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何晗



摘 要:利用“網絡智能采集系統/RYC-SA-POMAS-S”,采集2007年至2017年中國知網的相關文獻。將文獻計量法與知識圖譜分析法相結合,采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對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聚類分析以及共現分析,得出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熱點及未來趨勢的研究結果。研究結果表明,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熱點聚焦為六大主題: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網絡輿情處置機制、高校網絡輿情特征、高校網絡輿情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相關群體和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媒介。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未來趨勢體現在三大方面:借助信息科技,促進研究范式轉換;運用多學科理論,豐富研究視角;運用系統思維,構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體系。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熱點研究;未來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7;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19)02-0072-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高校網絡輿情是指高校內部各類群體在網絡空間中,對其所關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會事項產生和所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2]?。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上以“高校網絡輿情”為篇名的期刊論文的分析,揭示學界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熱點,探索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未來趨勢。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國內比較權威的數據庫——CNKI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以“高校網絡輿情”為篇名檢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期刊論文,共檢索到913篇。剔除英文類、重復性、純報道型、報紙、訪談、會議等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獻后,最終篩選出有效文獻750篇。
(二)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使用文獻計量法與知識圖譜分析法。首先,采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特定數據,并用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其次,對已采集的數據進行清洗,剔除無效數據;再次,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對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聚類和共現分析;最后,將數據分析結果和EXCEL統計結果進行可視化展示。
1.數據采集
本文以“網絡智能采集系統/RYC-SA-POMAS-S”為工具,采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與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以“高校網絡輿情”為篇名的期刊論文。
2.數據統計
運用EXCEL對期刊論文的篇名、作者信息及支持論文的基金項目進行數據統計,整理出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歷年文獻發表數量、高被引文獻排名以及發文量較多的機構排名。
3.數據清洗
合并關鍵詞中的同義詞,即合并含義相似的關鍵詞;合并關鍵詞中的包含詞,即合并具有包含關系的關鍵詞。
4.數據分析
運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分析清洗后的數據。首先,統計關鍵詞詞頻,通過高頻詞尋找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熱點;其次,分析共現高頻關鍵詞,通過共詞矩陣和共詞可視化網絡圖尋找研究熱點之間的關聯度;最后,聚類分析關鍵詞,尋找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主題分布。
5.可視化展示
運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和EXCEL統計工具,將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可視化展示。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一)歷年文獻量
依據相關文獻量的年度統計,可從時間維度了解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發展狀況。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年度文獻量分布。
2007年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第一篇學術論文發表——即湯力峰和趙昕麗在《黑龍江高教研究》上發表的《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這篇文章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的形成原因、特點,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應對網絡輿情[3]。
此后,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并呈逐年遞增態勢,這一態勢與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狀況和網民數量的增長趨勢基本一致。2007年處于互聯網發展的Web2.0時代,互聯網體系由原來自上而下的少數人集中控制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由廣大網民共同參與,網絡輿論的力量不斷壯大。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持續增加并超過美國。2009年,中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各類社交網站活躍,“人人網”打開了在校大學生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信息分享和溝通交流的先河。2010年,微博上線,用戶量迅猛增長。2012年,高校網絡輿情的相關研究增長迅猛,一方面,微信、微博等移動客戶端井噴式發展,拓寬了輿情傳播的渠道;另一方面,熱點輿情事件較多,例如釣魚島與南海問題,激起了大學生在內的網民們熱烈討論。2015年,“兩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戶端)開始主導社會輿論議程,其覆蓋人群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社會熱點曝光和發酵的主要陣地。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的500件社會事件的統計表明,其中44.4%的事件由互聯網披露而引發公眾關注[4],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增長速度為歷年最快。
