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章
摘要: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概念的提出,“互聯網+銀行”的概念也從最初簡單的網上業務辦理的銀行轉變成現代意義上純粹的互聯網銀行,并且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本文對互聯網銀行概念進行了簡單介紹,主要列舉了微眾銀行、浙商銀行等現有的運營模式;分析了互聯網銀行特有的風險特征等;并針對提及的風險特征,分別從制度保證、自我創新能力和改善運營風險能力三個角度給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銀行 風險分析 對策建議
一、互聯網銀行初探
互聯網銀行概念。互聯網銀行相比傳統銀行而言,它承載了巨大的信息,隨著電子信息的發展,處理能力也迅速增強,處理信息數量按指數級增長,同時各種功能也不斷完善和豐富。現在,互聯網銀行的運營模式使得上述特點得到最大限度發揮,這也加強了互聯網技術與各類金融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得各種金融產品之間的影響更加密切。
二、互聯網銀行現有模式
互聯網銀行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純線上的互聯網模式和傳統銀行基于互聯網的O2O模式。
(一)互聯網模式
1.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微眾銀行是一家以互聯網為服務平臺的銀行,主要服務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高效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微眾銀行無實體營業網點和柜臺,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進行貸款發放,不需要財產擔保。
2.浙江網商銀行。2014年9月底,中國銀監會批準了浙江網商銀行的籌建申請。相較于傳統的銀行網點而言,浙江網商銀行在運營上將不設立具體的營業網點,同時也不做現金業務,當然也不會涉足傳統的線下業務和支票等業務。
(二)傳統商業銀行互聯網化——O2O模式
1.平安銀行——“橙e網”。橙e網是一個集網站、移動APP等各項服務于一身的大型綜合平臺。橙e平臺基于平安銀行,主要利用當下熱門的金融平臺:供應鏈金融平臺、互聯網金融平臺,對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解決方法。
2.招商銀行“閃電貸”。“閃電貸”是招行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風控應用的一款移動端貸款產品。主要是利用數據整合和應用,對零售客戶進行精確定位,為客戶提供在線自助貸款服務。“閃電貸”的主要優勢是:“全在線,無資料,一分鐘”。
三、互聯網銀行風險特征分析
第一,互聯網銀行風險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傳播規模也在加大。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業務往往具有即時性的特征,也就是說網絡傳播速度會更快,與此同時銀行風險傳播速度也是傳統銀行的幾倍。第二,互聯網銀行風險的復雜性和破壞性變大。互聯網銀行一旦出現紕漏卻很難馬上發現問題的源頭,同時互聯網時效性較強,業務流程迅速,無法即時截斷問題源頭。第三,互聯網風險監管難度在提高。由于沒有物理網點,互聯網銀行的資金劃轉和交易無形增加了監管風險的難度。第四,互聯網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性不足。目前互聯網銀行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學習成本較高。第五,互聯網銀行較大規模的客戶群體導致風險監管不完善。微眾銀行對5億QQ用戶、8億微信用戶進行無抵押無擔保貸款,一旦出現信用風險,查詢和取證都變得異常困難。
四、互聯網銀行風險規避的對策建議
(一)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第一,修改和補充現有法律法規,將互聯網金融真正納入金融范疇。完善金融法規,明確監管責任、制度,將互聯網銀行區別于傳統銀行,逐步引導規范,加大認知清晰度。第二,建立全新的覆蓋“互聯網+”“金融+”和“銀行”的法律。只有整體監管才可以實現互聯網銀行這種新型業態的全面監管,從而避免出現監管真空現象。
2.建立全新的互聯網銀行監管制度。創建公平的發展環境。在激活民營互聯網銀行發展活力的同時,也要進行適度監管。鼓勵嘗試,包容缺陷,認同互聯網銀行在空白領域所帶來的階段性開創性成果,大力激發其創新活力。同時,對于互聯網銀行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和弊端進行妥善處置,不斷規范。
