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亮



【摘 要】目的:對急性重癥哮喘患者在呼吸內科常規治療聯合無創呼吸治療的具體效果展開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對比治療模式展開,選取98例在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本院住院患者中符合重癥哮喘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40例給予常規內科治療,即對照組。余下58例以常規方式+無創呼吸機輔助展開治療,即觀察組。分析治療效果。結果:在動脈血氣分析、肺功能指標改善、不良反應以及癥狀改善等方面,觀察組均具備優勢,P<0.05。結論:對急性重癥哮喘患者呼吸機輔助通氣聯合呼吸內科治療,可提高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幫助其肺功能得到改善,減少死亡率。
【關鍵詞】急性重癥哮喘;無創輔助呼吸;肺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pecific effect of routin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non-invasive Assisted Ventilation therapy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asthma. Methods:The comparative treatment model was used in this study. 98 patients with severe asthma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August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40 of them were given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that is, control group. The remaining 58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 an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that is, observation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analyzed.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dvantages in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mprovement of pulmonary function,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P < 0.05. Conclusion:Ventilator-assisted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respiratory 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asthma, improve their lung function and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acute severe asthma; non-invasive Assisted Ventilation; lung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 R53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3-03-029-01
呼吸系統病癥在臨床發生率高,加上目前空氣質量較差、患者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哮喘患者臨床數量快速度增加,其中急性重癥哮喘起病急,病情重,系多種細胞參與慢性氣道炎癥,患者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喘息以及咳嗽等 [1],往往合并呼吸衰竭,可導致患者死亡,及時有效治療尤其重要。本研究旨在對該重癥哮喘患者在呼吸內科治療基礎上聯合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的具體療效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對比治療模式展開,至2018年8月本院住院患者中符合重癥哮喘[2]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40例為對照組,給予常規內科治療;余58例為觀察組,以常規治療方式+無創呼吸機輔助展開治療。對照組男14例,女26例,年齡在36—67歲間,均值為(48.12±1.39)。而觀察組男22例,女38例,年齡在32—69歲間,均值為(49.11±1.72)。兩組比較P>0.05,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治療中各方面治療操作以常規模式展開,給與吸氧、監護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病情按需予甲基潑尼松龍靜脈滴注40-160mg/d抗炎治療,同時,予以β受體激動劑以及抗膽堿類藥物吸入、哆嗦茶堿解痙0.2 靜滴bid平喘及止咳對癥治療,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給與補液等治療,完善血氣、床旁血氣、分析、床旁肺功能測定等評估病情。觀察組在常規基礎上予以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以常規BiPAP模式為主,吸氧濃度0.3-0.5,頻率設定為16-20次/min,控制吸氣壓力位16-20cmH2O,呼氣壓力控制為4-5cmH2O。結合患者在治療中哮喘癥狀改善情況以及血壓、心率變化情況對呼吸頻率等適當調整參數,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復查患者血氣、肺功能等。
1.3 療效評定標準 若在治療后,患者咳嗽、呼吸急促等方面癥狀消失,各方面生命指標均穩定在正常范圍內,即顯效。若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減輕,可以降階梯治療,但病情仍需進一步鞏固治療,即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未改善,或者病情加重,甚至需轉重癥科進一步治療或死亡,即無效。
1.4 觀察指標 研究中需對兩組整體治療情況進行統計,并對治療中動脈血氣、肺功能改善情況(主要對治療前后最大呼氣流速峰值、最大呼氣平均流量以及第1秒呼氣量進行測定與比較)及不良反應進行統計[3]。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各方面數據都以SPSS19.0進行分析,借助百分數對計數數據表示,以卡方測定,而計量數據則以均值±標準差表示,以t檢測,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整體療效分析 對整體恢復情況統計,觀察組以93.1%(54/58)明顯優于對照組75.00%(30/40),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2.2 兩組肺功能改善情況 對最大呼氣流速峰值、最大呼氣平均流量以及第1秒呼氣量測定,兩組在治療前無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觀察組存在明顯優勢,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統計 觀察組治療期間,共計4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其中3例表現為失眠,1例表現為惡心,而對照組則8例出現不良反應,3例失眠,5例惡心,對比P=0.011,x2=10.453。
2.4 兩組動脈血氣(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對比 結合檢測,在治療前,兩組在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上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存在顯著優勢,P<0.05,詳見下表3。
3 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發生率居高不下,哮喘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臨床以及社會居民對于哮喘治療也越發關注。急性重癥哮喘屬于常見的危急重癥,危害大,死亡風險高。哮喘誘發因素多且存在多種因素疊加,急性發作期引發患者支氣管痙攣、黏膜水腫以及氣道阻力增加,重癥患者出現二氧化碳潴留以及呼吸性酸中毒等癥狀,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均造成較為嚴重影響,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為促使該類患者各方面癥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更需要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
在臨床治療中,哮喘患者氣道痙攣,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缺氧,部分危重患者常伴有II型呼吸衰竭。早期氧療,可促使因低氧所導致支氣管痙攣改善,緩解呼吸肌疲勞癥狀。用藥層面,糖皮質激素能對患者呼吸道炎性反應進行有效抑制,但需要注意長期使用,可能會促使垂體腎上腺軸長時間處于抑制狀態,在使用中需要對給藥劑量進行控制,臨床中,基層醫院地塞米松使用仍較廣泛,但需注意此類藥半衰期長,副作用大,有條件建議使用半衰期相對較短的甲基潑尼松龍。同時,茶堿屬于臨床治療該癥較為常見平喘類藥物,在使用后可擴張患者平滑肌功能,促使患者通氣功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同時,對炎性細胞反應進行抑制的效果,促使患者咳嗽等方面癥狀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4-5]。但對于急性重癥哮喘患者,往往常規治療療效不佳,應及時予以機械通氣輔助進行治療[6],可以迅速緩解癥狀,減少有創插管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當然,若在上述處理方案下,均無法促使患者各方面癥狀得到改善,且無法維持基本通氣以及供氧需求,則需要展開體外膜肺氧合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將呼吸內科綜合治療運用于多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結合觀察可以發現,與常規治療方案相比,聯合無創呼吸輔助通氣的綜合內科治療可有效提升臨床對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更能幫助患者肺功能進行改善,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各方面不良反應,對于加快患者恢復速度,保障患者在治療期間生活質量,減少死亡率等均存在有極為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慧珍. 急性重癥哮喘呼吸內科治療效果探討[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4):460-461.
[2]柯會星. 規范醫生 受益患者——《支氣管哮喘診斷》標準解讀[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3, 4(1):33-35.
[3]聶彤. 急性重癥哮喘呼吸內科規范治療的效果探討[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9):102-103.
[4]李卉. 急性重癥哮喘呼吸內科規范治療護理探討[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6(6):276-277.
[5]郝柯, 陳兵陽, 代義春,等. 無創雙水平正壓通氣在急性重癥哮喘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 24(2):97-99.
[6]劉付英. 重癥哮喘呼吸內科臨床治療分析[J]. 現代養生, 2017,34(18):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