(二)高被引文獻
期刊論文的引用率可以反映該文章的質量和影響力。截至2017年12月底,被引次數排在前8的文獻如表1所示,其中被引次數在100次及以上的文章有3篇,被引次數在50~100次的文章有5篇。在排名前8的高被引文獻中,有3篇發表在思想政治教育類刊物——《思想教育研究》和《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由此可見,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
由表1可知,被引次數最多的期刊論文是劉燕和劉穎2009年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發表的《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被引139次。這篇論文是最早闡述高校網絡輿情特點的文章,將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概括為內容的多元性與分散性、創造和參與主體的特殊性、形成過程的迅捷性[5]。
被引次數排名第二的是杜坤林2011年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發表的《“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被引132次。這篇論文是最早研究在“微時代”中,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演化規律和重大輿情的快速干預機制的文章[6]。
被引次數排名第三的是曾潤喜和王國華等人2009年在《情報理論與實踐》上發表的《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被引110次。這篇論文指出要預防和干預高校網絡輿情突發性事件,需要構建三級工作體系、兩級報送體系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輿情工作隊伍,形成快速收集、緊急應對、迅速聯動與及時反饋的快速響應機制[7]。
筆者不一一贅述被引次數排名第四至第八的期刊論文的具體內容。作為近十年來在高校網絡輿情研究領域中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其觀點主要集中在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微時代的高校網絡輿情、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理機制這三大領域。
(三)論文所屬機構分布
通過對論文所屬機構的統計,可以發現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機構。
高校是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陣地。從數量上看,發表論文10篇及以上的機構有10家,其中發文量最多的福州大學有16篇,南京郵電大學有15篇,燕山大學有14篇。福州大學之所以發表了一系列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文章,是因為有眾多科研項目的支持。比如,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2011年重點課題“新形勢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機制研究”(閩政研2011-A7)、福州大學2011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2011年福建省教育廳課題“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公關研究”(JA11044S)、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2JDSZ2033)、2013年福建省教育廳A類社科研究項目立項(JA13073S)等。南京郵電大學、燕山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等高校擁有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的豐碩成果,同樣緣于具有一系列高校網絡輿情相關的科研項目做支撐。
(四)高頻關鍵詞詞頻統計
通過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相關論文的關鍵詞詞頻,可以揭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對750篇有效文獻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共得到原始關鍵詞2 580個。通過數據清洗,去掉包含詞、同義詞之后,利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對清洗后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本文選取關鍵詞詞頻閾值≥7的關鍵詞,列出高校網絡輿情研究關鍵詞前21位。如表2所示。
由于本文研究主題為“高校網絡輿情”,故不在表2中顯示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的頻次與排名。排名前10的分別是:引導機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管理機制、網絡輿情監測、新媒體環境、自媒體時代、應對機制、預警機制、高校網絡輿情危機。在過去十年的研究中,學者們最關注的是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機制,其次是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
(五)構建共詞矩陣
為了展示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對已提取的高頻關鍵詞進行共詞分析。將詞頻閾值≥7的高頻詞生成21*21的共詞矩陣。
當兩個高頻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時,表明兩者存在共現關系。例如,矩陣的第3行與第2列的交集是44,說明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同一篇論文中共同出現過44次。由于本文的研究主題為“高校網絡輿情”,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與其他關鍵詞都存在共現關系,故矩陣中不顯示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與其他關鍵詞的共現情況。
(六)構建共詞可視化網絡圖
關鍵詞的共詞可視化網絡圖把詞頻與共詞矩陣所要表達的數據及關系圖形化,用于反映研究熱點的整體特征。在共詞可視化網絡圖中,每一個圓圈代表一個關鍵詞,圓圈的大小反映關鍵詞頻次的多少;兩個圓圈之間的虛線表示關鍵詞之間存在共現關系。為了使數據關系的整體特征更加明晰,本文只將詞頻閾值≥7的關鍵詞進行可視化。
“高校網絡輿情”處于整個共詞可視化網絡圖的中心位置,與其他所有關鍵詞都發生聯系。處于比較邊緣且圓圈面積比較小的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微博、意見領袖、大數據等多出自于近期文章。目前,研究者對處于邊緣且面積較小的關鍵詞研究較少,但是這些關鍵詞恰恰代表著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未來方向和趨勢,值得研究和關注。
三、研究熱點和未來趨勢
(一)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熱點
根據文獻計量學理論,若某一關鍵詞在特定領域的文獻中反復出現,則該關鍵詞所反映的研究主題就可能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因此統計高頻關鍵詞及其共現關系是識別研究熱點的有效途徑[8]。利用基于PYTHON語言自建的自然語言分析軟件對排名前21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六大研究主題: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網絡輿情處置機制、高校網絡輿情特征、高校網絡輿情影響、高校網絡輿情相關群體和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媒介以及其他研究。
