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燕
【摘 要】走向核心素養的教育是世界各國教育的大勢所趨。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了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從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教學策略等角度,探索培育學生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政治;教學策略
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了學生必須具備的六大素養。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一門知識性與德育性相結合的課程,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核心素養是整個高中教育關注的焦點,是下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工作的關鍵因素和未來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如何把培育高中政治核心素養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就引起了高中政治教師的廣泛思考和研究。
一、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該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要素,他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①政治認同: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理性精神:我國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斷和選擇,樹立文化自信,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③法治意識: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主動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自內心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具有法治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④公共參與:我國公民的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態度和行動,直接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義務,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
二、培育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要為青少年制定長遠規劃打下重要基礎。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在現實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在上課時依然傾向于知識點和應試方法的灌輸,忽略了對學生長遠規劃的引導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每一名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將培育高中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目標,回歸教育的本質,潤澤生命,立德樹人,為生命的成長奠基。
三、培育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結合實際設置探究情境,實現政治認同的目標。根據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還必須掌握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學習能力,制定有針對性的、階段性的發展目標。例如:在教學高中政治必修二“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設置探究情境。學生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已經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有了初步了解,對本課知識所對應的社會現象也有一定的體驗,但缺乏較深入的理論思考。他們社會閱歷有限,但又渴望了解社會,渴望成為社會的主人翁,因此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強烈的學習愿望。現代信息社會,多元文化激蕩,不少學生受到負面文化的影響,對政府和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這是學好本課的一個學習障礙。因此,教師在本課課前布置學生分組利用課余時間利用多種途徑搜集2018年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圖片、文字資料,并制作成幻燈片課堂上展示,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合作探究,建構知識、升華情感,從而實現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目標。
(二)營造敢于質疑的教學氛圍,培養理性精神。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疑問開始。”當代中國正經歷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這個時代,堅持理性精神就必須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把握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培養青少年的理性精神,營造敢于質疑的教學氛圍,有助于他們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目標,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作為公民的理性精神、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知識點時,設計一個探究情境:在前面已經展示很多正面例子的前提下,播出一個關于某地政府“形象工程”的事例,并引導學生討論反思政府應該如何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不苛求標準答案,充分啟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師生、生生多向互動,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并及時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納入課堂討論,形成新的教學亮點。通過上述情境設置、討論探究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體驗自己得出結論,培養理性精神。
(三)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教師課堂上可以引入豐富形象的案例,構建鏈接現實的課堂。案例的選擇要根據教學的目標、教材的文本內容分析,同時結合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現狀,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分析的熱情,才能實現法治意識的深化。例如:在學習“求助有門、投訴有道”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品情境:“我來幫你討薪”,再現新聞報道中農民工用不合法手段討薪酬的情節,引導學生探究根據所學知識,幫助他們向政府求助或投訴。該活動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進行心理體驗,促進學生實現知識遷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知識向能力和素質轉化,學會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形成法律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懂得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養成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履行義務的習慣,培養法治意識。
(四) 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拓寬學生公共參與的渠道。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拓展、海量的資源、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為個人和社會提供了廣泛的公共參與機會,也為培育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提供了條件。例如:在學習“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時,結合學生已經開展過的網絡聽證、網絡監督等活動,引導學生課外登錄廈門最具人氣的“小魚論壇”和廈門市政府官網,了解市民對政府的意見和建議,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縮短了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如何將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反饋到政府相關部門、如何參與民主活動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對公共參與的感性認識,并通過思辨活動、模擬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和能力,培養主人翁意識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成為有擔當的新時代中國公民。
總之,高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高中政治學科作為引領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高中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充分挖掘和實現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高中政治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合理化、創新化的教學,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露.中學政治核心素養:內涵、特性及培養路徑[J].教育導刊,2017(1)
[2]王桂山.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芻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25)
[3]劉穎.思想政治學科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
[4]劉海.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堂轉向[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