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丹丹
【摘要】比較數的大小,從一位小數大小比較中,探究數學的本質,引領學生發展理性思維能力。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體會數學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理性思維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如何進行培養?現結合“一位數大小的比較”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理性思維 課堂教學設計
在數學核心素養中,數學理性思維是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解題能力,必然需要提高理性思維水平。所謂數學的理性思維,就是藉由數學的直觀形象思維,來滲透理性、邏輯思維品質。怎樣融入理性思維?我們以三年級數學“一位數大小的比較”為例,結合課堂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反復研讀教材,深入聯系學情,精心構思預設,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一、研讀內容,明確教學重點
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教材知識點的呈現,往往通過直觀、真實的情境來滲透。如某小學生在冷飲店買冷飲,給出雪糕、冰磚、冰棒、蛋筒等四種冷飲的價格。然后,結合這些信息,提出問題。問:雪糕與冰棒,哪個貴一些?顯然,這個數學問題所考查的重點是比較“0.8”與“0.6”的大小。這兩個數字都是小數,都是一位數。對于該題的解決,需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顧之前學習的數學知識,嘗試從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中來分辨哪個貴一點。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看,主要是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一位小數的含義,并對其大小比較方法進行理解和掌握。由此,通過對教材內容的研讀,我們可以歸納出本節教學的重點。一是要求學生能夠結合題設中的雪糕、冰磚、冰棍、蛋筒等價格,進行兩兩大小比較;二是結合直線,將不同的一位小數進行標示,了解“0.6”“0.8”“1.5”等數字的前后順序,加深學生對小數的抽象理解與辨識;三是能夠讓學生結合任意兩種冷飲進行價格大小比較,引導學生從一位數大小比較中,全面認識小數,理解小數的意義。可以說,通過對教學重點的梳理,結合三年級學生學情,在優化教學設計過程中,突顯問題情境的營造,幫助學生從中掌握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初步感受小學的抽象思維價值。
二、聯系學情,把握銜接關系
三年級學生,在學習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之前,已經認識了小數、分數,也積累了一定的兩個數大小比較的知識經驗。因此,在課程設計銜接上,如何更好的回顧以往知識,更恰當的滲透新知識,需要從學情調研與分析中來科學實施。關于小數大小的比較,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碰到,小學生對此并非陌生。在課前調研中,結合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我們也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詢問。對于“0.6”與“0.8”兩個數,哪個大?你是怎樣想的?很多學生都能夠得出“0.8”>“0.6”,但對于如何思考的,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將“0.8”看作是8角,“0.6”看作是6角,因為8角>6角,所以“0.8”>“0.6”。同樣,如果我們將“0.8”轉換為分數810,將“0.6”轉換為分數610,則兩者大小如何辨析?基礎好的學生,根據同分母分數,分子大的數大,分子小的數小,很快辨析得出“0.8”>“0.6”。但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卻說不出具體的思維過程。由此,我們從課前調研中發現,對于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教學的難點在哪里?重點在哪里?很多學生都能夠快速得出一位小數的大小關系,我們在課堂上還用不用去講?從上述“0.8”與“0.6”大小比較來看,比較結果很多學生都理解,但對于比較的思維過程,學生們卻表現參差不齊。可見,數學本身的邏輯性、抽象性、應用性特點,數學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認識“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辨。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從數學理性思維上,說清楚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關系,這應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同時,考慮到一位小數本身大小的比較方法,教材上并未進行詳細說明,僅僅是圍繞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進行辨析和思考。不可回避的是,對于如何理性的反思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應該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三、問題導入,呈現教學情境
從課堂教學設計上,最初的導入應該從問題入手,來構設“一位小數大小的比較”情境。我們先出示兩張卡片,一張為“0.8”,另一張為“0.6”。請學生觀察兩者的大小,并提出為什么“0.8”大于“0.6”?有學生提出:8比6大,所以,“0.8”比“0.6”大。教師反問: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思考,那“0.8”是不是也比“2.6”大?顯然,學生說不是。哪該如何辨析“0.8”與“0.6”的大小。有學生提出:兩個數的整數部分都是“0”,“1.6”的整數為“1”,“1”比“0”大,所以“1.6”要大于“0.8”,而對于“0.6”,“0.8”要大于“0.6”。由此可見,對于兩個一位小數,在整數相同時,看小數位的大小;整數不同時,先看整數位的大小,即可分辨。又有學生提出:如果將前面的“0.8”看作0.8元,即8角;“0.6”看作0.6元,即6角,則很快就能得出“8角>6角”,即“0.8”>“0.6”。
串聯接等名詞的含義,并能夠正確理解書本上的定理即可。而對于B層次的學生而言,要在掌握基礎概念的水平上,解答出相應難度的課后練習題,并能夠對較為復雜的電學問題有敏感的思路。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而言,不僅應該滿足于課堂內的課本教學,也應該積極參與到課后的物理提優課程中,通過不同題型的練習,增加對物理學科的認知能力,從而提升物理綜合水平。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提供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分層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也要按照分層檢測的原則來評價各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例如,在進行考試考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的劃分試卷難度層次。例如,在進行牛頓定理的考核試卷設計中。其中,對牛頓三大定理的基礎概念理解題占據70%的板塊,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夠對基本概念融會貫通,充分理解牛頓定理的原理以及應用場景,為今后學習更加深奧的力學知識奠定基礎。提高類型的題目應該占據20%左右的分數,包括稍微復雜的應用大題以及選擇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知識盲區,從而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提優類的題目應該占據10%的分數。對于C類學生而言,主要考核70%的基礎內容是否達標,而對于A類學生而言,則應該在70%基礎能力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突破10%的提優題目。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避免學生出現驕傲自滿或者自卑的情緒。
四、結論
傳統的中學大班教學模式難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升學壓力。在此環境下,分層教學模式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物理作為重要的理科課程,物理教學是要與其他理科學科教師積極溝通,將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在檢測學習成功的過程中,也要仔細核對考試題目難度,保證題目具有較高的區分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增強不同層次學生的自信,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學習過程中,讓物理教學的效率更高。
參考文獻:
[1]徐小紅.基于翻轉課堂的中學物理教學設計及實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2]楊春蘭.中學物理分層次教學的可行性分析與研究[J].金山,2010,(9).
[3]黨宏哲.以網絡課程輔助初中物理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4]劉陽.學科網站輔助初中物理隱性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