1.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網絡輿情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情況,提出了新要求。學者們圍繞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帶來的影響展開了研究。學界普遍認為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高校網絡輿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平臺;另一方面,一些意識形態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削減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9]。榮燕指出:網絡輿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切入點、資源和新的教育途徑,積極健康的網絡輿情中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檢驗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0]。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發揮高校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消極影響,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積極向上的網絡輿情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和凝聚力,網絡輿情的開放性和隱匿性為網絡犯罪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沃土,網絡輿情多元化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不斷提高[11]。“在意識形態交識、價值觀多元、網絡空間混沌的現實情況下,自媒體網絡輿情迅猛且影響廣泛,若放任自流則后果不堪設想。”[12]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不斷更新工作理念,豐富教育方法,增強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凈化網絡輿論環境[13]?。
2.高校網絡輿情處置機制的研究
針對高校網絡輿情的處置機制,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從高校網絡輿情隊伍建設的角度,周永杰等學者指出應建立多級輿情收集隊伍,培養一支優秀的意見領袖隊伍,建設網下應急事件處理隊伍,同時加大硬件投入來提升技術以打造高效網絡輿情檢測系統[14]。從構建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管理體系角度,陶宇煒等指出在分析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的含義、要素、生命周期的基礎上,構建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管理體系模型,建立網絡輿情信息互動反饋體系[15];李景升、黃華龍指出構建六位一體的處置機制,即多維采集機制、別類分析機制、應急預警機制、報送反饋機制、三次干預機制以及研判防控機制[16]。從協同治理的角度,趙揚指出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必須協同攻關、綜合治理,建立高校網絡輿情研判機制、交流機制、應急機制、協調機制與保障機制[17]。尚俊杰、霍曉丹立足于輿論領袖角度,采用量化和質化的混合研究方式,結合高校網絡輿情案例,進行實證分析,指出高校網絡輿論的引導與控制需要輿論領袖的力量,應注重與輿論領袖的平等溝通;主動培養輿論領袖,把握話語權等觀點[18]。也有學者提出運用大數據的方法,通過動態監測多平臺網絡輿情數據建立輿情數據庫,深入分析輿情數據,及時發現高校潛在輿情風險,形成多層面數據庫匹配的輿情處置預案[19]。
3.高校網絡輿情特征的研究
大學生作為網絡輿情的主體,在高校網絡輿情中呈現出快感化存在、情緒化表達、負面化影響的特征[20]。由于大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質較高,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突發性、復雜性、情緒化與利益相關性強等特點[21]。有學者指出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帶有網絡輿情傳播的主體及載體本身的特征印記,如自由性與可控性、互動性與及時性、豐富性與多元性、隱匿性與外顯性、情緒化與非理性、個性化與群體極化性等[22]。在互聯網發展的不同階段,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客體、信息載體和傳播途徑等方面都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新媒體的交互性、分眾性、引導性和非線性傳播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形成更加迅速、內容更加復雜、取證更加困難、更具備煽動力的特點[23]。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呈現的特點為網絡平臺泛在化,終端移動化和智能化,輿情主體間構成“強關系”網絡,使得高校網絡輿情的客體內容更加多元,其發酵和演化速度更快,輿情信息圖文并茂,碎片化特征明顯,輿情傳播有一定的封閉性,“圈群效應”逐漸顯現[24]。微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為宣傳效果放大、信息傳播速度加快、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內容更加豐富[25]。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還存在網絡輿情發布人、傳播者身份識別困難等特點[26]。梅明麗與宋壽飛利用新華社輿情監測平臺對2017年1月至11月高校網絡輿情進行了整體監測,歸納總結出高校網絡輿情波動與時間呈線性相關、爆發點不穩定,輿情應對越來越難、輿情傳播聯動性越來越強的特點[27]。
4.高校網絡輿情影響的研究
要深化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就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對于凈化高校網絡生態環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多數學者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與消極的影響。另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道德同樣具有一定影響[28]。唐東升通過對廣西8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政治理想、思想素質和價值取向具有潛在的、深層次影響的結論[29]。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學者指出高校網絡輿情出現一些新的挑戰,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和演變規律發生變化,高校管理者的輿論主導權有所削弱,學生意見表達存在“群體極化”現象,輿情信息的獲取和分析更加復雜,這些都加深了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難度[24]。還有學者指出高校網絡輿情催生了網絡政治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加快了社會主流文化的分化[30]。
5.高校網絡輿情相關群體的研究
