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格拉·道斯木
摘要:作為即將走上學前教育工作崗位的專職教育者,筆者認為,我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還需要借鑒“實戰”經驗。進而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為其注入“活力”,為其弱化問題,進而優化學前教育大環境。我們要注意掌握教育教學方面的基本技能,保持“闖勁兒”,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展現出專業素養。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在學校中就積極地進行“審視”,明了自己擁有什么“天賦”,自己需要學習什么內容,我們即將進入的平臺有什么不足,我們需要查找“老路”,不斷地解決“舊問題”,拓寬“新路”,進而促使幼教市場擁有一個良性的發展氛圍。本文中筆者就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對于當前學前教育中的問題與解決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學前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作為學前教育方面的學習者,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在離開校園之前對于自己的即將進入的職業崗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們需要一個“實戰平臺”。進而在進入工作崗位的過程中,為其注入活力。畢竟我們是“新生力量”。尤其是作為學前教育者,我們在為無數個孩子營造童年,我們是無數孩子的啟蒙者,我們需要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更為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更為有實效的教育方法,參與相關的實訓活動,進而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認知體系與實踐平臺進行對接。由此可見,我們要想在未來的工作中快速的發揮自己的個人效能,提升自己的發展能力,我們就需要在學校中做好準備。一個是在知識、技能、理念方面進行準備,另一個查找現存問題,避免“走老路”、“耗時耗力”。本文中筆者就對當前學前教育中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問題分析
1、定位有缺失。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理念的轉變,幼兒教育成為一個家庭中最主要的議題,而幼兒教育市場也迅速的發展起來。但是,人們看上去非常重視學前教育,心目中卻對學前教育缺少準確的定位。如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幼兒園讀書識字,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還有很多家長的認知又是另一個角度,認為學前教育者能夠讓孩子開開心心的玩兒,就是最好的學前教育。但事實上,這兩種認知是從這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學前教育不能小學化,學前教育有極高的“科技含量”。我們既需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道德情感、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
2、內容有缺失。通過觀察當前的學前教育我們可以發現,其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小學化。很多人認為孩子會背誦兒歌、會識字、會簡單的計算,自己的孩子就是接受了良好的學前教育。再加上很多的小學要進行相關的面試,就更加重了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色彩。這種社會氛圍必然會給學校教育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在筆者看來,這種問題的出現來源于應試教育,來源于“外行指揮內行”。在這種氛圍中,所引發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學前教育內容出現缺失,學生接受不到適宜的啟蒙教育。會導致幼兒智力開發、藝術啟蒙失衡。
3、配備有缺失。在落實學前教育目標的過程中,專業人員的配備可以提供“第一生產力”,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要想讓學前教育發揮出最大的實效,我們就需要做兩手準備。如幼兒的歲數小,自我意識較強但是自我認知能力不足,模仿能力強但是辨析能力不足。因此他們參與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得到引導,都需要得到支持。而當前的學前教育中軟件、硬件的配備都存在不足。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還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安全隱患。
4、教師有缺失。作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筆者認為,我們已經在某些方面暴露出不足。那就是“實戰”能力不足。我們參與的理論學習活動較多,我們即使參與了相關的實踐活動,往往也是隔岸看花。在我們的高職學校中,實訓實踐的基地過少,實踐條件也比較簡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用的往往還是“灌輸式”教學法,他們自身就缺乏“雙師型”的教育素養,這些問題累加之后,必然會使得還沒有走上學前教育工作崗位的教師“未老先衰”。當然,由這樣的“新老師、老教師”組成的教育平臺必然不利于幼兒的成長。
二、解決方法分析
1、加強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筆者認為,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成為“育心專家”。在一次次反思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后,我們可以發現,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教師給學生留下的印記都在“心里”。作為未來的學前教育者,筆者建議,我們要注意將心比心,對比二者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了解幼兒和成年人之間的心理差異。對于幼兒的心理問題能夠有一個準確的測定,進而讓我們的書本知識與孩子的現實問題進行整合,展現出學前教育的價值,為學生身心成長與道德培養提供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大孩子”的我們也能擁有一個優化的心境。
2、關注智力教育、藝術教育。幼兒教育中,我們在對學生的全面成長進行啟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見識”增長比“知識”增長更為重要。或者說,對于幼兒來說“見識”即“知識”。基于此,筆者建議,我們在學校中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能夠積極地調動“后天元素”來改善學生的“先天不足”。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要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要將藝術啟蒙融入其中,釋放孩子的天性,學會設計游戲進而實現“寓教于樂”目標。
3、生成溝通能力。在與“幼兒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其實是在和一個家庭溝通。我們需要同時具備和“小孩子”、“成年人”都能溝通的能力。進而為幼兒的成長奠定一個優化的大氛圍,讓孩子的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能夠始終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在我們離開高職學校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地積累,進而積蓄下走上工作崗位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知識、技能”的磨煉重要,“見識、認知”的生成同樣重要。因此,筆者建議,我們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需要以“在職”的心態來觀察、探究、反思。進而促使自己能夠“順利入職”。
參考文獻:
[1]瓦韻青;劉啟艷;2000—2013年國內學前(幼兒)教師教育研究綜述[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9期.
[2]劉銀珍;淺析幼兒教育的特點及其保障機制建設[J];學理論;2012年07期.
[3]楊帆;陜西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問題與建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