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研版(NSE)教材在教學理念和實際使用方面均發生了明顯變化。但教材內容繁多而雜亂且編排零散。如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對老師們是一個嚴峻挑戰!筆者試從熟知教材的特點、如何高效使用教材等方面發表拙見,以期拋磚引玉。
【關鍵詞】高中英語;認識教材;運用教材
【作者簡介】曾能述,四川省宣漢縣第二中學。
在現行教材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之際,回首八年近三輪的實踐,我的感觸是對教材的理解一年比一年更深刻,對教材的使用一年比一年更靈活。
一、對現行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的認識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原課標下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與以往的教材進行了比較,本套教材具有以下優點:
1.貼近生活、感同身受。教學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使學習者感受時代脈搏,獲取新的信息;并且材料真實,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如Module1中的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學生從初中到高中,新鮮、激動但又有些茫然,而這篇文章對這種心態進行了描述,使學生倍感親切自然。
2.結構清晰、突出任務。現教材以話題為核心,結構和功能為主線,話題、結構和功能三位一體,框架清晰。在總體框架下設計了內容豐富并與主題相關的聽、說、讀、寫等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讓學生參與和體驗。
3.注重詞匯、培養能力。現教材重視詞匯的學習和詞匯學習能力的培養。每個教學模塊中都有多種關于詞匯訓練的題型;在教材詞匯題型中有很多是根據句子的描述選擇正確的單詞與之相匹配,還有一部分題型是讓學生按照幾類意思將單詞分別歸納出來,由識別、理解到運用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4.學習策略、適時滲透。教材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的培養。那就是:“Learning to learn”(學會學習)。這個部分的內容看似跟模塊沒關聯,但是其實它是在介紹英語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一些實際有效的方法,如必修1中第27頁:“Making note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earning.”教學生在英語學習時養成記筆記的習慣;選修6第20頁的Learning to learn中說:“Reading is one of the fastest ways to improve your English.”這是在向學生介紹英語的閱讀技能。
5.學科整合、開闊視野。現教材遵循了語言學習規律,涉及內容廣,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其中滲透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如環保、法制、文學、醫學、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教學內容。這些多元化的教材知識使學生知識面得以拓寬,視野更開闊,生活更豐富。
6.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新教材在編排中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課文,進行德育滲透。如Book1里Module 1通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熱愛新學校、新班級、新同學,積極參與各種英語活動,克服困難,樹立正確的人文修養品質。
但是原課標下的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相比較,也有教學任務重難度大 、詞匯標識不明晰、語法淡化太大編排散亂 、口語訓練無功能句致操作性不強、題材偏重城市化 、忽視傳統文化、語言雖然地道但無經典文章等不足之處。
二、如何高效使用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
通過八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英語教師要擺脫課時的束縛,依托教材,對每個模塊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吃透教材,根據整合理論的相關性、容量的合適性,將模塊材料的編排順序、教材內容的難度以及教學方法等,進行巧妙合理地調整、取舍或補充。
1.全盤考慮,調整模塊內材料的順序。模塊內的調整是指教師根據每個模塊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對教學內容做重新調整,從而更好的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對單元進行重組,全盤考慮, 整體設計,整合教學,變傳統的一課一課學習的方法 為單元整組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外研版教材每個模塊由Introduction,Reading and Vocabulary,Function,Grammar,listening and Vocabulary,Speaking,Everyday English,Pronunciation,Cultural corner, Task 和Module File 11個部分組成一個整體,而各部分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教學中老師可以以本模塊的話題為主線,適當調整這幾部分的內容,使它們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前后聯系,整合模塊間的教學內容。整合模塊間的教學內容,必須要以熟悉教材整體內容為前提,把模塊之間內容前后相關的部分組合到一塊,將分散的內容集中將,從而構成一個整體去講,這易于學生掌握。如必修2的第三模塊和第五模塊的語法都是在講Adverbial clause Of time(時間狀語從句),老師可以先把兩個模塊的語法講解清楚,然后再分別教授課文內容,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體系,還可以讓學生在接觸課文時,有意識地注意所學的語法現象,進一步鞏固所學語法知識。
3.針對實際,取舍、補充話題相關素材。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里一些與學生生活相距較遠,專業性很強,或者在自己的教學環境下無法完成的一些內容進行刪減或舍棄;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與模塊話題相關的內容,比如增加一些同學感興趣的熱點,不僅可以使同學積極參與課堂,而且還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還可以對他們進行情感目標的培養。
總之,教材是服務于教學的材料和工具,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及教材和具體教學情境的“協調者”。因此,教師應在貫徹與實施最新《英語課程標準》的同時,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聯系實際,靈活而又有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課堂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王薔,程小棠.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外研版高中英語的教材整合[J].現代教育教研,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