與高校網絡輿情關系最密切的兩個群體:網絡輿情參與者——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者——輔導員與高校“意見領袖”。網絡輿情引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擔著大學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輔導員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要扮演好“信息接受者”“信息加工者”“信息傳播者”的角色,積極研判、引導高校網絡輿情[31]。高校網絡輿情的“意見領袖”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組成的“意見領袖”,也包括以少數學生骨干為主要力量的“意見領袖”。有學者指出“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大學生思想引領中發揮正能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32];也有學者指出引導高校網絡輿情需要重點關注“意見領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努力及時發現、培養有能力的學生成為網絡“意見領袖”,通過學生“意見領袖”有效引導高校網絡輿情的發起者、推動者和旁觀者的思想和輿論,推動高校網絡輿情朝著正面方向發展[33]。
6.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媒介的研究
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新媒體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由于辨識能力不足和社會閱歷尚淺,多數大學生尚不能有效辨別信息的真偽,更不能準確預測信息傳播引起的嚴重后果。新媒體的交互性、分眾性、引導性和非線性傳播的特點迎合了民眾關注民生、表達民意的訴求,這使得新媒體的出現引起了網絡輿情的轟動[34]。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是高校網絡輿情熱點形成的重要推動者。微信朋友圈具有社交“圈層化”、輿論場中心弱化、信息傳播面聚焦化、成員關系穩定化等特征,給高校網絡輿情安全帶來了新的隱患[35]。由于門檻低、評論和轉載及時且不受空間限制,微博已經成為大學生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之一。到目前為止,對微博輿情的搜集、核實、梳理、分析、預測、引導等難度較大,因此在《微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監測與引導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監測與引導為例》中,姜嬴等提出引入較為成熟的信息技術在源頭上對高校微博輿情進行控制[36]。
(二)高校網絡輿情研究未來趨勢
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發展路線已較為明晰,關于未來的研究方向,研究者將有跡可循。目前相關研究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和不足:一是研究范式有待更新,二是對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視角有待豐富,三是目前對于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研究缺乏系統性與針對性。因此,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的未來趨勢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努力。
1.借助信息科技,促進研究范式的轉換
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文獻研究法、規范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校網絡輿情理論研究的需求。因此,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迫切需要借助信息科技,其中以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最為典型。因為大數據“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管理、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37]?。高校作為國家網絡安全治理中的一個端點,理應納入全國大數據建設的框架之內。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Web2.0時代以來,大數據技術發展迅猛,其具備對數據進行處理、存儲、分析、可視化的技術優勢,為高校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研判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大數據技術側重于信息的挖掘與預測,能夠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與應對產生巨大影響,為高校網絡輿情治理提供重要依據。高校應加強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建立大數據網絡輿情實驗室、培養網絡輿情技術人才以及加強與校外輿情研究機構合作。同時,高校管理者需要學會運用大數據思維開展高校網絡輿情的相關工作。如何借助大數據之力,更好地助力高校網絡輿情的管理,是今后高校網絡輿情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之一。
2.運用多學科理論,豐富研究視角
根據前文研究的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存在視角單一、內容重復度高等問題,結合其他學科或者運用其他視角的研究比較少。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強化網絡意識,提高建網用網管網能力,加強師生網絡素養教育,編制《高校師生網絡素養指南》,引導師生增強網絡安全意識,遵守網絡行為規范,養成文明網絡生活方式。因此,今后的研究要不斷與時俱進,根據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建設健康向上網絡空間的要求,綜合運用情報學、新聞與傳播學、心理學等學科,探討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運用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學科探討高校網絡輿情的應對措施;運用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互聯網技術等學科研究高校網絡輿情治理的技術條件。加強不同學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高校網絡輿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學生、學校、網絡等諸要素,深入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基本規律,探討互聯網環境下應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機制。
3.運用系統思維,構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體系
依據前文的研究熱點可以看出,關于高校網絡輿情應對舉措的研究相對比較豐富,既有關于引導機制、管理機制、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等理論和宏觀層面的研究,也有關于學校、老師、學生等實務和微觀層面的研究。通過對前文的研究,不難發現:關于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研究呈現碎片化、零散化的特點,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體系;并且學術界局限于從整體上對高校網絡輿情進行研究,而對于具體的某一類高校網絡輿情事件,例如校園暴力類、校園事故類、意識形態等類型事件的系統歸納與總結則較為匱乏。不成體系和缺乏針對性的研究對解決現實問題的幫助有限,所以科研工作者應以已有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各種類型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既要從宏觀層面系統深入地研究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整體框架,整體把握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的基本特征,也要從微觀層面深入研究學校、輔導員、網絡意見領袖等不同角色應對具體輿情事件的有效方法,以及不同類型的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具體應對策略,從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體系。
