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怡
【摘 要】新世紀下,應重新審視職業中學語文教學,不能過分強調職業中學學生與普高生的差別,要有愛心、一視同仁;要變化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關鍵詞】職業中學;語文教學;新世紀;因材施教
近日上了一節作文課,學生一聽要寫作文,都瞪著眼,張大嘴,很吃驚、很為難的樣子。這讓我很受觸動!為什么一到作文課,學生們就有這么大的反應呢?難道僅用一句“他們都是職高生,不必要求太高”來搪塞嗎?這引起了我對日常教學過程的反思。
的確,職中生與普中生不能在一起比較。但作為老師的我們就能因此而懈怠嗎?那么,在職業中學教學中,老師應如何適應新的教學趨勢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我覺得,語文老師應從文、史、哲各個方面來充實、完善自己,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道理。特別是在當今的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自己的知識領域中,作為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及時把握機會去學習,充實自己的大腦。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怎樣做呢?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又應怎樣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呢?這也是值得我們好好考慮的一個問題。
首先,從教學精神上來說。中國古代曾將“天、地、君、親、師”供奉一堂。可見,老師在兩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對于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毫無疑問,是非常具有神圣意義的。陶行之先生曾滿懷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國教師對兒童都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必能為我們民族創造一個偉大的新生命。”這就像我們平常以“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自喻一樣,在教師這一職業中,每位同行,都應具備踏實的工作作風;有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教育貢獻出自己的一分一秒,有“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我也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的決心、勇氣、精神。這樣才是評價老師的具體量化標準。
我始終認為,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愛心,尤其是充滿了人文關懷的語文教育。只有在愛的基礎上,教師才會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會把他的青春、智慧,無怨無悔地獻給孩子們、獻給教育事業。教育愛,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例如:很多語文教師年復一年地在教授課文《最后一片葉子》,只是他自身卻沒有涌起一股愛的熱潮,這樣的教學只是一種簡單重復,這樣的教師永遠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遠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諦。未來的教育家應該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才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教師愛學生,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相信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只有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要真正地重視學生、關愛學生,不管是普中還是職中,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特別是職業中學的老師,更應該看重這一點,這也是進行良好教學的一個前提。
從教師的教學業務上來說。作為一名好的語文老師,除了要具備上面所說的精神外,還要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本領。我想,這一點,作為職業中學語文老師更是深有體會。我一直覺得,能在不同的教學領域中都開創一片自己的天空,更能顯現教師的偉大之處。那么,職中的語文老師是不是應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積極轉變自身角色,使自己的教學達到一種更積極的效果,從而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程度呢?
因此,在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中,不應過多依賴普中的教學方法。我總覺得,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同樣也有其不合理性。合理的,我們就應采納之,使之為我所用;不合理的,我們就應該仔細篩選,及時摒棄。只有這樣博采眾家之長,取長補短,才能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滿意的成效。那么,在職業中學教學,我們是完全把普中的教學方法拋棄掉,還是全盤照搬呢?或是讓職中的學生聽之任之,抱著“反正他們學不好”的思想來敷衍了事呢?素質教育,除了是對學生的要求之外,更多的是對老師的要求。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之得以接受一定的知識,這也可以說是因材施教。那么,這個“教”應怎么教呢?難道上課僅是知識的全盤灌輸嗎?其實,在課堂的45分鐘里,學生全部都用來學習是不太現實的。同樣,老師全部用來傳授知識也是不切合實際的。就像《學會生存》中所闡述的那樣:“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之外,他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的確,老師的職責、角色已隨著新的形式、政策的變化而有所側重。在對普中都“厭惡”的職中生展開教學時,尤其要注意避免走上盲目傳授知識的誤區。
如今有些語文教師,過多地把心思放在讓學生更多地吸收知識的問題上。孰不知,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是不理想的。在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吵,結果不言而喻。還有,作為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師更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調整,而那些所謂的教學理念卻成了新一輪的“滿堂灌”,其結果是學生仍在“要我學”的地方原地踏步。這樣一來,所形成的一種教學秩序只會是過去教學方法的惡性循環。那種盲目地把所謂的教學理念這一帽子扣在老師和學生的頭上是有失其公正性、準確性的。就像在上人教版的職業中學語文第四冊的駁論文時,里面有一篇課文《不求甚解》。我就針對駁論文的特點,積極鼓勵學生對此進行新的反駁。既然文中說不求甚解并非都是壞事,那么這是不是會誤導某些人的讀書方法呢?還有,針對文中列舉的諸葛亮等人的事例進行反駁,有的同學說,“難道每個人會是諸葛亮嗎?”在與學生的討論中,達成了“如果完全沒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習精神,則無法宣揚學習態度,會誤導一部分人,讓他們以此為借口不用心、不認真讀書呢”的共識。最后,有學生問“那我們應該怎樣讀書呢?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這不是沒路可走嗎?”我心里非常高興。的確,有學生這樣問,說明了他們已經在用心思考了。雖然最終也許不能對此作出非常好的解答,但這不就是最好的知識傳授嗎?
作為新世紀的語文老師,面對新世紀的教學,我們該做些什么來表達自己對新世紀職業中學教育的看法呢?我想,只要我們緊緊地依據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摸索、研究,就會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獲得可喜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陳瑤.論中職語文課外閱讀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05)
[2]陳軍燕.淺閱讀情景下的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等職業教育,2008(14)
[3]余安元.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改革[J].機械職業教育,2009(3)
[4]鄭國紅.個性化解讀:語文閱讀教學的靈魂[J].教育月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