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赪
摘要:隨著當前教學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英語教學作為初中教學階段的主要課程,教師要認識到在新時期背景下,成績已經不能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傳統的教學方式也無法有效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那么,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就必須要加強對于學口語能力的重視度,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將情境教學有效應用于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因此,本文就對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情境創設
在傳統的初中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于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大多數的教師都過于注重學生語法知識的累積,導致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相對較低。那么,通過在初中英語口語教學中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有效活躍課程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一、應用實物教具,創建良好的交際環境
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不斷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就要注重積極應用實物教具,利用其直觀性、真實性等優勢,為學生創建良好的交際環境。教師在英語情境教學設計中,如果能夠恰當的利用實物教具,就可以通過教師的有效演示,實現正教學過程的直觀化、具體化,因為實物是和學生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生就能夠更好的掌握新知識[1]。比如在 taller/shorter than這樣的句型教學中,就可以向學生展示世界第一高人鮑喜順的圖片,并問學生Who is he?Yes,he is the tallest man of the world.Who knows his height?再結合班上同學的身高進行提問和引導。通過這種邊演示邊呈現目標語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加強學生的記憶度,實現形象思維和直觀思維的有效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當前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其有效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視聽等有效結合的特點,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為學生創建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同時,多媒體技術本身就有著集音樂、視頻、圖片等為一體的特征,其能夠為教學情境的創建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學生也能夠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背景下,有效轉變自身的角色,更好的發揮自身的主動性[2]。那么,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以緊密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對應的教學內容,比如學生所喜歡的漫畫、音樂和明星等都可以融合到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引導學生敢說。
三、運用體態語言,趣化語言情境
體態語本身就是一種非語言交流的形式,其就是指人們在實際交流中,用來傳情達意的面部表情與身體動作等,一個教師在課程中有著良好的教態和體態,能夠對學生的形象思維產生正確的引導,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一個有經營的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善于借助體態語等非語言行為來進行教學,這也是符合語言學科教學的規律和特性的。因此,教師要注重緊密結合英語教學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和五官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課程學習的重點[3]。比如在區分“I don't care和I don't mind”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時,教師就可以結合體態語言,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兩者的差異,保證在今后口語交際中能夠進行科學的應用。
四、設計任務話題,創設互動交流情境
在初中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緊密結合教材中的知識,來設計針對性的問題,以此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交際和語言運用能力[4]。比如在Bicycles are popular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先對文章進行閱讀,在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之后,再引導學生結合Bicycles進行討論。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全程將You think the bicycle brings us the convenience,how it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作為討論重點,通過進行小組活動交流,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更好地實現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英語教學的目標和方式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只有積極創新課程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通過積極應用教學情境,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忠艷.試析初中英語聽說訓練中的情境巧妙創設[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01+110.
[2]徐嘉琦.淺談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互動模式[J].現代交際,2018(01):201+200.
[3]張俊娟.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7,17(24):93-95.
[4]古佳佳.大膽開口說英語 講究策略促提高——基于梅江區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280-28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