四、結?語
近年來,學界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在研究數量與質量、廣度與深度等方面有了階段性進展,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需要借助信息科技轉換研究范式,運用多學科理論豐富研究視角,借助系統思維構建高校網絡輿情應對體系,達到解決現實問題和回答理論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 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5):106-108.
[3] 湯力峰,趙昕麗.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4] 2015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222.
[5] 劉燕,劉穎.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及管理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6] 杜坤林.“微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生成與干預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6):76-78.
[7] 曾潤喜,王國華,徐曉林.高校網絡輿情的控制與引導[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1):79-82.
[8] 陳亞麗.我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現狀、熱點及趨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1):47-53.
[9] 蔣篤君.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7):67-69.
[10]榮燕.論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J].教育探索,2014(6):128-129.
[11]劉娜,張麗麗.網絡輿情與高校思政教育引導[J].新聞戰線,2016(14):113-114.
[12]張東,劉建輝.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引導研究——基于議程設置的視角[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1.
[13]王瑩,于欽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4):155-157.
[14]周永杰,師博成,張競乾.自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3):35-37.
[15]陶宇煒,熊長江,王娟琳.高校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2):111-113.
[16]李景升,黃華龍.高校網絡輿情六位一體應急處置機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3):90-93.
[17]趙揚.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92.
[18]尚俊杰,霍曉丹,孫也程.高校網絡輿論領袖的作用及其引導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0(8):89-92.
[19]徐萍.大數據在高校網絡輿情應急處置中的應用探討[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5):55-58.
[20]孫偉.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評論,2015(2):73-75.
[21]白璟,安濤.淺談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1(30):48-49.
[22]王芝靈.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D].長沙:中南大學,2010:30-33.
[23]周強.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研判及應對策略[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185-188.
[24]陸優優.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挑戰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5(6):76-80.
[25]劉萍萍,呂彬.微博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征和管理策略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5(2):8-11.
[26]楊嬌.高校自媒體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22):118-121.
[27]梅明麗,宋壽飛.高校網絡輿情演變特征分析——以2017年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23):12-14.
[28]謝丹.關于高校網絡輿情監管的方法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27):228-230.
[29]唐東升.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影響的實證分析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7):87-88.
[30]王嶂,寧錦歌.政治文化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5(15):43-45.
[31]陳秋華,蘇劍.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輔導員“把關人”的角色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7):107-111.
[32]楊帆.高校網絡輿情中“意見領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引導[J].河南農業,2016(12):33-35.
[33]吳彩虹.高校網絡輿情演變中的學生思想動態引導機制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4):100-103.
[34]潘清泉,韋慧民.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抑制和促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7):76-78.
[35]趙建明,施鋒鋒.微信朋友圈對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7(11):85-88.
[36]姜贏,萬里鵬,張婧,等.微博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監測與引導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監測與引導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4):92-96.
[37]習近平向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8-0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