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欣
【摘要】對于學前教育而言,基于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教學變革思考是有必要的,所以本文也希望從學前教育的目的觀、內容觀這兩大方面來思考其教育觀念變革內涵主旨,希望真正將教育生態學綠色理念融入到學前教育體系當中去。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學前教育 變革 目的觀 內容觀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60-02
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存在狹隘理解,且其中的教育內容條塊分割非常嚴重,同時存在嚴重的教育方式呆板單調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而目前隨著教育生態學理論的逐漸滲透與深入,學前教育觀念擁有了變革契機,結合先進教法,需要對學前教育觀念的變革相關內涵與內容進行深度思考。
一、對學前教育目的觀的變革思考
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人口基數不斷增大,社會競爭日益加劇,這導致人們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如此背景下諸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價值觀呈現出被擠壓下的畸形狀態。例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全家為孩子未來謀劃”、“望子成龍”等等思想逐步出現,而社會上也早早就規劃了孩子的未來,各種興趣班、特長班紛紛而至,讓孩子早在學前教育階段就承受著不屬于他們年齡階段應該承受的壓力。這其實就是學前教育目的觀的畸形化,它代表了中國社會中“中國式教育”的浮躁與功利,讓學前教育喪失了其應有的美好本質,許多一廂情愿的長期教育行為對還處于學前教育階段孩子的個性被磨滅,對他們的生態系統也帶來了嚴重破壞。
為此,目前我國就需要一個全面和諧的、綠色理想的、基于教育生態學視野的教育目的觀需要馬上建立起來,它講求發展和諧、規則和諧與差異和諧。
首先談發展和諧,這也是教育生態學所追求的,那就是要結合協調一致的發展關系與系統內的多種組成成分滿足學前教育所有要求,確保學前教育生態系統發展的多樣性與有效性,滿足學前教育中所需要的和諧關系與發展價值觀。舉例來說,在幼兒藝術教育領域,教師和家長就不能死死盯著孩子的成績,因為學前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情操與審美價值觀是一種陶冶,它的教育目的并非爭奪分數、爭出孰優孰劣,這是不符合藝術教育初衷的。所以本著藝術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審美健康發展的目的,應該盡量放開對幼兒的教育過程,讓他們自由自在的享受藝術學習過程,而不是成為一種負擔。
第二是規則和諧,社會系統永遠是一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接連不斷更新優化的系統。在該系統中,孩子的發展被周圍的事物環境所影響,他們也會對某些現象作出判斷。而家長與學前教育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建立準入規則,對不利于幼兒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輔助判斷與篩選,做好相應的健康教育防御工作,例如對孩子接觸計算機網絡的時機與時間程度進行合理把握等等。
第三是差異和諧,要全面和諧學前教育的目的觀,它并非是要求孩子在各個方面都能沖到別的孩子前面,而是要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理解什么是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思想差異與成長差異,結合孩子的教育興趣與特長展開教育,并在該基礎之上有的放矢的引導多元化的兒童教育過程,保證遵從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客觀規律。
二、對學前教育內容觀的變革思考
學前教育內容是所有家長及教師都關注的內容,根據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相關內容,我國學前教育目前設計五大領域教育內容,它們應該成為一個相互聯系協和的主體,在教育實踐中共同發揮作用。但是目前我國學前教育還明顯無法做到所有五大領域教育內容的有效整合與教育配合,許多教師也習慣性的使用一套教材照本宣科,無法做到教學內容的優化與創新,無法找到適宜于孩子發展的良好教育內容。
在本文看來,學前教育內容應該蘊含著良好的課程觀、生態學觀與主導多樣優勢要素,它應該遵循教育生態學理念,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實現綠色教育與生態教育共同發展。換言之,就是要為孩子編制創新獨特的思考角度,結合孩子的天性、能力正常發展規律展開自由的教育過程。同時,在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學前教育的內容也要做到多元優化,要基于孩子的情感、態度、知識、能力與技能等多個方面展開教育,并將五大教育領域的所有內容合并起來,配合多種形式展開教學過程,提高學前教育質量。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該立足于孩子生活、成長需要,同時也應該涵蓋大量的社會、文化、自然與人文資源內容,為他們構建一個有機聯系和相互滲透的綜合作用課程內容系統。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滲透教育內容,突破原有教育窠臼促進孩子的認知規律健康成長,通過對內容的多元優化確保滿足對學前兒童的各方面成長需要,以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1]。
學前教育是多元化的、生態化的、綠色化的,所以它應該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思考問題,建設具有目的觀和內容觀的開放性、動態性學前教育體系,引導全社會關注孩子的身心和諧與健康全面發展過程。
參考文獻:
[1]李玉杰,康耀華.教育生態學視野下學前教育觀念的變革[J].教育探索,2011(11):121-122.