3.完善行業制度。準入方面,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市場環境,建立合理有序的準入制度,切實做好評估和引導工作,不斷規范衡量標準,確保進入互聯網銀行領域資本的安全性;運營方面,應該逐步放開限制制度,積極鼓勵互聯網銀行開發出適合當前金融環境的服務類型和產品種類,借此來提升互聯網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人員方面,加大對互聯網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建立健全整套培訓體系,提高從業者的技術能力和金融專業水平;互聯網銀行開展業務的基礎是大數據分析,如何處理與客戶密切相關的數據是值得有關管理部門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保護客戶隱私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4.建立與大數據融合的征信體系。隨著社交支付的發展,各種金融行為也不斷增加,因此央行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征信范圍,適當與騰訊信用、芝麻信用建立互相融合的數據標準,不斷整合重要數據信息,并重視數據信息的采集和挖掘,打破民間征信體系和央行征信體系的隔離,制定數據保護法律制度,建立征信數據共享機制。
(二)提高互聯網銀行自我創新能力
1.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互聯網銀行應當依靠多方平臺和渠道,同時整合自身數據優勢,通過數據分享產生新的數據模式,繼續加強市場數據收集能力,捕捉市場用戶痛點,研發出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
2.創新產品種類及技術。目前來看,市場需求種類較多,但是互聯網銀行業務產品仍然無法滿足市場供需,基于用戶的個性化服務產品仍未上線。所以,開發“一對一”和個性化產品是互聯網銀行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方向和真正目標。
3.創新大數據運用。互聯網銀行主要通過社交工具或者消費APP記錄和捕捉用戶的個人行為,再通過算法模型分析出用戶的使用習慣和消費偏好,最后綜合以上數據給客戶制作個性化產品,這樣就可以提高客戶需求契合度。
(三)改善運營風險把控
1.信用風險管理。第一,風險鑒別。基于大數據模型算法優勢,圍繞信貸產品自身的特征,通過互聯網化、批量化、數據化、模式化的方式來量化識別潛在風險。第二,風險分析。基于客戶特性開發風險等級度量方法,然后建立潛在客戶財務狀況復原技術,最后研發貸款需求計算模型以及制定相應的額度授予標準。第三,風險控制。利用大數據加強對風險的管理控制,使用信用評分系統、貸后風險預警系統來強化風險鑒別和貸后風險控制。
2.流動性風險管理。根據風險控制標準,互聯網銀行應當制定一套適合自己的指標體系,全天候監控所有用戶指標數據變動。在寬松的市場環境下,互聯網銀行借助同業伙伴的支持,依靠合理安排借貸期限,積極增加合作交易對手,來控制流動性風險。
3.市場風險管理。互聯網銀行可以建立智能監控模型,通過人工智能模式對自身的風險敞口進行總攬,隨時根據市場數據波動來修訂相關的管理政策。
4.操作風險管理。互聯網銀行是基于網絡平臺運營業務的,因此相比傳統銀行,互聯網銀行的網絡風險管理要求應該更為嚴苛。互聯網銀行的人員操作風險、欺詐等道德風險相對較低。但仍舊需要依托網絡平臺實現業務的流程化、電子化管理,減少人工干預;同時,基于網絡系統對不相容崗位進行強制性分離,同時對業務流程操作進行持續監控。
5.聲譽風險管理。互聯網銀行基于網絡平臺開展業務運營,鑒于此,互聯網銀行應嚴格遵循有關部門管理要求,強化聲譽風險管理。利用后臺數據,時刻加強輿情跟蹤分析,并根據“虛擬社會”特征建立適當的監管策略,確保有效防范和應對聲譽風險。
參考文獻:
[1]劉志洋.互聯網銀行含義及其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金融學院學報[J]. 2015(1):87-95.
[2]李勝建.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及監管架構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9).
[3]王宗峰.我國網絡銀行發展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09(4).
[4]張常勝.打造互聯網銀行 創造新商業模式[J].NEW FINANCE.2013(7).
[5]溫信祥.互聯網銀行的挑戰與機遇[J].西部金融,2013(11).
[6]邱峰.新興金融業態——純互聯網銀行模式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5(4).
[7]楊虎,易丹輝,肖宏偉.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4(4).
[8]袁野.淺析我國互聯網銀行的風險和監管挑戰.經營管理者[J]. 2016(24):316-317.
[9]魏鵬.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監管研究[J].金融論壇,2014(7):3-9.
[10]張愛軍.互聯網銀行發展模式與借鑒——基于美國的經驗[J].互聯網金融.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