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術梅 楊桂琴
摘 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十九大確定的重點任務。近年來,寧夏通過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培育發展主體,建立利益連接機制,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了良好態勢。但仍存在農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多種功能拓展不夠、利益聯結機制尚不完善、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問題。基于此,梳理相關文獻并深入平羅縣、大武口區調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并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推進寧夏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三產融合;實踐探索;對策建議;寧夏回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5.048
1 三產融合基本內涵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二三產業融合(以下簡稱三產融合)以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基本內涵進行研究。馬曉河[1]認為,三產融合是指通過農村產業集聚、聯動、創新和技術滲透等方式促進產業功能拓展、鏈條延伸和農民增收的過程。姜長云[2]認為,三產融合是指通過農業產業范圍多元拓展、產業功能轉型、產業鏈多向延伸,促進形成新業態、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不同文獻對三產融合內涵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通過總結,可以發現三產融合是指各類農村產業組織通過產業聯動、集聚、創新及技術滲透等方式,促進資本、要素及技術跨界配置,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形成各環節融會貫通、各主體和諧共生的良好產業業態,以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農民增收[3]。
2 實踐探索和主要成效
2.1 實踐探索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和大武口區(以下簡稱“一縣一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在創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建立利益連接機制等方面大膽實踐,探索出了多種模式。
2.1.1 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種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1)功能拓展型。“一縣一區”依托各自農業資源優勢,深度挖掘和拓展農業的旅游、生態、文化等功能。如大武口區龍泉村依托特色農業資源優勢,通過合作社流轉了村民80 hm2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布局,聚力打造集特色農業種植、田園旅游、休閑度假、家事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宣教等為一體的美麗家園,拓展了農業的休閑康養、生態旅游、教育科普等多種功能,提升了農業的增效增收空間和農業價值。
2)鏈條延伸型。“一縣一區”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引領,促進農業產業鏈前沿后伸,推動主要農產品生產、儲存、加工、銷售融合發展。如寧夏沙湖食品有限公司,以生產加工沙湖牌辣椒粉、枸杞辣椒醬等特色食品為主,帶動產業鏈向前延至農業種植,向后伸至研發、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大武口區八大莊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以設施果蔬標準化種植為核心,將產業鏈延伸至旅游、果蔬商超、餐飲、科技服務、新品種引進培育推廣等,2016年被石嘴山市列為三產融合標準化示范區。
3)技術滲透型。“一縣一區”以農業為基本依托,運用新技術、新產業、高端服務等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如寧夏泰金種業有限公司,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專業從事瓜菜作物種子的科研、生產、推廣、進出口及會展農業,實現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年試驗示范100多個瓜菜新品種,工廠化培育設施種苗1 100萬株。
2.1.2 因勢利導,建立日趨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1)反租倒包型。由農村合作社或企業租賃農民分散土地,并進行統一規劃布局,然后再承包給農民種植。如寧夏華泰農科技有限公司,先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發展設施農業,雇傭當地農民務工,當產品種產銷都相對穩定,農民掌握了種植和管護技術后,企業再與農戶簽訂協議,將種植大棚轉租給農戶,并指定品種,提供種苗、水肥等生產資料,由移民承包種植,再由華泰農公司高于市場價(不得高于華泰農與收購商的訂單價)溢價收購。這種模式極大地調動了移民的務農積極性,加快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2)訂單合同型。“一縣一區”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同農戶之間簽訂合同,農民可為加工企業提供農產品,而企業按合同數量、質量、價格收購農民的農產品原料,形成訂單合同關系,按照“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形成日趨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即可保障農民預期收入,穩定農產品價格,也能確保企業獲得穩定優質的原料供給。
2.2 主要成效
“一縣一區”通過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2.1 推動了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提升
“一縣一區”通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及龍頭企業的帶動,使農業生產經營向前延伸至農產品生產、農資供應等環節,向后擴展至研發、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各個領域,從而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體化;通過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使農業延伸至觀光旅游、家事體驗、科普等領域,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升了價值鏈,延伸了產業鏈,促進了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
2.2.2 促進了農民增收
“一縣一區”通過培育壯大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采取反租倒包再就業、訂單生產等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直接參與農業生產,分享農業增值收益,共享農村改革發展成果,助力脫貧攻堅。使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就業,既增加了收入,亦可照顧到家庭,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如寧夏華泰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發展特色沙漠瓜菜種植,與農民建立了多種利益連接模式,每年吸收當地農民就業380人左右,其中建檔立卡戶280多人,帶動周邊800多農戶進行瓜菜種植,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2.3 促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
“一縣一區”通過農業與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合和相互滲透,促生一批新興產業、新業態,促進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及信息共享,提升了農業層次水平。如平羅縣目前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105家,吸納、帶動就業、創業1 400余人。2018年,預計平羅縣電商交易額實現3億元,其中線上交易額達到4 450萬元。新產業、新模式成為“一縣一區”農村發展新動能。
