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歷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立世都有著巨大的價值,這不僅體現在人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得經驗教訓,同時也體現在人類可以從歷史中實現自我定位,并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是對于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來說,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思維,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本文將分析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價值,并針對當前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思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也有了全新的標準。核心素養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才技能高低的主要維度。核心素養的出現,也推動了國內教學改革的落實。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不僅關于到學生的高考升學,同時也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但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往往局限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各種客觀知識,忽視了對學生主觀核心素養的開發和培養。這就造成學生不僅無法活學活用各種歷史知識,同時也無法讓歷史發揮自身對學生情操陶冶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這一客觀教學現狀展開研究的。本文將首先分析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然后探究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方案。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而言,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文化基礎的同時,也要掌握自主發展的能力和社會參與的精神。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高中歷史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種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關于這一點,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各種歷史客觀知識,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深入洞察歷史發展規律,把握客觀歷史的發展現狀。
其次,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高中歷史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包括課前的預習、課中的積極發言以及課后的自主復習;另一方面,還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思索,去從復雜的歷史之中抽繹其客觀規律,并且對歷史有勇敢的批判精神。
最后,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高中歷史要求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活學活用到現實。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同時也能夠給未來指引方向。核心素養中對于學生加強社會參與的要求,就高中歷史而言,就是希望學生能夠用歷史之中的事件和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來解釋當前的重大事件。
通過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在高中歷史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有助于他們歷史專業能力的提升,同時對他們參與社會、塑造自己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當前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學的不足表現
盡管,在高中歷史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諸多方面的價值,但是當前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較大的可提升空間,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上:
第一,單純注重客觀知識灌輸,忽視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核心素養是基于學生扎實的文化基礎而來的,但當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片面地強調學生對各個重大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而忽視了培養學生從復雜紛繁的歷史事件中抽繹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比如:在當前的高一歷史必修1課本中,前兩個單元分別涉及中國的古代政治制度和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很多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記憶課本上的知識,卻不善于啟發他們對兩者進行對比,以及分析造成兩者之間明顯差異的具體原因。
第二,不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探索精神受到一定限制。歷史雖然是一種過去的知識,但是很多歷史如果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就會發現不同的歷史結果。比如:在當前的高一歷史必修1課本中有很多英國近代歷史的專題知識,但英國的這段歷史即使在目前也有很多定義。很多教師把歷史的自主學習單純地理解為自主預習,卻不善于引導學生加強多元化的閱讀以提升自己多角度理解歷史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無法實現跨越式地發展。
第三,不善理論結合當前現實,造成學生無法實現知識遷移。之所以說歷史可以使人明智,是因為歷史對于眼前的現實都有一定的可資借鑒之處。高中歷史課本雖然講的都是過去人類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但對于現實也具備很強的實踐參考價值。比如:在高二歷史必修3中,就有“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這一專題知識,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了科技是如何推動社會變革的,這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是有著較大的現實啟示意義的。但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單純地局限于課本知識之中,卻忽視了與現實的聯系,從而造成學生的歷史知識無法實現有效地遷移。
三、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針對當前在高中歷史中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諸多不足,積極轉變教師的教學策略,提升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當前廣大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的當務之急。本文認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客觀知識結合主觀思考,提升學生總結歸納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高中歷史核心素養,教師首先應該強調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歸納總結能力。且再以高二歷史必修3的課本為例進行分析:在這一冊課本之中涉及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而這一段課程看似是斷斷續續的,但是卻有一種歷史必然性蘊含其中。教師在教授這一課程的過程之中,不應該僅僅是走馬觀花地讓學生來了解各個彼此孤立的事件,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能夠對不同的時間進行整理,分析它們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性原因。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歷史的發展規律,從而在學習其他歷史知識的時候,有自己的方法經驗。
第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歷史是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解讀加以闡釋的,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有獨立自主的歷史學習能力,就應打破學生對課本單純依賴的情況,要給學生推薦更多的相關閱讀書籍,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比如:在高二歷史必修3的課本中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的專題知識,課本上往往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串聯,學生無法真正地感受到西方的人文精神。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以及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作品,來幫助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刻的認識。此外,通過這種形式,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更為多元地理解歷史,從而逐漸樹立起更為積極健康和客觀公正的價值觀念。
第三,積極結合當前現實,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高中歷史在開始教學時,一定要擴展自己的教學視野,避免單純地鉆在故事堆里講述歷史事件,還需要結合當前的現實。比如:在高一歷史必修2中,涉及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專題知識,這些知識主要回顧了二戰之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教師在講解這些知識的時候,可以結合當前的美國孤立主義傾向以及英國脫歐的現實,讓學生來分析這些眼前重大事件的歷史根源以及這些情況所可能引發的后果。同樣是在必修2之中,還涉及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專題知識,這一類知識主要講述了我國改革開放的輝煌過程。在介紹這些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當前的社會實際,為我國進一步的自強崛起建言獻策。通過這種歷史知識結合實際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歷史知識的遷移。
結語
歷史是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思想,往往教學形式僵化,教學內容單調枯燥。這無疑不利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分析了高中學生所應掌握的歷史核心素養,同時探究了當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不足,并且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夠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凱.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微觀史學應用——基于“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26-27+14
[2]馮秀惠.核心素養下的歷史價值觀養成——以高中歷史神權下的自我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24-25
[3]徐賜成.歷史課程功能構成及其特征探討——基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討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01):1-7
[4]張霞.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8(3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