品牌形象傳播》,以“視有界,思無界”表現了復旦的博大人文、胸懷世界的學術追求。這些案例非常值得品味和學習。
2.4組織社團活動,提高審美能力
通過組織活動,學??梢蕴岣邔W生在文學,繪畫、技藝、歌舞、影視、攝影、著裝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尋找、發現并發現他們周圍美的行為,獲得美的體驗,把對美的感性認識轉化為對道德的理性認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參加文學、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社團組織和興趣活動小組,通過這些有益的活動,使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完善人格,全面提高整體素質;還可以結合熱點時事,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學習長征精神、為烈士掃墓、聽先進人物的演講等,通過這些使學生們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審美觀。
結束語:
在對職業學生進行美育時,應該按照美的法規進行,充分發揮藝術美的啟迪、自然美的啟蒙、社會美的影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一些不正確的美學觀點,即“以怪為美”、“唯洋為美”,所以對學生的教育要處處滲透美的因素,讓美的動人魅力逐漸改變他們的看法,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到丑惡的東西是不能容忍的,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參考文獻:
[1]管貴年.做好學校藝術工作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7(03):78-79.
[2]周星.2016年中國藝術教育熱點問題概述[J].藝術評論,2017(03):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