3 存在的問題
“一縣一區”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
3.1 農村產業鏈短、多種功能拓展不夠
農村產業融合度不高、融合層次低。1)產業融合鏈條短,附加值偏低,品牌影響力不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且以初加工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產品科技含量低。如平羅縣2018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僅為0.68∶1.00,低于全區1.1∶1.0,遠低于全國2∶1的平均水平。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夠,市場競爭力弱,缺少有代表性的高端產品。2)多功能拓展不夠,旅游農業、休閑農業以農產品采摘、觀光、餐飲為主,歷史文化、娛樂游玩、風土鄉俗等體現地方特色的挖掘不夠,特色化、多樣性、高品位體現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多元化旅游消費需求。
3.2 新型經營主體發育遲緩,利益聯結機制尚不完善
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著新型經營主體發育遲緩、結構單一、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開發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能力不足;同時,利益聯結機制以訂單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為主,農戶在規模經營和產業鏈延伸中的收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承包農戶的守信履約意識不強,當農產品市場價高于訂單價時,農戶會有違約現象,影響經營主體發展。
3.3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在用水、用地方面“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依然存在。如大武口區棗香村引進馬來西亞的技術,利用鹽堿地建成螺旋藻養殖池,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但因供水設施不足,造成企業用水短缺,影響企業規模化發展。同時,在農產品加工貯藏、貿易市場、冷鏈物流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服務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公共信息平臺不足,大量農產品仍以傳統銷售方式為主,仍存在因需求信息不準、銷售手段落后而導致的部分農產品滯銷甚至腐爛等現象,造成較大損失。
4 對策建議
通過剖析,發現石嘴山市相關市縣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全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今后必須在強化部門聯動機制、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和涉農公共服務、培育多元化三產融合主體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激發三產融合發展活力。
4.1 強化部門聯動機制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涉及多個部門和單位,需要從宏觀層面強化統籌和協調,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建議應充分發揮寧夏黨委農村工作領導辦公室的(以下簡稱黨委農辦)作用,建立由黨委農辦牽頭,各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協同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信息溝通、區域協調、監督指導等;實化細化自治區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和責任落實[4]。
4.2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
1)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對我區產業融合示范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在良種保護、先進適用技術引進示范推廣等方面加大補貼力度。各級政府應從本級財政中列支,設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投資基金。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2)加大各級財政對三產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和涉農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3)對開展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實行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等稅收的優惠政策[5]。
4.3 完善基礎設施和涉農公共服務
結合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最美休閑鄉村等活動的開展,整合資源,完成農村尤其是三產融合示范縣和示范園區的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及倉儲、保鮮、烘干等涉農服務設施;同時,加快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標準公廁建設,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設施,降低三產融合發展成本,增強對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吸引力。
4.4 加快扶持壯大新型經營組織
從工商登記、稅費政策、土地利用、融資租賃、品牌認證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協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等新型經營組織發展壯大,鼓勵發展模式創新,培育知名品牌,多措并舉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4.5 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培訓和隊伍建設
加大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培養力度,完善培訓機制。開展對相關部門干部、鄉村干部、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帶頭人以及專業大戶及農戶進行法律、政策、專項技能等專題培訓,提高他們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相關政策、誠信履約等方面的認識及技能水平,夯實農村人才基礎;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各類人才積極投入或參與到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庫,增強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人才支撐;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培訓內容意愿調查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農戶急需的政策和技能等專題培訓,增強人力資源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N].經濟日報,2016-02-25(12).
[2]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中州學刊,2016(5):43-49.
[3] 王樂君,寇廣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7(6):82-88.
[4] 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農場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合作經濟,2013(8):35-39.
[5] 王小映.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合約選擇與政策匹配[J].改革,2014(8):56-64.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