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鄭云龍
【摘要】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給“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帶來了空前壓力,改革教學方法勢在必行。實施專題教學是提升“基礎”課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好專題的設計、問題的創設、教材內容、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幾個方面的問題,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談到培養人的問題時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這為我們高職院校培養新一代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指明了方向。近幾年,進一步強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功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獲得感和實效性,使之成為學生真正喜愛的優秀課程。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個涉及教師、教材、課堂、學生、學校設施等多種要素疊加在一起的系統性工程。為了更好發揮思政課課堂教學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我們一直在不斷探討、研究、改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有效教學方式,使思政課更加具有針對性、實效性、長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真正做到不斷啟迪學生思考人生、認識社會、善待他人、規范自身行為,更好地增強高職生的品德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在積極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過程中,我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專題教學是以高職學生終身受益和做人成才為宗旨,適合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一、專題教學的優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對高職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與解釋,指導高職生成長成才。近幾年,高職院校出于擴大自身規模的需要,生源出現了多元性特點,通過單獨考試招生形式入學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二,統招學生只有三分之一,而且現在統招錄取分數也很低。高職學生的文化知識素質較低,人文素質相對薄弱,在思想覺悟、認知能力、文明禮儀等方面有一些欠缺。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氛圍,行為懶散,這一現狀必然影響著學生對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重要性的理解和認識。專題教學,就是按照教學目標與要求,將課程打破原有的固定章節順序,按照思想內容和邏輯關系整合教學資源,把教材分解成若干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專題進行教學的形式。專題教學具有以問題為核心、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針對性強等特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采用專題教學是以大學生關心的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問題的設定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因此,采用專題教學法就可以更好地“接地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教師能夠緊密聯系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和行為的實際狀況設置專題,堅持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避免空洞的說教,符合學生思想認識規律,能夠有效地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這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高職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錯誤認識。運用專題教學是對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與執行。
二、實施專題教學需要解決好的幾個方面問題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專題教學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學中教與學相脫節的矛盾,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有效方式。在專題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專題的設計是實施專題教學的首要任務
專題的合理設計是專題教學的第一步,是在教材基礎上的再創造。專題教學法既依托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材體系的有機契合。在專題的設計上既要關注教材的內容又要重視學生的思想需求,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教材是設置專題教學內容的立足點,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重要載體。專題設計必須以教材為藍本,嚴格把握教材的導向和主旨。教師還要從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 “讀懂學生”。要立足于學生成長需求與教學需求、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現時應急需求和未來根本需求,開展全校范圍內的“望聞問切”。通過網絡征集、課上課下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對這些分散的問題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并以此為基礎,在深入剖析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們的問題,經過分析提煉,形成既有針對性又能貼近現實生活、貼近大學生情感訴求、貼近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而且也是高職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學專題。做到專題內容既滿足學生的關注點,又不脫離教材本身,真正實現由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
(二)問題的創設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
專題教學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式。沒有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的思政課課堂是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親和力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問題創設,首先要以教材為依據,要圍繞對學生進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的教育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和行為表現等因素。其次,還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圍繞已經確立的每一個專題,有針對性地在教學難點處、學生思維的盲點處、社會熱點方面恰如其分地設置問題。最后,創設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探究性,這樣可以吸引學生,引發情感共鳴,激發更多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參與。既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又能使教師親近學生,構建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極大地增強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師的專業素質與組織教學的能力是實施專題教學的關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專題教學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授課教師的政治覺悟、理論素養、組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發揮教師在整個專題教學活動中作為策劃者、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的作用,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堅守道德情操。其次,教師要認真、全面、系統地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內容的梳理整合。在把握教材體系框架,抓住教材的基本精神和重點問題的基礎上,聯系現實社會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提煉出重點與難點,確立出幾個相互連接又相互獨立的專題。再次,授課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方面應體現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活躍的、和諧的、開放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要不斷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學生的思想實際、學生關心的問題。通過設計和選擇,把現實問題呈現給學生,掌控、引導和啟發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教師對于偏離正確軌道的看法和觀點要適時給予正確的啟發、引導、教育和說服,從而實現教師對課堂教學方向的主導。
(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實現專題教學過程最優化的重要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因此,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專題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增強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競爭與協作意識,教師通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例如:專題影像觀摩法,教師可以選用一段視頻資料導入教學,自然地讓學生走入思考問題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學生關注教學主題;通過案例導入專題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圍繞案例進行本專題內容的研討,或者通過案例分析闡明專題的理論觀點;探究式教學法,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布置題目,讓學生查找資料、案例等,在課堂中學生進行討論,引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探討中解疑釋惑;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靜相宜的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向學生傳遞最新的資訊、數據、圖片、音頻、視頻等,激發學生的關注點與興奮點。還有辯論式、問答式等一些教學方法,都能夠有效地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專題教學的內容能夠“入耳”“入腦”“人心”,從而實現專題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最重要的任務和使命是對大學生健康思想觀念的引導、正確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強化其育人的功能,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建立在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專題教學就是一種新型的現代教學方式,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把“育人為本”貫穿始終,落實到每一個專題之中。專題教學還需要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探索,進一步拓寬思路,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梁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 (3).
[2]張大成,張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式案例教學模式的建立與規范[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