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飛
【摘要】案例教學法是法律學習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的過程,是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和實踐的過程。文章將通過其中一次課的教學應用,充分發揮案例教學法在該課程中的優勢,并分析案例教學法在課堂中的運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購銷合同;職業教學
“購銷合同”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案例教學法是該課程學習的主要方法。本課程知識體系則是以“合同法”總則的體系框架,集理論與應用為一體,既涉及行業領域的相關法律知識,也有實務操作知識的一門課程。因此,在課堂上運用大量與生活貼近且與買賣關系為主的案例教學,課后布置學生閱讀大量典型的案例分析。
一、教學過程
(一)案例征選
在案例征選的過程中,根據以下幾個依據進行選擇:新穎性、典型性、可討論性。如合同的效力章節中將引用“陰陽合同”為核心的案例分析。通過引用“范某偷稅事件”,結合陰陽合同,闡明合同有效的三大條件。選擇這個案例,主要是因為:一是范某作為公眾人物,影響較大。現在的學生對明星娛樂八卦的興趣較深厚,特別是經管類的學生中,女生的比例較大,女生會從感性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缺少理性的思考,同時,她們對娛樂圈的興趣度比男生要高。二是案例的典型性。陰陽合同是典型的無效合同。三是極具討論性。陰陽合同除了明星隊伍當中,其他的買賣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等涉及較大利益的時候,很多人也會選擇這樣的方式。選擇金錢,還是選擇平等、責任,是一個人的人性體現。
(二)案例展示
典型的事件:崔永元在微博上貼出明星高達1000萬的片酬,并指出影視圈大小合同的問題。1000萬只是一部分,另一份隱藏的大合同價值5000萬。該演員四天實際一共拿走6000萬元。該事件發酵,引發明星偷稅漏稅事件。案例展示部分由學生在課前自發搜集并完整。
(三)分配任務
1.閱讀案例。文字閱讀,找學生認為的重要的關鍵信息,即問題的關鍵。
2.查閱案例的相關資料,補充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理清思路,可補充事情起因,也可補充后續會有的后果。
3.小組討論,每位小組成員發表自己的一個意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下,自己判斷結果。
4.組長集中小組成員意見,并反饋到UMU平臺。
(四)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的內容圍繞合同有效的三個條件出發。
討論1:合同簽訂的當事人,是否具備了締約的能力?如范某本人是否有締約的能力,從自然人角度和法人角度分別分析。
討論2: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當時簽訂合同的主體雙方的意思表示是否一致?該部分以回顧知識點為主,不真實的幾種情形。
討論3:是否遵守法律法規、社會公共利益?合同訂立的內容、形式是否合法?
(五)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每個成員自己可以發表的言論。在這里每個同學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對錯與否,保證言論的自由。另一部分是小組意見。每個小組發表對案例的看法,從法理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實踐運用法律手段。
(六)教師點評
首先,從整堂課中學生的參與度來看還算比較高,可以看到97.67%的同學參與了小組的評定。其次,在自我評價中,還是存有不客觀,對自我的滿意度過高,對他組的評價分數偏低。再次,小組成員的討論分工存在一定問題。在對待糾紛問題時,沒有集思廣益,僅是把問題分派給哪幾位同學完成,而不是大家討論共同的問題,探討問題。最后,從分析結果來看,大部分同學掌握了合同生效的三要件,但表達方式欠妥當,條理不夠清晰,想到哪里說哪里。
二、農產品購銷合同課程實施案例教學法的效果
案例教學法是該課程的主要教學方法。通過案例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市場經營過程中的現象,并能比較直白的表達讓學生明白。
學生通過UMU平臺,首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解決了作業的回收率。課堂參與互動率平均在95%以上。其次,答疑解惑針對性強。在教學的時候,老師有的時候不知道學生到底吸收了多少,老師接下去要開展怎么樣的教學,是否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評價難以量化實現。通過現在的信息化手段,老師能夠直觀地看到量化結果,比如在選擇題中,正確是50%,還是90%,錯在哪里一目了然,案例分析的時候,不僅能看到學生的得分,也能看到學生的回答。提高學生對知識點鞏固、預習的參與度。再次,評價方式客觀、直觀的量化展現。最后,課堂上可有效地使用手機,達到手機入課堂的效果,讓學生可以合理使用,而不是整天捧著手機玩游戲、看小說。
三、UMU討論案例時遇到的問題
(一)案例選擇遇到的困難
當時設計時,希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結合實際自行去搜集或者編撰案例,但是效果不明顯。主要問題在于:
1.網絡搜集案例較多,重復率高。主動思考的學生比較少,大部分同學為完成任務而直接百度搜索,因而造成雷同的情況較明顯。
2.與課堂教學相近的,可選用的案例較少。因課程的專業性較強,涉及農產品方面的案例非常少。
3.將自己遇到的問題編輯成課堂案例的少,文本質量較差。商代專業的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能力較弱。
(二)學生互動時表現的消極面
在學生互動的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問題:第一,有部分是網絡搜索的案例,會有案例分析說明,學生直接復制粘貼的情況較多。第二,主動闡述觀點的同學較少,需要推動力。第三,案例創新性還不夠。第四,UMU本身的技術不過關,微課短視頻呈現效果較差。
四、實施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挑選合適的案例是基礎
本課程是農產品方向的法律合同問題,在現有的百度資料收集中,案例明顯的呈現出過長、過舊的情況。學生既不喜歡閱讀較長的PPT,也不愿意看陳舊的資料。因此,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會將農產品買賣合同的問題進行引申,像合同效力的內容,可以通過現有的、影響廣泛、深遠的社會現象來代替。
(二)設計有效的提問是關鍵
提問題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從提問可以看出一個人對問題的看法。而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既要有邏輯性,又要有問題的深度,還要讓學生理解。有的時候學生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形,實則是在對問題的了解上缺乏分析能力。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將問題一層層地剝開,讓學生清楚地看到問題的關鍵和精髓。
(三)教師要準確定位
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主導的過程,因而作為教師要把握好主導的地位,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四)充分發揮匯總評價功能
UMU平臺在總結點評時能夠充分地將學生的客觀情況反映出來。如參與度,總結自我評價時,學生的參與度會達到99%以上,在一般的作業中參與度達到85%。從參與度、合格率、錯誤率等均能體現出來,明顯的數據對比,也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感,特別是成績排名的時候,在前列的同學能明顯感覺到他的自信和快樂,在后面的同學則會有些失落,當然,并不是每節課都會有如此之大的情緒波動,但能看到學生的情緒,則說明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態度。
結語
案例教學法是法學類課程授課的主要教學方法,運用廣泛,如何將案例教學法與課程有效的結合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嘗試和探討。案例教學法可以將知識點講透、講全,但若未經過整體的設計以及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相結合,也達不到最佳效果。因此通過每一堂課的反思,教師會進步,學生更能受益,教學改革也能達到最終的目的。
基金項目:2016年紹興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基于信息化背景的案例教學法研究——以《農產品購銷合同實務》課程為例。
參考文獻:
[1]丁昭巧.案例教學法在網絡營銷的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 (12).
[2]冷傳莉.中國法學教育語境下的案例教學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 (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