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保證涉海高校在建設校際“互聯網+優質中英海洋文化”階段有良好質量,應認識到校際間合作的難點,并能結合當前涉海高校校際工作關鍵點,制定科學的發展、管理方案。本文就涉海高校在建設校際“互聯網+優質中英海洋文化”的主要問題以及對策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涉海高校;互聯網;中英海洋文化;解決;問題
目前涉海高校對學生培養較為重視,積極的采取多種先進的學生培養方式,尤其是在使用了互聯網技術之后,不僅使得學生培養工作中的資源更加豐富,同時也讓涉海高校在校際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但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也出現了一些不足,需要工作人員能對相應問題進行有效處理。
1 建立涉海高校校際間“互聯網+優秀中英海洋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資源共享在廣度以及深度方面的不足
在實際開展校際間交流互動的時候,需要能以充足、優質的各種資源作為基礎,通過各個學校將優質信息資源上傳到網絡云端來建立其優質的網絡信息平臺,為涉海高校開展校際間的交流活動創造基礎。但在實際的涉海高校開展校際間合作的時候,雖然目前涉海高校都已經使用互聯網開設了相應的網絡課程,但受到各個涉海高校在師資力量、對于網絡課程的重視程度等方面差異,部分涉海高校當中的網絡精品課程數量較少,還有的涉海高校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資源質量偏低,這也就影響了涉海高校在開展校際間合作交流時候質量。其次,部分涉海高校其管理信息資源的管理機構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涉海高校當中負責資源共享建設的結構不完整,因在其開展工作的時候也就可能會在教師互聘、課程資源互選、跨校選課等方面存在問題,導致涉海高校校際間共享資源建設存松散程度高的問題,未能實現規范性的管理。第三,當前涉海高校群體在發展中雖然逐漸組成了聯盟,但在實際開展聯盟活動的階段中由于未能組織高效、有影響力的活動項目,因此也就導致涉海高校聯盟難以發揮出預期的作用,影響了聯盟發展。
1.2 學分互認機制有待完善
在涉海高校開展校際間合作的時候,也需要建立起高效且切實可行的學分認定機制。但在當前實際開展校際間合作的時候,除了部分國際間的交流項目之外,網絡平臺上跨校選課模式下的學分互相認定以及折算機制存在較大不足。由于這一問題的存在,部分學生在進行網絡選課的時候出現了學分認定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涉海高校網絡選課的長遠發展。
1.3 網絡教育平臺課程互選類型較為單一
從當前實際的中英海洋文化類型課程發展來看,存在著課程數量偏少的不足,通常在線類型課程主要是公共類型選修課,專業課程數量偏少,這也影響了學生學習方面的積極性。而且從課程內容方面來看,無論是公共類型課程,還是專業類型均在中英文化方面較少。
1.4 在線學習方面教學管理有質量有待提升
當前在線學習發展較快并且吸引了大量學生的注意,讓大量學生參與到了在線學習當中,但目前在線學習課程的退課率也較高,很大部分學生未能堅持到最后,而是選擇了中途放棄,這不僅影響了在線學習教育工作的質量,同時也導致教學資源出現了浪費。
2 推動涉海高校校際間“互聯網+優秀中英海洋文化”發展的措施
2.1 強化涉海高校在校際間的合作
通過涉海高校校際間的良好合作,也就能讓更多優質資源得到充分的使用,發揮出相應資源的價值,讓涉海高校教學培養工作質量得到全面提升。而在實際的涉海高校校際之間合作中,可以采用聯盟等眾多形式,這樣也就能讓各個涉海高校有更好的聯系、互動,這樣也就能更好的進行教學資源共享。
共建涉海高校校際資源平臺,擴大優質資源的受益面。各種聯盟推動涉海高校從傳統教學方式向現代化教學方式的轉變,促進各校把最具特色的課程、最強的師資力量展示出來,共同建設優質視頻網絡課程,建立基于網絡視頻的混合教學模式,形成優質課程市場化共享機制,從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廣泛共享,彌補優質課程與師資力量的不足。
2.2 推進中英海洋文化精品課程的建設
設計涉海高校“中英海洋文化論壇”板塊,定期展示一些名人肖像和故事、介紹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展示近期海洋事故和相關法律法規;定期舉行校際的海洋知識競賽、海洋景觀設計大賽、海洋熱點話題辯論賽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海洋氣氛。
增加“互聯網+中英海洋文化”課程,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海洋貿易、海上運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學藝術等知識,增強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差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增加校際學生寒暑假的中英海洋文化活動。一方面,增加往來。由于每個涉海高校的地理位置不同,校際學生往來活動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的海洋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增加海洋文化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今年暑假大連海洋大學組織的“我身邊的海洋——國民海洋意識調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由專業教師和各年級學生組成9支隊伍利用暑假約1個月的時間,分赴大連、烏魯木齊、蘭州、遵義、沈陽、西安、泉州、四平、南京等地,在進行海洋意識調查的同時弘揚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呼吁海洋環保。
2.3 拓寬校際學分互認的渠道分析
涉海高校應該將地方、區域、跨國界的優質教育資源運用到“互聯網+中英海洋文化”體系下,建立明確規范統一的“學分折算標準”,制定學分認定的具體辦法,拓寬校際學分互認的渠道。如在相鄰的學校間開展合作,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在相距較遠的高校間通過簽訂合作辦學意向書、實施交換生的形式進行交流,所修課程和學分將獲得學校認可;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探索新型的網絡教育聯合辦學模式。
2.4 加強對教學管理環節的監管分析
對網絡平臺提供方的監管。涉海高校校際優質資源平臺的建設需要過硬的技術支持和高效的網絡學習系統支撐。因此,網絡平臺必須有專門的專業人員負責維護、監管、升級,保證平臺信息的及時發布和系統的正常運行。為保證學生“互聯網+學習”的質量,線上課程的要求、上課方式、考核方式、獎懲方式等在學生選課時就予以明確規定,及時發布在選課平臺上。各涉海高校應列出最具特色的課程、選拔最強的教師團隊作為線上課程的開課老師,充分發揮教學名師的示范作用,保證網絡課程的質量;建立完善的互聯網+評價系統對教師的授課、師德、指導等方面進行測評,督促開課教師認真嚴格開展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
3 結束語
涉海高校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時候需要大量的優勢教育資源,因此網絡技術也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關鍵輔助技術。并且涉海高校互聯網技術基礎上開展中英海洋文化交流的時候也應對自身工作不斷進行完善,從更好的推動涉海高校校際間交流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藝玲.涉海高校“互聯網+中英海洋文化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19):207-207.
[2]張藝玲.涉海高校學生的中英海洋文化意識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及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7):132-133.
[3]周琦.淮海工學院建設海洋大學的策略選擇[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4(6):130-132.
[4]陳鳳偉,金少良,李娟,等.集團化辦學下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7(12):34-36.
作者簡介:祝宏(1979-),女,遼寧大連,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